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中一 《社会学》2005,(4):8-12,7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医疗保险、老年社会保障与福利事业服务等发展水平都比较低,而且这些社会保障很不规范,缺乏相应的制度保证和经济支持。农村老人的赡养行为几乎局限于家庭之中,要由子女来承担。由于华北农村地区的居住习惯,儿子结婚之后一般要和父母生活居住得比较近,至少是在一个村庄之内。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在老人的赡养问题上,他们会比结婚后一般都生活居住得比较远的姊妹们承担更多的责任。同时,传统的乡村文化(“儿子养老”或“儿子应该养老”的观念),也容易使人产生这样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养老包括经济供养、生活服务(照料)和居住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几方面都出现了从家庭提供为主向社会提供为主过渡的趋势。 一、老年人经济供养方式的社会化趋势 从全国来看,目前老年人靠家庭供养者约占3/4,由社会供养者约占1/4。其中城乡差别很大,乡村老年人主要经济来源由家庭提供者占92.9%,由社会提供者占7.1%;城市老年人主要经济来源由家庭提供者占37.9%,由社会提供者占62.1%。到2000年后,我国城镇老年人口将基本实现社会经济供养。因此,所谓过渡主要是农村老年人从以家庭供养为主向以社会供养为主的过渡。这种转变是与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及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首先,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传统养老的思想基础已开始发生动摇。其次,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及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使老年抚养系数提高,家庭赡养老人的功能正在衰退。第三,由于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为养老社会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动是在多重社会因素影响下进行的,各种社会因素对家庭结构的变动的作用方向并不全然一致,使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动呈现出有分有合的运行趋势。文章通过对湖南省桃源县同仁村作社区分析,揭示了人口、养老、婚居模式、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因素怎样影响着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动和演变趋向,并认为,同仁村家庭结构的变动既有特殊性,又有共同性,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作当代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变动的一种超前性“预演”。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人类学观察法对一个北方农村小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家庭状况进行了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目前大多数农村家庭是生产和生活、初级群体和生产经营组织的统一体。这一特征使农村家庭的资源配置具有经济的和社会的双重性质。在家庭的各种功能中生产功能具有核心和主导地位,家庭物质资源占有的多少同家庭非经济功能的实现程度呈正相关。由家庭承载的生产功能所决定,目前农村家庭小型化和扩大化的趋势并存,“大家庭”和“小家庭”统分结合的形式成为集体经济“统”的功能薄弱的一种替代机制。作者发现,农村主干家庭在成因上基本上是家庭养老的适应形式。作者认为,在目前条件下,家庭作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组织和资源配置单位、大家庭和小家庭的统分结合形式,正负效应并存,需认真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人”,“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人的特殊需要”。这就从法律上规定了家庭赡养仍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法律之所以作出这种规定,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的经济、文化的基本情况决定了家庭赡养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解决老龄化时代养老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家庭赡养: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 1.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百分之八十人口在农村,这就决定了社会化养老的实现还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从实际情形看,城镇靠子女养老的比例低,农村则比例大,其原因主要在于经济上要靠子女供养,只有在家养老才能解决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还相对较低,有相当一部分群众还没有解决温饱。国家要办的事比较多。如果把老人都推向社会,就会大大增加社会负担,不利于国家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家庭制度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大家庭组织。儿子结婚后不离开父母家庭的全家合住始终是人们的追求与理想。这种传统的家庭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家庭的组成和演变。在中国的历史上,农村长期是以封闭落后的小农经济为主体,农民生活贫困,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也高,人口平均寿命短,家庭平均人口仅在4—6人之间。但是,在家庭组织结构上祖孙三代同堂的主干家庭却占有较高的比例。据马侠、凌仪真1981年对北京、福建、江苏、山东、陕西、四川等地农村凋查,1940年前后,家庭结构类型的分布:核心家庭占30%,主干家庭占43%,联合家庭占23%。三代以上同居的扩大家庭占多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村社会的变迁,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政治、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如何构筑具有我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几年来的实践看,谈几点个人认识。一、社会养老保险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投选择(一)农村与农业基础地位的需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的核心是养老保险。我国是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解决好农村人口的养老保障,也就解决了我国大部分地区和人口的社会保障的主要问题,这不仅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乃至关系着全国大局o(二)迎接人口老龄化的需要。我国人口老龄化来势迅猛。据最新国情研究报告揭示,到20O0年我国…  相似文献   

8.
江西是一个农业省份,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大量青壮年到城市务工,家庭关系、子女教育、老人赡养以及农村空心化、社会道德滑坡等问题给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2007年以来,我们抓住推进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契机,不断将社会工作服务的理念、方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嵌入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使农村经济社会的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社会工作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彰显。  相似文献   

9.
在以往对养老支持的研究中,不论研究的具体角度怎样,都是以家庭结构和功能、政府及社会责任为主要研究对象,往往忽略了那些不一定在家庭结构中显示出来的家庭生活的内部动态因素.事实上正是那些被忽略的家庭内部动态因素——家庭内部关系的变迁,正在深刻地影响着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所以有必要对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及其对老年人精神赡养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进而探究如何在变化的家庭内部关系中降低老年人晚年精神赡养不稳定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杨善华文章通过对1986年的北京郊区、上海郊区、河南演川县的调查指出: 1.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背景的农村社会变迁确实带来了农村家庭生产功能的变迁。表现在:①在实现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过程中生产功能恢复了家庭核心功能之地位;②在由纯农业的产业结构向农工商等业并举且农业比重日益下降的产业结构转化的过程中,家庭生产功能出现了逐渐萎缩的趋势。“男工女耕”型家庭和“男女同工”型家庭的大量出现就  相似文献   

11.
建立和完善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民提供有效的养老保险,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必要举措,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长期以来,中国农村一直实行的是以土地保障为基础、以家庭养老为主要特色的养老保障模式。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经济体制改革步入市场化轨道以后,农村集体的养老保障功能趋于消退,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愈来愈不适应,由此导致的农村养老问题及相关的社会矛盾日趋凸显和严重。  相似文献   

12.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带来了农村各业的活跃和兴旺发达,时至今日,发展了的农村现状究竟如何?特别是,整个农村以青年为代表的劳动力结构,在新的时期,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值此城乡同步改革之际,它的发展趋势又在哪里?带着这个问题,最近,我们对滁县地区的六县一市进行了重点考察。一、结论调查的结果向我们揭示了三个似乎始料未及的答案:一是全区十八万九千多专业户正引导农村经历着一个劳力投向非常鲜明的“种植业——养殖业——工商业”的循序发展;二是在专业户家庭、有占75%以上的“儿子”已经代替“老子”行使“三权”(主权、财权、产权);三是越来越多的青年农民开始脱离土地转就他业。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1996,(5)
岳阳市在农村推进“老有所养”集中供养老人2997人,占五保老人总数的9.3%。三是积极推行农民养老保险。全市投保农户23347户,75411人,积累保险基金1084.5万元。四是签订《义务赡养协议书》,给有子女的老人养老提供法律保护。全户共签订3.2...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导刊》2010,(23):33-34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住条件改善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特别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徒村青壮年人口的大量迁移外出,以及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夫妇相继进入老年,农村老年空巢家庭增长速度加快。目前,浙江余姚市农村空巢老人已有近5万人,占农村老年人口的40%左右。这些老人普遍存在“经济压力大、照料服务缺、精神慰藉少”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5.
农村大龄未婚青年婚配困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大龄青年婚配困境是农村婚姻变迁中的突出现象。农村婚姻变迁不仅体现在传统通婚圈向婚姻市场的外在转变,婚配方式、婚姻行为乃至婚姻观念都在发生快速而根本的转变。在男女性别比失调这一人口结构背景下,农村婚姻市场通过个体化的婚姻选择、婚姻竞争的物质转化、婚姻达成的家庭支持、婚姻市场结构失衡与社会排斥等运作机制,在结构与行动两方面形塑了农村大龄未婚青年的婚配困境。农村大龄未婚青年群体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其婚配困境影响大龄未婚青年本体性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对农民家庭再生产有序进行以及社会稳定都造成不利影响,应当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6.
城市“单位保障”的形成及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50至60年代中国社会结构高度组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单位体制”,在此体制下形成的保障即“单位保障”。单位保障包含着双重内容:其一是对职工承担了生活方面的无限义务,其二是对国家承担着职工的政治保险责任。并形成与此相应的“国家—集体—个人”的价值系列,取代了与传统家庭亲属保障相应的“家—国”观念。这种保障体制的积极作用在于稳定了人口集中的城市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秩序,但其弊端亦十分明显。改革中单位保障逐步向社会保障过渡,但遇到社会心理的巨大抗拒,在某些方面,单位对职工的义务不是在减少而是扩大。目前,关于社会保障的改革和社会心理的变化仍在继续,这方面有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题目,而本文仅是对相关各方面的初步描述。  相似文献   

17.
农村孤儿在亲属网络养护模式下面临着诸多风险:养护结构不稳定,负担能力弱;社会变迁带来巨大冲击与挑战:心理创伤容易造成生活适应的困扰;发展性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研究发现,农村孤儿脆弱性的决定因子包括:家庭的抚养能力、亲属网络规模与资源、社会援助、同辈支持、自立人格与积极思维、国家福利等。农村孤儿的不利处境及其脆弱性揭示出国家在农村孤儿福利方面需要发挥更多的作用。并为抚养家庭提供更多的支持,以应对经济社会变迁对传统养育模式带来的冲击。  相似文献   

18.
养老的实质是代际交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是人们生存的第一需要。生存权是最基本的人权,老年人也不例外。老年人是在完成了国家、社会和家庭赋予他们的生产和生育的责任后进入老年的。按照代际交换的经济观,“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大同思想,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伦理道德观,国家、社会和家庭理当为他们提供维持生存的物质和劳务帮助,保障他们的“老有所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把对老年人的赡养概括为“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国外  相似文献   

19.
一、“城市化”观念的转变问题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城市化是伴随着市场化、工业化而发展的,是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向一元化结构转化和农村人口的迁移、农民身份的改变以及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它是一个从农村、小城镇转化为城市的过程。没有农村的转化,没有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就谈不上“城市化”,而只能是“大城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土地保障功能降低使得农村传统养老保障方式日益受到挑战,加之农民缺乏购买商业保险的经济能力,当前农民所面临的老年风险逐渐演变为一种高度劣势累积的巨大社会风险,绝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形势非常严峻。因此,发展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日益成为广大农村居民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