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贵霜时期东渐佛教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从印度向中国传播是历时几个世纪的历史过程。这是一个具有完整体系的意识形态向  相似文献   

2.
在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约公元前273~前232年)统治时期,佛教从恒河中下游地区传播到印度各地,并不断向周围国家传播。佛教作为东方发展在前列的一种高雅文化,于西汉末、东、汉初逐渐传入中国。印度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程,大致  相似文献   

3.
一早在公元二、三百年以前,日本还处于新石器时代后期,中国的青铜器和铁器几乎同时传到日本。日本很快进入了金石并用的时代。同一时期,中国水稻种植技术也传到了日本,日本因此从渔猎社会一跃进入农耕社会。以后,中国的汉字,儒教和佛教(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但日本接受的是从百济传去的中国版)也相续东渡日本,对日本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到了隋唐时代,日本大量派遣留学生和学问僧直接来中同学习,前后持续长达三百年之久。举凡中国政治体制、法律思想、文化教育乃至民情风俗无  相似文献   

4.
佛塔的演化,是一本展开的佛教史,是一门艺术的类型学,是一道思辩的哲学题。佛教在历史的发展演化中形成了三大文化圈:印度佛教圈(包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以及中亚一些地区)、藏传佛教圈(包括西藏、喜马拉雅山地区、蒙古及中国内地一些地区)、汉化佛教圈(包括汉地、朝鲜、日本等),各文化圈中的佛教都是印度佛教外传与本土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跨文化的审美文化比较来说,理解了艺术的原形态,就更能理解它传播到其它文化以后演变出的新形态的意义。佛塔在汉地,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但汉塔无论在艺术形式和象征意义上都与印度佛塔大不相同,本文主要论述印度佛塔形式和意义,及其在印度佛教圈的南亚和东南亚的演变,这会为理解整个佛教艺术中的塔提供一个基础,也为更深地理解汉塔提供一个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5.
佛教约创立于公元前6至5世纪,后在古印度逐渐流传,公元前2世纪后又传播于中国、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8世纪印度教兴起,並日见兴旺,佛教逐渐衰微。12、13世纪后,古印度除个别偏僻地区外,佛教几乎消亡。19世纪,印度从斯里兰卡引进小乘佛教,佛教始在印度获得部分复苏,目前虽有380万教徒,但只占人口总数的0.6%弱。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日本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发展比较迅速。从这个发展过程来看,日本很好地吸收了外来的异质文化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日本人擅长学习外来文化,接受外来的新文化很快,并且很快经过消化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回顾历史,可以说日本的传统文化是从中国学来的。早在大约公元六世纪,中国的文字、思想就通过朝鲜半岛传到了日本。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是先生,日本是学生。概括地说,世界上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融合的情况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某种文化对另一种外来文化有“拒斥反应”。例如,中国文化有三千多年独自发展的历史,一直没有受到过外来文化的冲击。直到十九世纪,西欧文化才大举传到中国。所以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有“拒斥反应”。即使在中国文化内部,道教与儒教之间也有某些对立与互相排斥的现象。日本采取锁国政策  相似文献   

7.
天台宗是中国最早形成的佛学宗派,它源于印度大乘佛教,又成为日本佛教天台宗的祖庭,是印度佛教东传朝鲜、日本的中介之一,在印、中、朝、日四国的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天台宗的印度渊源 天台宗渊源于印度大乘佛教,从两方面可以说明:一是师承关系;二是所依经典。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变化如此之快,以至于“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老话显得周期过长。十年前,人们关心的是“日本为什么会成功”,而今天谈论更多的话题却是“日本为什么会失败”。似乎沃格尔大声疾呼美国向日本学习、石原慎太郎发誓日本可以说“不”的声音尚未消失时,日本就...  相似文献   

9.
三历史上斯里兰卡岛是印度佛教向南传播的第一站和中转地,曾对佛教的传播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二次大战后,斯里兰卡佛教徒在复兴佛教弘扬佛法的旗帜下,热衷于向世界传播和交流传教文化,努力扩大佛教的影响。1950年建立的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和1966年建立的世界佛  相似文献   

10.
佛教文献中,佛陀传记一类的经文是晚出的,是顺应佛教教义发展嬗变的产物。在早期佛教巴利语三藏中,没有一部系统的佛陀传记。佛陀传记经文的出现,大约是在部派佛教时期和小乘向大乘过渡的时期,或者说,是在佛教大乘化的时期。“传记”,梵语、巴利语的常用词是Carita,原意是“行走”、“行迹”或“行动”,引伸为“经历”、“生平”和“传记”。但是,在古代印度,“历史”概念常常混同于神话  相似文献   

11.
人们一提到印度,往往想起佛教。的确,佛教是发源于印度的一种宗教,它在历史上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家的社会文化影响很大,但佛教并非是印度的唯一宗教,更不是当今印度的主要宗教。现在印度,除了佛教以外,还有伊斯兰教、基督教、耆那教、锡克教、拜火教、印度教等,而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还是后者,即印度教,信仰印度教的人数占印度全国人口的82%以上,而且它在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流传。  相似文献   

12.
亚洲伦理思想从地理范围讲包括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等地区。从思想渊源讲,来源于三个不同的文化圈,即印度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和中国汉文化圈。印度文化圈主要是以印度教和佛教文化为中心。佛教文化由印度分南北两路向外延伸,北路一支经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汉地,由此再东传至朝鲜、日本,南下至越南,主要是大乘佛教;另一支传入中国的藏、蒙地  相似文献   

13.
本书是大连出版社新组织编辑的“世界奇俗丛览”中的一种,全书约11万字,作者李冀诚。密宗,也称密教(Esoteric Buddhism),国际上又通称为怛特罗(Tantra)佛教。本书对密宗的产生、发展、宗教特征以及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作了简明的介绍。全书分六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印度佛教密宗,比较系统地叙述了印度佛教密宗的形成、发  相似文献   

14.
由陈公余、任林豪编著的《天台宗与国清寺》一书,已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在1991年10月出版。编著者从一九八二、一九八三年调查测绘国清寺开始,由表及里、由浅而深逐渐认识了国清寺与天台宗,最后终于撰成了一部资料系统详实、立论公允、图文并茂的著作,这是编著者近十年辛勤耕耘的收获。中国的佛教是由中国人承袭了印度佛教义理自行创立的。佛教无论在印度还是在中国,都宗派林立,但总括起来讲,只不过空、有两宗。有宗,即印度的瑜伽行派,在中国,有宗的创始人是唐代的玄奘与窥基。空宗,印度的创始人是龙树及其弟子提婆。在中国,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都是承龙树之学术而创立的中国佛教空宗派系。中国佛教天台宗,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几百的不断适应、不断改造,并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创立起来的。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创立最早的一宗,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上曾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东渡扶桑,日本高僧最澄大师从中国天台山国清寺受传教义以后,回国在日本创立了日本天台宗,并曾与真  相似文献   

15.
景亚鹂  张维慎 《唐都学刊》2009,25(2):127-128
佛教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而其发扬光大却在中土。大约在西汉末到东汉初,印度佛教传人中国,后经诸多高僧大德不懈努力,佛法深入人心。在佛教东传两千余年的漫长岁月里,中国不仅翻译了大量梵文经典,而且形成了众多佛教宗派。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存留有大量的佛教石窟造像、寺塔建筑等文化艺术瑰宝。虽然佛教在中国历史上曾遭遇多次“法难”,甚至灭顶之灾,但这些文化遗产却始终没有泯灭。  相似文献   

16.
中国和印度同是诗学大国,均有悠久的学术史和丰富的理论宝库,在世界诗学体系中处于重要的源头地位,和欧洲诗学鼎足而立,构成世界上独立发展的三大诗学体系。从学术史的视角来考察,中印诗学比较研究的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术滥觞期。汉末,印度佛教的东渐及佛典译传,留下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学术资源,是我们研究印度诗学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学者指出,中国学者“在比较文学这一课题出现于外国文学界以前,早就对此反复发表过意见,即对历史上佛教及随佛教过来的民间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进行过研究。”①此言不虚。东晋时期的…  相似文献   

17.
王树英同志的《印度文化与民俗》一书已由四川民族出版社于去年底出版发行,这是作者继《印度各邦历史文化》(1982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捧读之际,不禁感叹:功夫不负有心人。《印度文化与民俗》凡26万余言,12章,涉及到印度的历史、地理、宗教、民族、语言、风俗、文学、艺术、教育等各方面内容,包罗之夥,可称为印度民俗的小百科。提起印度,国人大多都知道有此一国,但若问:印度人信什么宗教?(当然,这个问题本身是有问题的,因为印度人并非清一色地属于某一宗教的信徒)我们百分之八十的同胞都会毫不含糊地回答:“佛教!”其中包括一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能答出印度教的人为数不多,至于能同时说出印度教、伊斯兰教、耆那教、锡克教、基督教和佛教等印度流行的几个宗教的人,恐怕就少得可怜了。原因大抵有两个方面:一是印度传来的佛教对中国影响太  相似文献   

18.
印度的中国学研究:正在改变的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早期的印度中国学 中国学的发展,最初的动力来自于一种探索印度与其邻国的文化联系的渴望,这种联系看起来是非殖民主义的.这种情形既提供了一种在殖民框架之外形成新的关系并批评西方殖民主义的机会,又为印度提供了一个后殖民秩序下的选择.对中国学的学术研究则是在一个更广泛的、基于对中国的认识的背景下形成的,它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历史联系中去,如僧侣对佛教的传播、贸易以及殖民主义网络.  相似文献   

19.
日本加强对印外交的背景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2005年小泉访印为转机,日本采取了一系列实际步骤,加强与印度的政治、经济与安全关系。其目的是:战略上企图利用加强日印关系牵制和抗衡中国;外交上配合美国推动建立“美日澳印”四国对话机制;军事上加强日印海上安全合作,保障日本在印度洋上的海上航线安全;经济上将印度视为“尚未开拓的市场”,为日本企业进军印度开辟道路。日本促进两国关系发展,既有有利条件,也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预料未来两国关系会有较大发展,但却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20.
中日传统家庭制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前进行的文化研究和文化讨论中,人们似乎特别喜欢使用“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之类的笼统字眼,而不太重视各具体文化间的差异。实际上,同属于“东方的”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决非是同质的,而中国文化同日本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决非小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