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生态和谐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成 《学术论坛》2007,30(11):167-171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之一.生态文明的价值指向就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人及其社会的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和谐观的理论本质就是在人口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协调发展中实现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共进.构建生态和谐社会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结果,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分析生态和谐的构建要求,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生态和谐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魏世梅 《中州学刊》2008,(1):164-166
儒家的"天人合一"观中具有丰富的环境保护观念,体现了其积极的思想内涵.但是由于它产生于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的封建社会,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的局限性,从而与现代的人天和谐观有着根本的不同它以内省自思的思维方式过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忽视了其冲突的一面,过于强调自然的伦理道德意义而忽视对自然规律和奥秘的探索.而现代的人天和谐观则从认识和实践的结合出发,立足于实践,既要求科学认识自然,又要求积极探索、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3.
绿色经济是新发展观指导下的经济与环境和谐的生态经济,体现为循环经济、绿色GDP和绿色劳动。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等西方人本主义、人力资本和福利经济等经济学说、绿党生态观、现代管理和后现代管理理论等为构建绿色劳动理念提供了思想渊源。从本质上说,绿色劳动就是以人为核心的、实现劳动与自然和谐、实现社会关系和谐的生态劳动,国际劳工组织的"体面劳动"和发达国家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现了现实的绿色劳动。绿色劳动还要求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关系的调整,促进二者达到和谐。  相似文献   

4.
现实的个人与马克思人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人学观的逻辑出发点.马克思正是以"现实的个人"为立足点,建构了包括人的存在观、人的本质观和人的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人学理论体系."现实的个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的整体性存在物."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性决定着人的本质是劳动和社会关系的统一."现实的个人"的历史性决定着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5.
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公平与效率和谐统一的经济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公平效率观为指导,评析了西方几种典型的公平效率观及主流取向;历史审视了两种制度下公平、效率的历史发展;认为自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出现以来,公平与效率的辨证关系就由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统一转向了对立;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得公平与效率和谐发展成为可能和现实。当前应大力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促进公平和效率的同步提升、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和谐劳动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经济关系,其形成要以企业为载体.不同范式的企业理论,由于其方法论不同,所以,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路也不同.新制度经济学是从"新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其根本缺陷是脱离具体的社会生产关系来认识问题,其对策思路难以符合中国实际;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是从历史的、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这一理论在具体的社会生产关系中研究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因此,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更具指导性.  相似文献   

7.
和谐论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万斌 《学术界》2005,3(4):7-19
人类思想史上的和谐理念及其历史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不断进化的理论表现,内含着人类不断发育、成熟的良知和智慧,从而也就构成马克思主义和谐理念的重要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理念深入地解剖了社会有机体及其发展进程中所内含的自然、社会与人,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狭义),过去、现在与将来三大基本关系,科学地揭示了和谐理念的本质、内涵及其现实化的途径与方式。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和谐理念的创造性发展,又准确地反映了处在社会历史大变革中的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战略需要和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8.
马尔库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否认自然界的优先性地位,把辩证法限制在社会历史领域,把自然的解放当作人的解放的工具。因而他否认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观中的客观性、客体性内容。但马尔库塞强调人类劳动的中介性、主体性、实践性,注重人的解放与自然解放的相互性,这不仅是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观不可缺少的内容,而且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实践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是以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演变、基本内容、基本特征、历史地位为研究对象的整体研究.对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进行必要的历史考察、逻辑梳理、价值定位,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显得很有意义.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应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文本与现实相联系、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传统认识论没能解决的两大难题。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进入生活世界的实践维度,对之作出了正确的回答:对于现实的个人而言,自然界不是抽象的、与人割裂的自在自然,而是现实的、与人结合的人化自然,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现实的个人所从事的生产劳动,是社会意识得以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统一的。由此可见,“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实践观超越传统认识论的起点。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对以往旧的劳动观进行了批判和超越,在批判现存劳动观的不合理之处中实现自身的理论超越,在劳动观方面呈现出三大理论特色,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马克思在阐发其劳动观过程中,指出了实现劳动正义和劳动幸福的劳动伦理价值.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新时代正确认识劳动的主体性、培育人的劳动精神、树立劳动幸福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马克思主义对文明的实践本质和辩证意义的科学规定来看,“文明和谐”是指通过合理、公正、科学、有效的途径来调整社会共同体内部的交往活动和调整同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使社会财富积累、交换、分配和消费各环节得以协调运行,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的内心世界各种精神状态得以和谐发展。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也可以看成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互动的过程,是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文明观除了在整体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引导人们考察人类文明的演进之外,还在“文明和谐”的不同层面给出了具体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关于“文明和谐”的基本观点主要集中在社会自然统一论、世界一体论和社会系统论上。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6,(10):18-24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亦是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蒲鲁东的关键所在。蒲鲁东从批判作为所有权的基础——劳动出发,力图确立和建成维护社会平等与正义的公约。而马克思则以劳动问题作为突破口,关注现实的人及其历史的发展进程,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找到了解开人类历史和生存矛盾的钥匙。  相似文献   

14.
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主流方向与大趋势,人性和谐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主体内容."人性和谐"的推定基于对"人性"与"和谐"的理解.它的价值诉求是人性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内容建构着力于人性诸方方面的合理化协调,基本特点是人性系统诸要素的和衷共济,最高表现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人性和谐在理论上的可能是有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指导、有马克思主义人学与矛盾观的理论基础和人自身丰富内容的主体依据;人性和谐在实践上的必要是它与社会和谐及环境和谐既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传统和谐观向现代和谐观的实质性飞跃,实现了和谐视界的新转向.传统和谐观强调静态和谐,内部和谐,当前和谐,物人和谐与人人和谐,以"天"为中心的"天人合一",破坏性和阻碍性的矛盾观.科学发展观观照下的现代和谐观则强调动态和谐,内部和谐与内外和谐的相互统一,当前和谐与未来和谐的相互统一,物物、人物、人人和人我四和谐的相互统一,以"人"为中心的"以人为本",建设性和动力性的矛盾观.  相似文献   

16.
以现实破解从精神出发的观念论哲学之谜是青年黑格尔派的基本共识。破解的核心在于观念论哲学中作为注释的现实被提升哲学之思的原则,成为一个具有优先性、基础性的概念。沿着这一道路,受费尔巴哈人本学刺激,施蒂纳、赫斯与马克思分别表达了三种现实观:内在的个体现实、伦理的社会现实、自然和劳动的社会现实。它们具有不同的理论支点:无、自由的伦理精神、自然和劳动。由此,它们都是从现实出发的现实观,却并不完全一致。这种不一致性已经蕴含在它们之间的批评与反批评之中。其根本在于,在突破观念论哲学之路,施蒂纳和赫斯深陷观念论哲学之中,而马克思走出了这种哲学。而只有走出观念论哲学,对观念论哲学之谜的破解才能成功,真正的现实观才得以建立。  相似文献   

17.
社会需求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试图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的需求理论为出发点,探讨如何从社会需求的和谐达到社会的和谐。一、研究社会需求、社会和谐的哲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历史活动归根到底产生于人类的需要。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①。以往我们根据马克思的论断,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对社会发展的规…  相似文献   

18.
“生命共同体”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思维的全新理念,它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判断,又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生命性与整体性的现实肯定。“生命共同体”一方面是从生命的有机性、生成性、活动性和系统性来描摹人与人的对象世界的,超越了人与自然对立二元思维对自然或人的单一肯认;另一方面更是基于社会历史的现实与中华文化的优秀理念表达出来的全新生态哲学理念。因此,“生命共同体”既是生命反思生态问题中的哲学理念,强调从生命视野出发去考察生态问题;又是追求生态和谐的实践理念,强调自然内部各要素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共建三者的有机统一;更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以实践作为构建原则,以具有“生命”属性的自然存在物作为对象,以共同体的方式,为解决当今人类生态问题以及实现生命繁荣所提出的现实方案。  相似文献   

19.
和谐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视野,即现实的人本视野。当下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总体上还停留在人与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抽象和谐层面。和谐人的核心存在范式是工作和谐人,其本质是共同创造、占有和享受社会财富的工作共同体关系。和谐人的现实意蕴和价值预示了和谐人的养成路径,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个人工作能力特别是工作创造力、优化社会生产关系和个人工作关系特别是公平分配关系统一起来;要把全面人教育与和谐人教育融和起来,确立全面和谐人教育理念;要在总体的和谐与片段的冲突中建构和谐人的生活、工作共同体关系。  相似文献   

20.
唯物史观应该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以永恒的观念来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而是不断地从现实的物质实践出发来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用辩证观分析现实的社会存在,我们发现社会主义经济形态中的生产力水平与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中的生产力水平都处在商品经济的历史阶段,因而两异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具有相对的历史同一性,即:现实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历史存在性之“自然”之无极(注:商品经济的历史存在性必将导致社会竞争机制的历史存在性即市场经济的历史存在性。历史已经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扬弃“大锅饭”机制、促使企业走向市场经济已成了势在必行的客观趋势,也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