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远刚 《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25-128
《白鹿原》作为陈忠实的代表作,不仅展现了20世纪以来中国乡土社会经历的种种变迁,而且通过中国一系列鲜活人物形象的完美塑造表达了对儒家文化现代命运的思索.在以白鹿原为缩影的中国传统乡土伦理社会中,不仅有对儒家文化忠贞不渝的守望者,也有誓死不归的反叛者,同时也有浪子回头的皈依者,这就是儒家文化的现代命运. 相似文献
2.
严春友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20 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革故鼎新的世纪,小说《白鹿原》从一个中国内陆乡村的社会变革史,给我们展示了芸芸众生不同凡常的命运。中国两千年来的社会生活模式被打翻和冲断,给我们提供了大量观察人生命运和社会命运的素材,命运———这一令我们每个人都特别崇拜和神往的词,在人类文化的变化越来越迅捷纷乱的情况下,更多了许多需要丰富和辩证理解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王欢欢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43-145
陈忠实的《白鹿原》作为一部民族的秘史,叙述了清朝末年至建国初期渭河平原五十多年变迁的神奇史诗,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有投身于大革命却牺牲于政治迫害的白灵;有被丈夫抛弃,最后却被父亲下重药医死的鹿冷氏;有不甘于命运的安排,最后却以悲剧收场的田小娥。无论是新时代的代表女性白灵,还是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鹿冷氏,还有那位特立独行、为人所不齿的田小娥,她们都只是当时大的社会背景下广大女性的缩影,可以说,这三个典型就代表了当时所有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4.
小说《白鹿原》被改编成电影,是文学界和电影界的一件大事。电影采取浓缩式的改编方法,对人物、情节进行最大限度的精减,运用极富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影像语言,对这部乡土民族史诗进行影像转换,尽可地将原著的复杂主题呈现出来。尽管大量的删剪造成不少遗憾,但影片深沉的历史文化感和注重艺术追求的品质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相似文献
5.
小说《白鹿原》堪称民族史诗,它描述了清朝末年至建国初期渭河平原五十多年的变迁历史,同时也描述了生活在男性世界中的众多女性,她们和其中的男性一起构建了"白鹿原"世界。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探讨生活其中的女性人物,分析其悲剧人物生成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6.
陈远刚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2):125-128
《白鹿原》作为陈忠实的代表作,不仅展现了20世纪以来中国乡土社会经历的种种变迁,而且通过中国一系列鲜活人物形象的完美塑造表达了对儒家文化现代命运的思索。在以白鹿原为缩影的中国传统乡土伦理社会中,不仅有对儒家文化忠贞不渝的守望者,也有誓死不归的反叛者,同时也有浪子回头的皈依者,这就是儒家文化的现代命运。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乡土社会,乡村是社会发展的有力依托。基于此,费孝通提出“乡土中国”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理想型的传统社会。乡土中国在国家-士绅-农民的基本社会结构下,呈现出乡土本色、差序格局、无讼等特征,并在这些特征的维系下得以有效运行。随着国家政权建设的展开,传统意义上“皇权不下县”的状态已无法回归,基本的社会结构也被国家-代言人-农民所取代。乡土中国正在发生转型并呈现出了诸多新的特点,然而转型并不意味着质变,表面上看,虽然“乡土中国”逐渐演变为“离土中国”,但是乡村社会的底色尚在。在学理方面,我们需要围绕乡土中国与转型社会所展开的讨论作出理解和反思。 相似文献
8.
孟根达来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2):131-136
理解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把握乡村发展的未来方向,是乡村社会研究或农村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早在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从基层看上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6。由此将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概括为"乡土社会",即"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也就是滕尼斯所说的"共同体",或不同于"法理社会"的"礼俗社会"[1]9。乡土中国一直是理解和分析中国乡村社会的重要理论工具和视角,而且也成为农村社会学研究的范式之一。 相似文献
9.
杨静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6):736-739
《鸡蛋》是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它讲述了"父亲"两次奋斗却都惨遭失败的悲惨命运。从小人物角度入手,探讨了"父亲"的小人物典型性,从"父亲"小人物性格、西西弗斯神话与存在主义对小人物命运的影射,剖析了"父亲"这一小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希望可以提供一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篇优秀的短片小说。 相似文献
10.
李兆虹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3):104-107
《白鹿原》客观审视和深刻反思了现代社会的历史,表现了农民运动和革命斗争、国共党派之争以及阶级对立与阶级斗争,力求还原生活形态的本来面目。突破了以往历史生活表现的狭隘和局限,向广度和深度上开掘,体现了多元复合的历史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在迈向现代化过程中的艰难曲折。 相似文献
11.
宋颖桃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53-56
在小说《白鹿原》中,陈忠实不仅从表层的遣词造句的角度精心选择方言语汇,运用方言语气词以及高密度的排比句和长句来营造方言氛围、创造方言腔调,而且从深层的角度运用方言思维进行布局谋篇。小说《白鹿原》是陈忠实方言思维与方言表达的结晶。 相似文献
12.
桂璐璐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79-81
电影《白鹿原》改编自陈忠实被誉为“当代中国文学里程碑”的同名长篇小说。自公映至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作为一部投资过亿的商业片,《白鹿原》首先以其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夺人眼球。影片最为人称道的是几处恰到好处的老腔表演,配合剧中的情节发展,将关中的民俗文化向观众做了生动的展示。当然,电影也并不是那么尽善尽美。它的改编就存在某种缺陷,将小说中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朱先生删去,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影的深度。 相似文献
13.
尹威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0(5):92-96
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运用大量关中方言为整个小说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提供了强有力的话语支撑。在地方方言与普通话语的书写方式及运用手法上,《白鹿原》在小说文本的语言构建方面为当代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内容与形式上的双重典范,同时也使小说文本意义生成的外延尺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在意义生成的深层架构上凸显了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融合。小说文本中关中方言与正式普通话语的有机结合运用使小说文本意义在整个生成过程中具有了独特性、互补性与充盈性。 相似文献
14.
李清娥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3):57-60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就一直处于深刻的转型过程中。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引起了社会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这种体制转型的顺利进行 ,加速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 ,促进了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但不容否认 ,在转型过程中也出现了严重的腐败问题。腐败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腐败的猖獗使经济制度劣变并使经济绩效恶化、腐败影响分配制度的公平和效率 相似文献
15.
胡荣明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9,28(1):12-16
明正德六年(1511)江西抚州府临川县东乡地方发生动乱,动乱平定后,官府于正德七年(1512)设立东乡县。从区域社会史的角度看,动乱与设县是对东乡地区社会带来深刻变化的“地方性事件”,对之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明代正德年间东乡地区社会变动。 相似文献
16.
社会化视角下转型期青少年社会失范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青少年越轨行为表现出日益加重的趋势,社会呈现出明显的青少年社会失范状态。本文从社会化的视角,通过对转型期内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和同龄群体等社会化主体对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作用加以分析,对当前我国转型期内青少年社会失范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肖宗志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5):82-87
清朝特别重视对官员的监督,有一系列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企图确保皇权的至尊、官员的清廉和吏治清明.文章重点对清季新政时期外官监察制度几个方面的变革做阐述和分析.清朝廷不仅对原有的监察制度进行了修正,而且还创设了新的监察制度.由此,清朝的监察制度朝着专业性和近代性方向发展,其监察制度具有了新旧杂糅的特征,开启了近代监察制度的先河. 相似文献
18.
当前社会转型的一个最为显著的因素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种革命性的变革带给社会的影响可以说是极其深刻的。对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发育相对迟缓的土族群体,这种冲击和影响则更大。社会变迁必然导致观念更新,促使社会群体价值评价体系发生一系列适应和调整性变化。本文主要对当前土族民众经济价值观的某些变化进行了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19.
李清娥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1):41-44
腐败已成为困扰全球的一个大问题,在中国也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影响政权巩固、阻碍经济发展的一大公害。尤其是处在体制转型期的中国,更是经历着腐败滋生甚至蔓延的侵蚀。毋庸置疑,二十余年的经济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世人瞩目,但转型期的种种制度缺陷也助长了腐败行为发生的频数和规模。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以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前提,即假设腐败者都是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理性的经济人,从而揭示腐败滋生的制度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在以社会转型为背景解析我国贫富差距的成因时,非经济的社会性因素分析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政治转型、文化转型、教育转型、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转型是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的基本因素.因此,防止贫富差距扩大、缩小贫富差距,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转型的机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