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青与凡高,一个诗人,一个画家,共同的苦难命运造就了他们深刻的苦难意识,他们将这种苦难意识渗透到创作中,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表现技巧上都存在着诸多相通之处。他们的诗歌和绘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相互转译,实现了诗画的通灵。 相似文献
2.
孙中田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3,(1):57-62
本文从色彩、意象的视角,进入艾青诗的艺术世界。从黎明与太阳的意象、忧郁、苦难的母题、紫色的灵魂与泥黑的脸颜以及绘画美和散文美等诸多侧面,解读了艾青诗的深层内蕴。 相似文献
3.
严运桂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0(2):41-42
艾青的早期诗歌中,苦难意象是诗人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心灵情感的主要符码。一系列的苦难意象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其苦难意象显示了巨大的美学魅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苦难意象映照的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们弃恶从善的发动机,是产生崇高情感的催化剂。总之,艾青早期诗歌中的苦难意象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4.
俞梦婷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2-45
诗是语言的画,闻一多提出诗歌的绘画美,这里绘画美不仅是词藻的运用,更是意象使用的妥帖和色彩运用的契合。诗人对意象的选取、色彩的使用无不透露着诗人对生活的理性透视。文章将从诗人民族化意象的选取中透视其民族化的色彩,再从色彩与意象的糅合中窥探诗人作品的绘画美。 相似文献
5.
周德波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3(4)
衍形文字是中国文学的载体.这一独特的文字结构起源于中国古老的符号意识,营创了文学(“文”)的原始思维.刻划符号、外部纹饰、器物形态形成了“制器尚象”的文明传统,亦催生了汉文字的成熟,使得文象并存,意象重构.以像表意,逐渐形成华夏文化的独特思维结构,并直接推动了意象观念的萌芽. 相似文献
6.
陈卫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5):33-38
凡尔·哈伦的《原野与城市》因艾青翻译和结集为现代中国读者所知。艾青创作的诗歌有着凡氏诗歌中的悲郁色彩,但源于不同的国度、时代和个人经历,共同的意象也各有不同的情绪与意涵。凡诗译本多种,在比较之后,可看到艾青的译诗不求字字准确,句句到位,意在诗蕴的浑厚和画面的生动。 相似文献
7.
张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8):413-416
中国画的意境来自笔墨情趣 ;中国画的神韵来自离形得似 ;中国画的风格来自以形写神 ;西方绘画由“极似”走到“极不似” ,中国画都坚守“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观念。历代中国画的实践证实了绘画的抽象性与具象性互相渗透 ,互相溶合 ,既对立又统一 ,构成了中国画的独特艺术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8.
曹佳骊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5):89-92
我国绘画史中,诗与画的关系往往表现为诗境与画境的关系,二者统一于艺术思想的追求.诗与画的关系贯穿于每个时代,而在每个时代,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下,诗与画的结合点各不相同.诗画是在忽略其栽体、关注其精神内涵、追求共同的意境的基础上结合为一体的.诗与画仍有着不同的形式,属于不同的艺术范畴,诗与画虽然相通,但各有特征、功能以及界限,不能将诗等同于画.只有诗画相辅相成,将有画境的诗与画结合,达到共鸣的情绪,形成艺术家独创的意境,才构成中国画独具特色的中国画. 相似文献
9.
覃新菊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5):36-38
曾庆仁的《虚度一生》用断片记录了苦难的瞬间,辩证法成就了精神的深刻,“作品的生活”甚是高贵,教给人们怎样在艺术中去亲身领略并出演生命本能剧烈涌动的一幕,其意在为处于我们这个思想浮肿、信仰真空年代的人们如何审视人生提供一种启示。 相似文献
10.
1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节奏的加快,艺术的内涵与外延亦将不断扩展和流变,各艺术门类之间交叉重叠。摄影与绘画之间的影响和发展,会产生新的动向,面临更复杂的研究内容。从两者的相互关联和比较去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两者的交融将是一种长期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意象油画的提法近年来在学术界引发了广泛的争鸣,主要集中在民族性与本土化视角以及意象与具象、抽象之间的关系这两方面展开。对意象绘画阙值的探讨恰恰有利于提高意象绘画的辨识程度,意象概念本身的清晰度以及适用的普适性,是避免概念泛化以及局限性的关键。同时,研究意象概念,要多运用形而上哲学思辨;探索意象绘画,则应多采取可实证的形而下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3.
似与不似之间——论绘画的审美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育斌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
绘画的审美特性是审美绘画的核心。本文从明辨“似与不似之间”这个著名画语入手分析绘画的审美特性, 阐述该画语是对古今中外绘画美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揭示绘画的审美特性对当代审美绘画的画语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杨艺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1):122-126
介绍俄罗斯作家伊凡*阿列克谢叶维奇*蒲宁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展示作家当时较为复杂的创作思想和作品的独特风格,概括和总结蒲宁小说的艺术特点。,This essay tells us about the Russian aut hor, Ivan. Alexselvich. Bulin, his life and his main works. It also shows the a uthors complicated creative ideas and the special styles of his works. And it summarize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Bulin's novels.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突破儒家诗歌批评的框架,运用现代哲学、美学、心理学、考古学、神话学等学科的观点方法,从屈赋生命意识不断演变的角度对屈赋诗歌内容进行整体分析,旨在说明屈赋诗歌内容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它不仅反映了当时激烈复杂的社会矛盾,包容着丰富多彩的上古文化现象,同时是对人的生命价值和精神自由的不倦探求.诗人充满矛盾的生命意识折射在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上,形成了诗歌纠葛冲突而又持续前进上升的内在生命运动.诗人正是在对现实和自我的不断超越中,实现了精神的最终升华. 相似文献
16.
陈必聪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56-57
素描作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它与创作紧密结合,已成为越来越多的美术教育者进行思考、探讨的问题。素描基础教学应改进旧有的教学模式,使之成为有利于创造力培养和开发的有效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7.
潘风全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20 世纪的中国画,无论是作品表现形式还是风格面貌都已突破了传统的单一模式,朝着更为活跃的多元化艺术表现格局迈进。这场变革在人物、山水和花鸟画的各个领域里均有相当的成就。导致这场变革的根源,在于吸收西画的长处。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加强造型表现力来提高人物画的艺术水平、注重艺术形式的构造以求画面多变、扩大色彩表现领域以弱化墨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8.
论王维诗“有画意象”与苏轼“比喻意象”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斋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1):109-114
赋比兴--有画意象--抽象意象是中国诗歌意象史的三个阶段。"诗中有画"确实是王维代表的唐诗的艺术特质,苏轼将王维"诗中有画"式的意象,变革为内心展延的比喻意象。典故意象是别一种意义上的比喻意象。 相似文献
19.
王桂妹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58(3):295-300
在中国新诗以“欧化”为“现代化”的转型期,闻一多因追求“东方色彩”而与时代主潮产生疏离。美国的新诗运动是促使闻一多审美潜意识中的“东方色彩”得以彰显的契机,但二者却有深刻的审美差异;尤其是进入现实语境后,“东方”更呈现出“他者化”色彩,闻一多以自己的诗歌构成对这一现实东方形象的逆向书写。就中国新诗发展的整体态势而言,闻一多这种偏向于“东方色彩”的诗美实践和诗学建构既有纠偏的一面,也呈现出自身的偏颇。 相似文献
20.
李应洪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4):91-93
文化意象错位是由于各民族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等因素的不同而造成的,其中文化传统不同引起的差异是最主要的原因.文学翻译的任务是超越差异,是"搭桥"而非"砌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