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德格尔的创造观是从现象学与解释学出发的,因而创造首先被理解为一个结构,这表现为创造、创造者与创造物的区分;同时把创造具体还原到海德格尔思想道路中,这表现为创造的世界性、历史性与语言性;最后,当下对创造意义的把握就在中西思想的边界中得以厘定。  相似文献   

2.
理解,不仅在阅读活动中和面对他人的言行时发生着。理解,在最源初的生存活动中就展开着,理解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人对自身生存的可能性的理解,对周围之物的观看、筹划、规定,都是最源初的理解活动。源初的理解,不是先验的思维主体对独立的客体进行抽象的、概念化的认知,而是在世界中存在的此在根据自身的生存,向着自己的世界筹划其他存在者的存在方式。源初的理解活动、生存活动中的理解活动,是此在的存在和其他存在者的存在的共同发生。理解关乎的不是客观的知识、永恒的真理,而是人对其他存在者的存在方式的筹划、开启。此在总是在世界中存在着,因而在解释事物时,也总向着已有的生存世界筹划前来照面的存在者的存在方式。这种解释和理解的"前结构"之间的循环,是此在实现先行接受的意义体系的形式。  相似文献   

3.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问,即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也研究听语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语用学研究的意义,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意义,而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传达和理解的意义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语用学中的三种交际观与话语理解之间有不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当下有两种与人工智能创造物有关的作品形式:一是辅助型人工智能创造物;二是独立型人工智能创造物。对于辅助型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的创造物而言,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一种新工具,一般认为著作权法可以认定为计算机软件生成物进行处理;但对于深度学习功能的人工智能产生的创造物,在采用创造原则的著作权归属体系下,其著作权归属安排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为此,在维持现行法稳定性的前提下,有必要对著作权的归属原则进行更深入的审视。事实上,传统的创造原则在我国本就不是权属安排的唯一选择,在部分作品形式上,投资原则业已成为权属安排的一项重要制度。因此,对于人工智能创造物的权属安排,应采用投资原则,以此来解决人工智能创造物的权利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入手,通过主题意义对语篇、句子、形容词和动词的理解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论述了主题意义在交际中对信息传递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伽达默尔对诠释学的理解不只是停留在文本本身,他强调"文本新意义"。对文本的理解需要创造性,前见不是理解的障碍,而是理解不可缺少的条件。基于此,他提出视域融合来解决传统历史性带来的不同视域对理解造成的差异问题。  相似文献   

7.
符号学是意义之学,而意义是意识与事物世界的关联。由此产生一系列的难解之谜:究竟是先有事物,然后用符号替代它,还是先有符号,意义是符号的创造物?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因为它关系到符号学研究的重点何在。文章提出符号必然先行,才迫使解释意义从不在场进入在场。也就是说,在符号出现的此刻,解释意义必定不在场。由此可以推论:意义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有待于实现的世界,如果符号是此刻的存在,解释意义就必然是未来性的。过去属于组成前理解的经验,符号感知为此刻,而解释意义在未来,这就是意义世界的时间性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8.
细心的读者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题目用字顺序恰与奈勒教授的题目相反。他认为最后分析起来,哲学是一种驾于文化的模式、力量和争执之上的理智训练,因此应当先提。我则是坚持哲学是文化的创造物和工具;因此,如果我们要理解当前在争执中各派哲学  相似文献   

9.
要理解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为何以逻辑学为基础,首先要尝试放下现代思想对于有限性和切己性的偏爱,真正站在黑格尔的立场上同情地理解他,还需要理解黑格尔对于历史必然性的性质的看法,那是一种需要由行动来成全的实践的必然性。在此前提下,我们分别考察历史的逻辑性和逻辑的历史性,说明历史与逻辑的内在关联。他关心的历史不是作为具体事件之链的历史,而是作为存在之理展现的历史;他所讲的逻辑也不是作为主观思维规则的任何逻辑,而是作为存在之理的逻辑。黑格尔那里历史的透明性实际是对历史之内的逻辑的彻底的理解,并能据此去衡量各个历史阶段达到了历史真理的那个层次。在历史主题的无限多样性与历史中意义的不可穷尽性上,黑格尔与现代哲学释义学未必不能达到一致。  相似文献   

10.
《心是孤独的猎手》中“孤独”的矛盾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森.麦卡勒斯是美国文坛史上极具才华的女作家,她的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是最具代表意义的一部作品.表达了人类的“精神隔绝”和“终极孤独”主题。本文通过对《心是孤独的猎手》中“孤独”主题的分析,突出“孤独”双重性本质的特点:孤独是残酷和决绝的,但最终所指并不是消极和阴郁的,而是充满积极色彩的爱和理解。  相似文献   

11.
前理解理论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诠释学在西方学术界的发展,本文对诠释学中的一个关键理论——前理解进行了详细阐述,对该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前理解的潜在意义,将前理解界定为激发接收者理解文本意义的一种潜藏要素。同时,结合语言实例,阐明前理解对于接收者所发挥的微妙作用,接收者应通过前理解来有效地辨别出特定语言的潜在意义,进一步揭示了前理解对现实意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应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关于语气的理论,对小说《白象似的群山》进行人际意义的分析,深层揭示了小说男女主人公对待彼此的态度,并由此推断了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创作主题。验证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解读文学作品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在<逻辑哲学论>中,"意义"是维特根斯坦所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理解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向度.本文将通过对维特根斯坦关于意义与名称、意义与命题以及意义与神秘之域之间的关系所作出的规定进行分析,特别是通过将维特根斯坦与弗雷格进行比较,来论析维特根斯坦对于意义的独特理解,并勾勒出维特根斯坦所提出的富有特色的意义理论.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逻辑结构的关键在于,如何界划其中“三要素”之间的张力关系格局。它们并非如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是时间秩序的先后排列、逻辑层面的并列或实践主题的差异,而是呈现为主干与部分、主体与补充的“总分”关系格局。邓小平理论由于实践主题的统筹性、理论基础的指导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基本的逻辑构架,因而在整体理论体系中具有了先在的逻辑优先性与主导性功能。当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的关键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发展及其最新理论表达,必须在邓小平理论所提供的逻辑构架内加以深化与拓展。  相似文献   

15.
语言、意义与理解是具有社会性的活动,活动的双方是我与他人.不管语言是否已经说出,意义是否已经表达,理解是否已经达成,他人作为对象已然存在,他人不仅存在而且优先于自我的存在,即他在优于自在.语言、意义及理解均是自在与他在的共在.语言不是私人的,而是我与他人公共的、共有的.虽然语言是公共的,但是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存在于我与他人之间,具有不确定性.他人能否明确我运用语言向他表达的意义,我们之间的理解能否达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取决于我与他人在认识与行动上统一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罗素作为西方语言分析哲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所提出的“逻辑原子论”等哲学思想,为理解图像意识提供了全新的向度。罗素从语言分析哲学的逻辑理解图像意识,主要有三种向度:一是从经验出发,逻辑在图像意识中必然有所体现,但逻辑并不是图像之所以成立的唯一法则,而是为图像的成立与理解提供多种可能性;二是从共相与殊相出发,逻辑语言与艺术语言的差异为人们理解图像中的最小视觉单元提供了帮助;三是从意义出发,语词意义与意象意义的联系与区别揭示了语词意义产生中图像意识的作用,为人们理解语言表意与图像表意之间的区别提供了帮助。罗素与弗雷格、维特根斯坦一起,共同形成了西方关于图像意识的语言分析哲学传统,对学界探究图像艺术问题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7.
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中篇小说<人鼠之间>中庞大的隐喻世界承载着丰富而深刻的涵义.作者借助于具体形象外化的描写技巧,将三大主题潜伏于其中,从而赋予了具体事物更深层的意义.本文以小说中的三大主题为纲,对形形色色的隐喻进行探究和剖析,试图揭示其深刻含义,挖掘出隐喻在主题构建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英语口语与书面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英语中连贯话语的声音与字典上标注的音区别较大,而且不像阅读材料那样可以反复读;句子的意义小节很短,两秒钟之内说完,句子之间多使用简单连接,有大量的更正和补白,语言更人格化。人们对于口头语言的加工理解过程存在许多误区,听者获取的信息不仅仅来自口语本身,而是依赖于声音信号所含信息和听者本身所具有的知识以及社会阅历。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听者不仅要加工单词和句子的字面意思而且要理解它们的语用含义,所以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应该加强策略指导,注重背景知识的输入和语言知识的消化。  相似文献   

19.
英语阅读的本质并非简单的语言解码、破译和识别,而是读者在跨文化语境下实现对文本的意义“构造”的心理过程,是一个跨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图式理论对于阅读理解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在阅读前激活已有图式,在阅读中丰富图式,在阅读后巩固图式,有助于实现学生英语阅读整体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双性和谐是追求男人和女人之间一种完美的两性关系,它是一种理想的文化境界.运用比较方法从两性关系和文化对抗两个视角探讨了劳伦斯和池莉的双性和谐思想.劳伦斯强调的是一种虚幻的双性和谐,其作品主题表现出男权中心主义思想;而池莉则强调现实的双性和谐,其作品主题是以宽容和理解来探讨真正意义上的两性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