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汤显祖的《紫钗记》朱捷旷世奇才汤显祖,一生著述甚丰,其《玉堂四梦》(又称《临川四梦》,即《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更奠定了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正如明末评论家王思任所说:“‘四梦’熟而脍炙四天之下。四天之下,遂竞与传其薪而乞其...  相似文献   

2.
在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中,《紫钗记》和《牡丹亭》都是以爱情作为主要线索,来描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反封建的主题的。对同一作家不同年代的相似题材的作品加以比较,最能看出高低上下,最能看出作者的世界观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本文试图在《紫钗记》和《牡丹亭》的分析对比中,来探求汤显祖创作思想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上)见本刊第5期)三,《临川四梦》中的另外三部戏《紫较记入伯栩己人啊扬己》,“四梦”之比较汤显祖创作的第一本完整的传奇是《紫技记》,但严格来讲,他的处女作应该是《紫萧记入但是《紫萧记》只写到第34出就中辍了同.8年之后,汤显祖在南京大常寺路上任上将《紫萧记》删削润色,易名为《紫效记入千万历十五年(1587)将全剧初稿写成。【1叮.该剧主要以唐传奇《霍小玉传》为本事,也借鉴了《大来宣和遗事》中的部分情节.演述唐代诗人李益在长安流之寓之时,于元霄夜拾得霍小玉所遗紫玉效,还仅时遂以权为聘利,托谋求婚.…  相似文献   

4.
《临川四梦》(即《牡丹亭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是我国明代戏曲大师汤显祖的主要作品。其中《牡丹亭还魂记》作为他的代表作,其进步的思想意义及高度的艺术价值,得到广泛的承认。但《四梦》中的另外三部剧作,尤其是对,《南柯记》、《邯郸记》二剧,多年来一直为评论界毁贬。长期以来,《南柯  相似文献   

5.
司聃 《兰州学刊》2011,(8):202-204
文章着眼点在《紫钗记》中的豪侠黄衫客,从他的出场描写、贯穿李益霍小玉爱情始终、始终是决定性的力量以及出现在梦的意象中等四方面粗略地进行分析,试图诠释黄衫客这一人物形象从《霍小玉传》到《紫钗记》的演变。汤显祖对黄衫客的人物设置明显与自身经历有关,可以说,黄衫客是他在现实社会中的一种理想期待。  相似文献   

6.
《卷四·齐本纪上》二十三年,雍州刺史萧思话镇襄阳,启帝自随,初为左军中兵参军。(中华书局1975年6月版点校本,第98页)按:《南齐书·高帝纪》亦云:“二十三年,雍州刺史萧思话镇襄阳,启帝自随。”今考本书《萧思话传》及《宋书》之《文帝纪》、《萧思话传》,萧思话元嘉二十年七月为雍州刺史,镇襄阳;二十二年正月,入为侍中,领太子右卫率;二十四年,改领左卫将军;二十五年四月,复为雍州刺史,镇襄阳。则元嘉二十三年萧思话未尝有镇襄阳事,即此与《南齐书》所谓“二十三年,雍州刺史萧思话镇襄阳”者,或为记年有误,或所记人名有误。复考之《宋书》…  相似文献   

7.
汤显祖"玉茗堂四梦"之中,《紫钗记》居其首,是在唐传奇小说《霍小玉传》的基础上改编成传奇剧的。主旨是讴歌婚姻自由和纯真的爱情,揭露封建门阀制度的腐败,揭示人民百姓和封建特权阶级之间的矛盾。《紫钗记》不仅继承了唐传奇小说针砭现实的的批判精神,还根据新的主旨对作品的人物和情节加以改造,有所创新:霍小玉成为情之所至的代表,李益变成忠于爱情的翩翩佳公子,剧中加入了代表统治阶级的卢太尉,强调并提升了黄衫客在霍李完婚中的关键作用。这是汤显祖一部成熟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汤显祖的四大名剧,展示出“至情”的世界观,其理论源于泰州学派,也渗透着佛道的因缘。其业师罗汝芬、师友达观和尚、思想家李贽对他有深刻影响。《牡丹亭》艺术成就最高,是一部复合戏,有特殊的文化警示意义,与《紫钗记》同属儿女风情戏。《南柯记》和《邯郸记》属于官场现形戏.汤显祖剧作既有强烈的社会文化影响,又有深远的文学史意义,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人民宝贵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9.
《利器解》,万历写刻本。九行,十八字。白口,单边。板心上记书名,下记叶数及刊工姓名。大题下不列撰人姓氏,据序文,知为温编所作。书前两序,大字写到。一、万历壬寅泰和郭子章序;二、万历庚子  相似文献   

10.
《卷一·高帝纪上》二十三年,雍州刺史萧思话镇襄阳,启太祖自随,戍沔北,讨樊、邓诸山蛮,破其聚落。(第4页,中华书局1972年1月点校本,下同。)按:《南史·齐本纪上》亦云:“二十三年,雍州刺史萧思话镇襄阳,启帝自随。”今考《宋书》之《文帝纪》、《萧思话传》,《南史·萧思话传》,萧思话元嘉二十年七月为雍州刺史,镇襄阳;二十二年正月,入为侍中,领太子右卫率;二十四年,改领左卫将军;二十五年四月,复为雍州刺史,镇襄阳。则元嘉二十三年时萧思话未尝有镇襄阳之事。由是知此云“二十三年,雍州刺史萧思话镇襄阳”者,或为记年有误,或所记人名有误…  相似文献   

11.
汤显祖《牡丹亭》诞生于有明一代以“宗唐”为主流的文学潮流中,其角色塑造、情感寄托、意趣神色的创造等都得益于作者复杂而又明显的“宗唐”旨趣。由此可见汤显祖手摩心追唐代“有情之天下”,并以此镜照明代“有法之天下”对人情人性压抑与戕害的现实。《牡丹亭》虽以明代小说《杜丽娘记》为胎,却一如《紫钗记》等以唐人小说为胎,重塑的是唐型人物角色,于情于理之中传达出对唐人的理解之同情。《牡丹亭》以“意趣神色”为宗旨的曲词撰写,也得益于唐诗的精神、情感与格调。借助于“宗唐”旨趣的戏曲书写,汤显祖寄托了关于生命价值、现实人生、社会理想的哲理思考。  相似文献   

12.
《金瓶梅》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它的早期流传,与我国当时著名文学流派公安派的首领袁中郎、袁小修兄弟,具有密切的关系。袁中郎的《锦帆集.思白》,袁小修的《游居柿录》最早透露了《金瓶梅》抄本传世的信息。但是,这两个信息出现在什么时间,目前国内外学者的考证结论几乎都是错误的。袁中郎致董思白书云:“《金瓶梅》从何得来?伏枕略观,云霞满纸,胜于枚生《七发》多矣。后段在何处,抄竟当于何处倒换?幸一的示。”美国学者韩南先生、我国台湾学者魏子云先生认为,是信写于万历二十四年十月。笔者通过考证认为,是信写于万历二十三年秋。这就是说,《金瓶梅》抄本传世的第一个信息出现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而非万历二十四年。  相似文献   

13.
三、仕履误
  1.《明诗综》卷二四戴缙小传:“成化丙戌进士,累官工部尚书。”
  按:《国朝献征录》卷五二南京工部一收录有雷礼撰《南京工部尚书戴缙传》。《国朝列卿纪》卷六三《南京工部尚书年表》列有戴缙。《弇山堂别集》卷五一《南京工部尚书表》:“戴缙,广东南海人,成化丙戌进士,十八年任,本年削籍。”《国朝典汇》卷一八六“工部”记曰:“十九年,以戴缙为南京工部尚书,九月,革职为民。”《两朝宪章录》卷三七“成化十九年癸卯至二十年甲辰”:“升都察院右都御使戴缙为南京工部尚书。”明代职官分京师与南京,所记自当有别,《明诗综》小传言戴缙“累官工部尚书”,有误,当为“累官南京工部尚书”。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 ,戏剧家汤显祖曾经到过澳门 ,在广东肇庆会见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写下了吟咏澳门的诗文。几年后 ,汤显祖把澳门的见闻写进了他的名著《牡丹亭》。明万历十九年 ( 1 5 91年 ) ,任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的汤显祖上了一道《论辅臣科臣疏》的奏章 ,抨击时政 ,朝廷震怒 ,汤显祖因此被贬官到广东雷州半岛南端的徐闻县当典史添注。汤显祖于五月十六日贬官 ,从南京回到江西临川 ,九月初从家乡出发前往徐闻。他一路上游山玩水 ,十一月初七日 ,从广州乘船到澳门 ,途中写下了《听香山译者》、《香山验香所采香口号》、《香岙逢贾…  相似文献   

15.
清道光十八年冬,林则徐受命赴粤查禁鸦片,龚自珍为此写了《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赠行。龚集於此序后附入林则徐的复函。这两封往返函件都注有写作日期,但都需加以考订。龚的赠序,诸本皆于题下注“戊戌十一月”,据说是原函所注,但无日期。考龚序有林则徐“既陛”之事,序题又有“送”字,而林复函中又说是在都时收到龚的“惠赠鸿文”,可证龚序当作于林则徐陛辞以后出都以前。这是一封写来送行的信。按林则徐《戊戌年日记》记他十一月十八日陛辞,二十三日出都。由此推知龚的赠序当写于道光十八年十一月二十日前后。  相似文献   

16.
吴承恩是否出任荆府纪善是《西游记》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例如,现存《西游记》的最早刻本,是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的《新刻出象官板大字西游记》,根据这个“新刻”、“官板”,人们一直怀疑之前还有一种已经相当完整正规并已值得书商招摇标榜的版本,但是缺乏证据。如果能够证实  相似文献   

17.
徐士范本《西厢记》,全名为《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从卷首程巨源所著《崔氏春秋序》题署的“万历上章执徐之岁”的时间来看,可知它刊刻于万历庚辰即万历八年(1580)。此书不分本,直接分为二十出,每出有四字标目。这是现存《西厢记》众多版本中最早有出  相似文献   

18.
龚自珍《病梅馆记》举当时梅产地以“江宁之龙蟠”为首,但江宁(今南京)之龙蟠地小名微,而且不像“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那样盛产梅花,不过历史上江宁的盆梅生产一直较为突出。《病梅馆记》应作于作者道光二十年(1840)九月江宁之行之后,而其最直接的触因是江宁的盆梅产品。  相似文献   

19.
总集之存于今者,以昭明文选为最古.至唐已有千卷之《文馆词林》编成,惜此书早佚.《文馆词林》幸存于今者,皆见于东瀛,尚有二十馀卷.清嘉庆九年至二十三年(公元  相似文献   

20.
海南岛的黎族,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唐代刘恂《岭表录异》以“黎”作为专有族称记载黎族以来,历代有不少文献记述黎族的社会生活,如宋代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周去非的《岭外代答》,都广为明清的著述(尤其是明清的方志)所征引。明代汤显祖的《黎女歌》,是描写黎族习俗较为细致而又少见的诗篇。然而,对于《黎女歌》的民俗学意义,在黎族研究与汤显祖研究中尚未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试分析《黎女歌》中所描写明代黎借以及汤显祖对待黎族的态度。汤显祖于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贬官徐闻典史,随后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