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消费文化下的唯美主义大师——王尔德的矛盾性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彬 《理论界》2006,9(9):162-163
王尔德作为19世纪末唯美主义运动的领军人物在他的文艺理论、作品和他的生活中体现出明显的矛盾性特点。本文分析了在19世纪末的维多利亚时代崛起的商品消费文化,探讨了唯美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指出消费文化和唯美主义的相互渗透与平行,说明了王尔德于唯美主义艺术形式的多重镜像中寻求主体认同感以对抗资本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尝试,从而对王尔德的矛盾性及其意义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唯美主义视角下王尔德童话中主人公的苦难.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王尔德在童话的写作过程中注入了唯美主义的意图.相对传统童话,王尔德笔下主人公所经受的苦难是异乎寻常的,王尔德童话中没有传统的反面角色,主人公的苦难都是自身引起的.这两个特点都反映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3.
王尔德是19世纪末英国著名作家、唯美主义流派的中坚。他奇才敏思、锦心秀口,文章刻意求工、天衣无缝。他的童话感人至深、美不胜收,"在英文中找不出能够跟它们相比的童话"。我们不妨打个比喻:如果说安徒生的童话是清澈小溪的话,那么王尔德的童话就是碧绿深潭,凝重深邃、意蕴无穷。取得这样的审美效果,与作家的唯美主义理论密不可分,它不仅影响到童话的形式,而且制约着童话的内容。王尔德不仅以艺术的观点进行创作,追求形式的完美,而且在用艺术的精神探讨生命现象:赞美浇灌美丽的生命之花的涓涓爱流,抨击玷污、毁灭它的恶德败行…  相似文献   

4.
王尔德唯美主义童话中的基督受难原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王尔德如何从唯美主义角度阐释基督,并将基督作为受难原型应用于童话创作中。王尔德根据自己唯美主义思想和不同生活阶段的需要把基督视为完美的个人主义者,理想的艺术家或者慈悲仁爱的神祗。基督的主题在王尔德童话中反复出现,或作为受难的原型人物,或融入童话的故事情节中。以基督为原型的童话创作也反映了王尔德的道德观。  相似文献   

5.
由于对当时资本主义的腐朽和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种种罪恶感到愤慨而又无能为力,王尔德接受了起源于法国的唯美流派的文化思想,认为艺术的"美"可以抵消社会生活的丑恶,成为英国唯美主义流派的积极的倡导者.他的主要观点有三点一、艺术应该游离人生.二、艺术本身就是目的.三、艺术先于生活.王尔德对唯美主义的探求拓展了美的领域和艺术表现的范围.但是唯美主义有其片面性,真正的艺术的"美"是不能与思想、生活绝缘的.  相似文献   

6.
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著名的唯美主义作家代表。他的童话用隐藏在童话外衣下的残酷折射了世间的冷酷和不公。在童话中,他始终贯彻唯关主义理念,对人物景致的刻画美轮美奂,而这唯美的刻画却总是逃脱不了死亡和悲惨的结局。完美的情节和悲惨的结局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这种反差之下读者的心被撕成了碎片;在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中,读者与王尔德的呐喊产生了共鸣,听到了王尔德对于真善美无声的呼唤。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王尔德的喜剧置于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从19世纪末英国唯美主义的特点以及消费文化对王尔德喜剧创作的影响两个方面,论述王尔德喜剧创作与唯美主义的矛盾,揭示了王尔德喜剧创作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从王尔德自身的因素,以及圣经原型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主人公莎乐美的塑造,从而进一步理解王尔德所提倡的唯美主义艺术理念。  相似文献   

9.
杨宗蓉 《齐鲁学刊》2013,(1):142-146
《东方杂志》自1920年代初与唯美主义文学结下不解之缘,直到1940年代末终刊,一直推动着中国现代唯美主义文学的发展,其对王尔德、邓南遮、梭罗古勃、谷崎润一郎等唯美作家的作品译介成就显著。《东方杂志》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关注和译介,带动了国内对唯美主义"生活艺术化"等理论的探讨,对五四以后具有唯美主义倾向的文学创作起了积极的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作为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先驱,奥斯卡·王尔德一生都在贯彻唯美主义思想.其童话作品从文字表达、取材立意和内在精髓上都深刻体现了唯美主义价值.  相似文献   

11.
唯美主义文艺思潮是西方近现代文化转型时期文化震荡的产物。虽然唯美主义自身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它在一定意义上开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河。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王尔德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就是一部包含了许多现代性因素的奇特作品,重新阐释这部作品可以使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角度透视唯美主义的现代性和超前性。  相似文献   

12.
西方有所谓人的精神乃知、情、意三位一体之说。如果说现实主义诗学强调的是知,浪漫主义诗学强调的是情,那么,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诗学强调的则是意,或用他自己的说法叫做自我或个性。王尔德认为人生的目的即在于追求个性的实现,而艺术则是最佳的途径。也正是在这一个意义上,笔者认为王尔德的诗学本质上应归在伦理学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3.
《琼州学院学报》2015,(3):52-56
唯美主义作为一场不连贯的运动,并没有统一的理论纲领,各代表人物之间的观点也并不完全相同。《莎乐美》作为一部形式完美和充满着唯美主义颓废色彩的天才剧作,既是唯美主义领军人物王尔德的代表作之一,又被视为唯美主义运动的经典作品。通过对《莎乐美》的戏剧题材取材、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可以窥探到唯美主义强调艺术自主性,与生活无关;致力于诉诸有意味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塑造唯美主义精英概念化身的人物形象来表现其独特的审美方式;试图在与理性的对抗中确立美的独立价值。  相似文献   

14.
乔国强  陈娴 《江汉论坛》2007,(2):107-110
王尔德通常被认为是一位在创作中宣扬"唯美主义"、在理论上反对现代主义的作家.事实并不尽然,王尔德在"理论"与"实践"中常常有不相一致的地方.他在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秉承了波德莱尔关于"审丑"等理念,实践了现代主义的一些创作精神.本文试从分析比较王尔德与波德莱尔之间的"师承"关系入手,阐述王尔德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中是如何"玩弄"罪孽的并藉此指出<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现代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5.
1964年,桑塔格的名作《"坎普"札记》发表,"坎普"作为一个流行词,在美国文艺界掀起热潮,但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却并不多见。坎普是一种没有道德功利、没有好坏标准的纯粹审美,作为一种装饰性艺术体现在艺术作品中则表现为重风格忽视内容。而王尔德的一生都在实践唯美主义精神,人们常常将两者的关系视为理所当然,未加以详细探讨,在某种程度上,王尔德的人生、文学创作都是一名真正的坎普者,也正是因此,王尔德为后来的桑塔格找到"坎普",提供了足够的灵感和启发。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17-221
死亡作为生命无法逃避的必然归宿,是哲学家们苦思冥想的"斯芬克斯"之谜,也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试图表达的永恒主题。本文主要对王尔德的作品特别是童话、小说、戏剧中频频出现的死亡类型,如献身性死亡、新生性死亡和偶然性死亡,进行梳理和分析,从美学、宗教和现实的角度阐释死亡的丰富内涵,以此探索王尔德独特的死亡叙事方式。同时,死亡的独特叙事又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作品丰富的道德内涵,因而具有鲜明的隐喻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拉斐尔前派诗歌对唯美主义的开拓:一、拉斐尔前派丰富的诗歌创作为英国唯美主义的发展和兴盛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二、拉斐尔前派通过诗画结合,丰富了唯美主义形式美的表现技巧;三、拉斐尔尔前派"灵肉合致"的思想,丰富了唯美主义对"美"的表现手段.同时,以王尔德作为切入点,论述了拉斐尔前派诗歌对唯美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爱伦.坡被誉为美国的第一位唯美主义作家,而王尔德则是继佩特之后英国19世纪末唯美主义的集大成者。虽然生活于不同年代、不同国度,二人的唯美思想却不乏共通之处。首先,二人均维护艺术自主性,强调艺术独立的品格。其次,二人均推崇想象力和虚构,反对艺术直接呈现生活。在创作审美兴味上,均呈现出反平庸、反平淡、精雕细琢的唯美诉求。但因师承渊源、宗教色彩及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二人的唯美理念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巴金多次表示:“我意外地‘闯进’文坛,探索了五十多年,在结束文学生活之前,我应当记下我对艺术和人生的一些看法,我个人的独特的看法。” (《<随想录>日译本序》,《巴金论创作》171页)巴金在过去写的大量的序、跋、前言、后记和有关作家作品的评介文章中,曾发表过对艺术的种种见解;近几年来,他在许多文章中更是详尽地阐述了自己的艺术主张。巴金的艺术观是他艺术实践的结晶。探讨和研究他的艺术观,对理解他的创作倾向和特色,提高当前文学创作的水平,都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20.
格尔兹人类学艺术观从论域层面表征为文化塑造与自我塑型交互的"身份"艺术观,施以文化表征与厚度描述并举的艺术阐释策略,追慕触摸真实与能量流动杂糅的"共鸣"艺术旨趣,凸显了从文化话语到权力运作的艺术阐释转向。他倡扬从文化之维阐释文学文本及其联合体(作品),赋予文本更广阔的理解叙事空间和意义生成空间,其实质是从方法论意义上拓展自我塑型和审美阐释的多维成长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