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作家汲取西方浪漫文学思潮,因受西潮影响太快,往往是一种"吞枣式"接受,因此中国现代浪漫文学发育并不充分,同本真意义上的浪漫主义存在很大差距。但20世纪40年代的"后期浪漫派"作家徐訏、无名氏创作的"浪漫传奇",因有较深的接受西方文学背景,创作文本蕴有传奇性、纯情性、宗教色彩等特质,拉近了同西方浪漫文学的距离。这一浪漫文学形态的生成,对审视中国现代浪漫文学整体特色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早期章回小说中的英雄史诗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的章回小说实际糅合了历史、传奇与神魔三种因素 ,活跃于乱世传奇中的英雄大都被赋予了扰乱宇宙秩序的魔怪化特征 ,英雄史诗的因素甚至直接支配了小说的潜在结构。与宋元平话、万历后的章回小说相比 ,早期章回小说对历史 (宇宙 )秩序变迁的兴趣是最为浓厚的 ,其中的史诗结构直接隐喻了数百年来新兴市民对历史 (宇宙 )秩序、对秩序中个体存在的思考。以史诗母题的呈现与变迁为切入点 ,可以进一步理解章回小说的兴起与发展 ,理解元明以来对个体存在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理论界》2015,(8)
新神话是德国早期浪漫派的一个重要美学向度。浪漫派先哲试图创造出一个新神话,在理性与信仰、知性和诗性、逻辑和想象、理想和现实等之间做一个协调,作为现代危机的克服之途。浪漫派的新神话是一种包罗万象的诗,将来之神是新神话的诗意目标。浪漫派的新神话观有着重要的哲学背景和历史传统,通过对其产生的时代语境、理论内涵、哲学背景和历史传统、贡献和局限的考察对之做一系统审视,试图明晰德国早期浪漫派的这一思想向度在现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王纪潮 《江汉论坛》2005,48(5):87-92
楚人的精神以非理性思维和浪漫为主,这似乎是长期以来学术界的基本看法.这种看法的形成与近代科学理性思维的发展有关.实际上,楚人的精神是否理性和浪漫是一个文化相对主义的问题,不能仅仅按照科学的思维来作判断.今天人们指称楚人"浪漫"、"非理性"的东西是其"天人合一"宇宙论的反映,是古代世界人类思维的一个普遍现象,今天人们看来非理性的东西在古人那里它就是理性和真理.  相似文献   

5.
蒙古族叙事民歌中反复出现的"风水宝地出英雄"母题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元素,这一母题是蒙古族故土风水信仰与英雄崇拜相结合的产物.它源于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地母信仰与汉、藏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源于蒙古族英雄史诗中的英雄神奇诞生母题,是在具有史诗传统的科尔沁地区特殊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环境中产生的新的象征.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诗人在"诗史"创作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诗史源于诗人的"史笔","史笔作诗"使诗歌具"史体".诗人对诗歌历史价值的再认识,促使"以诗纪史"成为诗人自觉的创作理念.诗人倡导诗歌要"补史之阙","诗可以正史之讹"、"以心为史"、"史外传心之史"新观点诞生,文学家亦对诗人主体性和诗歌抒情性进行重新认定.明末清初诗人独特的"诗史观"促进了叙事诗的发展,叙事与抒情相融合的诗史创作与以前的"诗史"创作拉开了差距,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这都是以往中国文学史所没有的.  相似文献   

7.
乔泓凯 《理论界》2023,(5):51-57
作为青年卢卡奇的基本命题之一,心灵—形式的二元生活哲学与浪漫派的诗化哲学之间具有密切的理论联系,该问题在《悲剧的形而上学》中得到了集中反映。卢卡奇对悲剧进行了浪漫化、神秘化的处理,通过悲剧的“伟大瞬间”及“内在上帝”的纯粹自性体验,重提现代主体的悖谬性生存困境。悲剧体裁被赋予了浪漫化的伦理指涉,这使得散文时期的卢卡奇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谢林、施莱尔马赫等浪漫主义者的忠实后裔。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笔记中将浪漫反讽看做是内在的形式的反讽,并在浪漫主义的直接影响下不自觉地走上了反讽哲学之路。克尔凯郭尔在以苏格拉底为主线对反讽进行概念化的分析中,将苏格拉底的古典反讽与浪漫派的浪漫反讽理解为伴随主观意识强化而产生的主观性规定。而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主观意识强化新的因次,必然酝酿着一种更为全善的反讽新形式。正是在对浪漫反讽形式主义的批判中,马克思立足于实践领域,将共产主义作为现实目标,并且使主体得以获取积极的自由,从而实现了对浪漫反讽的修正。  相似文献   

9.
自由诗与中国新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由诗是中国新诗的主要体式 ,中国新诗的研究和批评经常使用自由诗这个诗体概念 ,却未加以历史和理论的检讨。本文从中国早期自由诗理论的反思出发 ,联系新诗接受自由诗的过程 ,认为中国新诗在语言与形式“求解放”的进程中 ,精神与内容的考虑显然优先于美学的考虑 ,存在着把自由诗浪漫化和简单化的现象。自由诗有存在的合理性 ,但它仍应遵循诗歌运用语言的基本规律 ,不宜将自由诗看成新诗的至尊形式 ,以至于代替其它形式的探索。必须打破“新诗应该是自由诗”的绝对观念 ,形成格律诗和自由诗并存、对话与互动的诗歌生态 ,以便在诗歌内部形成竞争机制和参照体系 ,获得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巴赫金的狂欢节理论,从文化学角度分析乔依斯和鲁迅笔下的两个人物:阿Q与布卢姆,指出他们形象的怪诞源自于对狂欢文化的继承.本文从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这两个人物身上的狂欢化特点:艺术主题,人物形象,文体和修辞.两作者继承了拉伯雷的写作方法,选取反英雄的小人物,也发展了小说这种创作形式,把日常生活写得如同历史和史诗.  相似文献   

11.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在空间转向的时代浪潮影响下,表现出对空间主题的格外关注,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她对都市背景的青睐上.在<他们>中,作家以底特律的城市空间为背景,巧妙地将主人公内心兼具的两种情愫--暴力与浪漫融合于"火"的意象之中,从而表现出现代人在压抑空间中突破层级约束、实现非理性救赎的渴望.论文借鉴列菲伏尔和哈维的空间理论,揭示出欧茨小说中的"暴力"同"空间的生产"的同质性以及作家希望通过张扬非理性从而摆脱现代社会空间束缚的创作意旨.  相似文献   

12.
所谓主流价值观 ,按照学术界约定俗成的说法 ,就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价值观。在 2 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 ,主流价值观不仅是一个历史的客观存在 ,而且还是一个主导历史发展方向的客观存在。它以鲜明的政治理念为核心 ,对于 2 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实践一直产生着重大的思想影响。比如英雄史诗式的创作模式、农民主体意识的高扬、政治理想主义的浪漫情愫等等 ,都是主流价值观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青年时期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根植于浪漫主义哲学之上的.在德国早期浪漫派与黑格尔思想的交织性影响下,并在追求哲学的现实化过程中,马克思走上了实践的反讽诗学之路.无产阶级革命是浪漫反讽在现实世界中表现的历史形式,无产阶级作为历史革命的主体与反讽主体,肩负着摧毁资本主义社会的使命.反讽哲学的自我否定性在马克思阶级理论中具有三次表征,即无产阶级革命在曲折进程中的自我批评;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而造成的资产阶级的自我毁灭;以及无产阶级自我救赎中的自我扬弃.在反讽哲学观的这一视角下重新阐释马克思的阶级理论,这既是对马克思青年时期浪漫主义诗情延续的历史说明,也是对马克思哲学具有浪漫主义根源的现实论证.  相似文献   

14.
艺术批评概念在德国早期浪漫派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雅明的早期著作《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为理解其提供了启示,他通过梳理早期浪漫派的反思、批评、艺术作品、绝对物等一系列核心概念组成的意义网络,提出“反思媒介”来把握浪漫派设想的世界框架,并建构出浪漫派艺术理论中深藏的意图——理念。艺术批评的最高目标是向具有绝对性的艺术理念无限趋近,本雅明将理念这一最高目标用具有经验直接性的喻体形象炫目效应或“冷静的光”来称呼。早期浪漫派艺术批评概念中蕴含的思考符码(Denkfigur)为本雅明自身的思想发展提供了灵感和资源。  相似文献   

15.
史诗(EPiC)作为古代民间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对民族文化的形成发生过极其重大的影响。史诗一般描述本民族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大事件,歌颂在本民族形成初期及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的英雄的丰功伟绩;多以本民族的迁徙、征战和历史传说为主要题材,反映了早期民族社会。人类群体在自然斗争、社会斗争中所取得的最初的胜利。  相似文献   

16.
<乐府·陌上桑>与<诗经·氓>被公认为是真实反映不同时代、相同题材(女性命运问题)的现实主义创作典范.本文从"文学即人学"的角度,比较分析两诗中采桑女形象之不同的所在与原因,并说明<陌上桑>之突破<诗经>的创作模式,不仅是现实主叉之"文学"的进步,同时也是人道主义之"人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在以知识分子为叙述核心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同样遵循着"英雄成长"的基本范式,但是,被压抑的"个人无意识"与"英雄成长"的叙述逻辑构成了某些矛盾、龃龉,形成话语"裂缝",知识分子形象形态则出现了"伤残性"、"碎片化"的美学特征.从<青春之歌>这一经典作品的解读,可以看出,"人"的解放(阶级的)与"人"(个人)的压抑并存交替.在宏大叙事中,知识分子自我(个人)形象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淹没下以一种"潜叙事"和"碎片化"的方式被叙述出来.  相似文献   

18.
传奇色彩的英雄史诗 蒙古族人民在远古的原始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除了创作大量的神话传说和祝赞词以外,也创作了具有独特形式的、充满传奇色彩的英雄史诗。其中除了举世闻名的优秀长篇传记史诗《江嘎尔传》和《格斯尔可汗传》以外,在蒙古族民间,迄今还以口头形式流传着许多短篇、中篇史诗。对这些史诗的搜集、整理、出版和研究工作?主要是解放以后开始的。现在我们搜集到的史诗大部分是在呼伦贝尔盟巴尔虎牧区和哲里木盟的科尔沁草原流传的;少部分是在昭乌达盟、巴彦淖尔盟和鄂尔多斯地区搜集到的。其中也有一部分卫拉特蒙古史诗和布利亚特蒙古史诗。现在已经整理或出版了其中具有相当思想艺术水平的有三十来部。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诗歌“抒情独大”,致使叙事诗不发达;但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急切期盼与实际行动中,中国现代诗人创作新型中华民族史诗的热望和尝试从未停歇。先后出现了晚清客观写实性的“时事诗”和“杂事诗”之类的“诗史”式写作,20世纪20年代以历史和神话为题材的长诗史诗化写作,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诗人和左翼诗人的呐喊型叙事诗写作、民族主义诗人的颓废型叙事诗写作和现代主义诗人的歌咏型叙事诗写作,以及40年代庄严的“民族革命的史诗”写作。其史诗化和现代化互为表里、彼此阐发,共同谱写出中国现代叙事诗多声部的华彩乐章,积淀了丰厚的中国现代叙事诗传统。  相似文献   

20.
藏族大百科式英雄史诗《格萨尔》中蕴含着丰富的原型意象。这些原型意象的开掘与探索对《格萨尔》史诗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章对史诗中诞生原型、英雄原型、恶魔原型三个原型意象系统进行了较为深刻细致的阐释,以期挖掘出史诗中沉潜的文学人类学元素,为史诗的研究开辟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