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罗旭南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3(2):213-217
探析了纠问式诉讼概念误用及模糊使用的原因,明确了纠问式诉讼模式产生的先决条件,在明晰纠问式诉讼的概念基础上,指出中国刑事诉讼不是纠问式。 相似文献
2.
牟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1):96-102
在欧洲大陆,自白制度的形成始于欧洲中世纪的封建专制时期。这一时期促成自白制度形成的因素包括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就外在因素而言,法律学家阶层的形成和刑事诉讼的纠问式倾向是自白制度产生的现实基础。法定证据制度的确立则是自白制度形成的制度化条件和表现。就内在因素而言,自白本身独特的证据价值、程序和实体意义是自白制度得以确立的内在动因。欧陆自白制度的形成对中世纪欧陆刑事诉讼观念、价值取向、诉讼程序的构造及证据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卢萍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Z2)
我国现行刑法确立了罪刑法定原则,这对于加强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促进法治国家的实现无疑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然而,由于受传统法律文化、社会历史条件以及立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现行刑法对罪刑法定原则的规范并非尽善尽美.为此,有必要从罪刑法定的基本法理、价值取向诸视角,对罪刑法定原则存在的内在冲突加以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其冲突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明之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为适应实施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的实际需要,本文论述了法庭调查的概念和特征,比较了古今中外法庭调查的具体方式,阐明了法庭调查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法庭调查的步骤和次序,并强调了正确进行法庭调查的必要条件。这对于开展刑事诉讼中的法庭调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占军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5):60-62
现行《刑事诉讼法》坚持惩罚犯罪与保障公民权利并重的原则,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的基本权利作了具体规定,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获得律师充分帮助权及被害人获得完整律师帮助权和上诉权方面分析现行《刑事诉讼法》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对《刑事诉讼法》的完善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80年代,艾滋病在全球流行开来。在防治艾滋病的过程中,无论何种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的国家都有责任去保护艾滋病患者人权和自由。保障艾滋病患者人权既是我国宪法中保障公民人权之所必须,也是我国承担的国际公约义务。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歧视或遗弃艾滋病患者不仅不能解决艾滋病问题,反而会把问题弄得更糟。只有保障其生存权,使其免受歧视,保障其就业及受教育等基本人权才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7.
吴玉英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69-73
保障人权是宪法的终极价值。该文从宪法和人权的一般理论出发,在比较分析国外有关宪法对人权保障的基础上,回顾了新中国人权宪法保障的历史,并提出了推进人权保障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8.
尹辉菊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1):87-88
刑事程序公正一直是法律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但是在古代中国,刑事程序公正却一直处于缺失状态。本文从诉讼地位的不平等、罪从供定原则以及纠问式审判方式等三个方面分析,就中国古代刑事程序缺失的原因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刑事程序法的价值仅指其自身价值而不包括其对实体法所具有的工具价值 ,这种价值最终体现为正义而不是人权保障。 相似文献
10.
张浩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36-41
实施紧急状态往往会带来对于宪法所确认的人权和公民权利的冲击 ,我国有必要进一步在宪法中完善紧急状态制度 ,不但赋予实施紧急状态以宪法依据 ,也应为在紧急状态之下维护和保障公民权利提供法律支持 ,从而进一步丰富我国宪法的人权内涵。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人权问题倍受国际国内关注。人们对人权法内容体系的了解也越来越迫切。而在我们的研究中,恰恰是这样的基本问题却没能很好地解决。人权内容体系至少应包括人权的基本理论、人权的具体权利、国际人权文书与国际人权保障机构、我国人权保障机制等几个方面,人权的保障机制更是人权内容体系中不容被忽视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2.
陈玉屏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8):199-205
长期以来,学术界重视探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非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本质差异,却忽略了中华传统的天下、国家观与近代以来从西方土壤中产生的主权国家概念的重大差异,牵强地使用主权国家概念去解读古代的中国和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造成了理论上的不少失误和混乱。我们应该遵循主权国家的游戏规则来处理当今世界的国家关系,但也应坚持按中华先民共同遵循的大一统游戏规则去认识历史上的中国。 相似文献
13.
杨会清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5(6):83-89
自1931年11月成立以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就在宪法和其他法律法规方面给予了苏区人民在人权方面以相当的体现.在大规模疫病袭来之际,苏维埃政府除了采取各种措施对人民进行积极的治疗外,还不断完善自身的防疫机制,从实践中对人民的生命权给予了充分的保障.苏维埃政府在防疫问题上的努力,与同一时期国民党政府相比,呈现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这也体现出了两种不同的人权保障观. 相似文献
14.
关于儒学中"历史文化优先"意识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世安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2,39(3)
儒学思想有一种原则,就是崇尚历史文化。历史文化是多个世纪累积而成的精神尺度。儒家相信人不应受动物属性和快乐欲求支配,而应在大的精神尺度上成为一个“人”。这个大的尺度就是由历史文化累积而成。现代社会的主流道德是从自然人权的初始假定引申出来,与从“人禽之别”引申的儒家道德有很大不同。前者可称为“权利”道德,后者可称为“教化”道德。中国现在尤其需要落实“权利”道德。但“教化”道德也应纳入学术界的视野。 相似文献
15.
田圣斌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37-41
自新《刑事诉讼法》施行以来,人权保障思维导向日渐明显,保障人权与打击犯罪之间的逻辑顺序逐渐成为理论研究与司法实务探讨的重点。加强对于刑事诉讼活动中强制措施的监督十分关键,强制措施通常包括三类:对人身自由权的强制措施,对物的强制措施以及对公民隐私权的强制措施。我国目前法律仅明确规定了关于人身自由权的强制措施,其他强制措施仅仅只有侦查机关内部监督,而且监督方式较为单一,与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相比较,我国强制措施监督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陈丰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4
沉默权作为一种进步的人权理论和制度,它的确立有利于加强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公民权利的程序保障,对其全盘否定、一味抹杀的做法不利于社会主义法制的完善,本文通过对沉默权制度在我国确定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存在的不利因素进行全面的理性剖析,以期使在我国建立的沉默权制度能在保障人权的同时,又不损害对社会秩序和利益的保护,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法制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杨成铭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2)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性善论”,倡导“民本”和“仁政”思想,强调平等与和平。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但是,由于中国在历史上缺乏作为法律权利主体的个人和集团,缺乏对人权概念的现实要求,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人权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人权健康发展的意识和思想,如“和谐”观念、“仁政”和“民本”思想以及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中的人权思想,应该加以坚持。同时,从发展人权的角度看,应从平衡权利和义务、弘扬法治精神和提倡现实主义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创新 相似文献
18.
价值决定制度,因为价值是制度的目的,社会的价值取向规定制度的基本性质并决定着制度的运行模式。诉讼监督价值作为价值在法学领域的特殊表现形式,它决定着诉讼监督的基本性质和运行模式,决定着诉讼监督的改革方向。诉讼监督的价值目标就在于它对诉讼程序正义和实体真实的追求、对司法公正的维护和对人权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9.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62-66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规定了任何受刑事指控者均有出席庭审并亲自替自己辩护的权利,这并不意味着是对缺席审判的绝对禁止。我国2018年《刑事诉讼法》中所确立的缺席审判制度,因要求送达传票和起诉书副本、强制辩护以及只适用于特定的犯罪,并没有违背公约中关于被告人亲自出席庭审权利的规定。为了与公约兼容,我国的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在实施时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禁用公告送达的诉讼文书送达方式;其二,适当延长诉讼文书的送达期限;其三,为辩护人履行职责提供保障;其四,提高公诉方的举证能力。 相似文献
20.
孔亭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85-92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近年来学界提出的词语和概念。作为自在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逐渐生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底蕴。其中,“天下观”“大一统”“和合”思想、“华夷一体”等观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生成的文化基因。站位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叙事和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资源与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