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孙中山所领导的资产阶级武装起义中,会党元素地位举足轻重,而学界对它却多有否定.其实,借助会党是现实斗争的选择,并非脱离群众的军事冒险.孙中山及革命派对会党进行了改造,尽管也存在一些不足.1908年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新军身上,不过会党在这一阶段仍然是革命中坚,该阶段应该视为新军+会党阶段.所谓"输入式"革命的观点,乃是对孙中山武装革命中的会党元素的疏忽.  相似文献   

2.
陕西是响应辛亥武昌起义北方最早的省份,革命波及甘肃、河南,影响至于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在全国具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位置.同盟会、会党、新军与陕西辛亥革命密不可分.其中,会党与新军在革命过程中既有积极作用又存在许多缺点和失误.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创立了民国,但由于其本身的软弱性和阶级局限性,致使没有正确对待和处理许多有关革命的根本问题,故而革命的最终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是中国近现代伟大的革命家。李恭忠《孙中山:英雄形象的百年流变》一文,梳理了孙中山领袖形象的形成过程,阐释了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具有的不同的内涵及其在近现代社会所具有的特定意义。辛亥革命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沈世培等《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意义》一文,通过对相关数据的解读,认为辛亥革命对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长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会党是晚清时期的重要社会力量。梁家贵《会党与辛亥革命》一文,阐述了会党接受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原因和意义,分析了双方最终分道扬镳的缘由。辛亥革命促使中国慈善思想发生嬗变,传统慈善事业开始了新陈代谢过程。蔡勤禹《清末民初慈善思想的嬗变》一文,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国慈善思想的发展和转变,认为这种转变是中国从传统慈善事业走向以制度化和法制化为前提的社会保障事业的过渡,在中国慈善事业史上具有承前启后、不可或缺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张謇论会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党是一种秘密社会的组织,源远流长,至晚清已经发展到全国各地,江苏自然也不例外。张謇作为地方知名人士,在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和北洋军阀时期,均对会党及会党人物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概而言之,他在对外关系紧张期间利用会党是为了攘外安内。在国内政治斗争中则以安定地方确保治安为准绳,符合这一标准的就肯定,不符合这一标准的就否定,而不管当事人是否具有会党身份或经历。这一基本态度反映了张謇民族资本家的阶级属性。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期间,孙中山和同盟会利用香港作为自由港的特殊环境,以及港英政府奉行的国际法和本地法规,合法地和港英政府展开周旋博弈,努力拓展在港开展革命活动的空间,尽量化解港英政府压制革命的倒行逆施,从而有效地将香港营造成为策动内地革命的海外基地,并且开启香港华人有组织地反对外国殖民统治的民族主义潜流.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会党史研究中,湖南会党应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部分。晚清湖南政局对中国近代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会党与近代湖南时局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会党在经历着自身的百年嬗变的同时,也影响着近代湖南历史的百年变迁。  相似文献   

7.
太平天国时期的浙江,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都处于关系全局的重要战略地位,浙江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战略基地和太平军与清军做战的主战场之一。此时,爆发于浙江的会党运动风起云涌,此起彼伏,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一时期会党运动在浙江的孕育演变及特点的深入研究,对于理解和把握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浙江社会的变革与变迁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会党主要指天地会、哥老会及其变体如三合会、三点会等民间秘密结社,它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从根本上看,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它的成员主要是破产的劳动者,成立之初也主要是为了互助、自卫。有清一代,会党时而潜行默运,时而崭露头角,甚至倡乱谋反,势力不断增强,影响不断扩大。至晚清时期,随着社会矛盾、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会党乘势迅猛发展。据载,清末全国约有200多个名目的会党,“每省不下20余万人”,成为影响社会秩序与政局稳定的重要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9.
刘坤一作为湘军要员,在太平天国、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时期,他积极为清政府如何治理会党出谋划策。随着曾国藩、曾国荃等湘系大佬逐渐淡出政治舞台后,为了平衡湘淮两系实力,刘更是成为湘军首脑、清政府的柱石,因而他的策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总体上来说,他的策略与其他统治者尤其是曾国藩有相似的地方,但某些方面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他主张首从区别对待,剿抚并用,强化保甲制度,妥善处理流民问题,实行文化控制,重奖剿灭会党有功人员。这些主张体现了刘作为封疆大吏的政治智慧,对维持清朝统治起到一定效果,但由于认识的局限他无法提出从根本上消灭会党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光复会与浙江会党关系十分密切,光复会对会党的联络、吸纳远胜同期的其他革命团体,而会党对光复会的影响也远较其他革命团体大。光复会“反满复汉”的纲领是受会党影响提出来的,一批会党领袖加入光复会并进入大通学堂学习,使会党成员的革命觉悟和军事素养有所提高,也使光复会有了亲密的同盟军,为其发动反清起义,光复浙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由于会党自身的狭隘、散漫等局限性以及光复会对会党改造的不足,也对革命造成了许多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结束了满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而作为清王朝统治标志之一的辫子的割除在新政权建立后就带有了某种观念革新的意义。1912年3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道大总统令,命令的内容是要求"未去辫者,限二十日内一律剪除净尽"。这种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推行"剪辫"的做法,具有一种不同寻常的意味。通过探讨孙中山颁布"剪辫令"背后的思想根源,可以揭示出孙中山思想中的一些误区和倾向。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中清、袁、孙之间的妥协,要从整体上把握武昌起义后中国政局演变的内在理路,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这段历史。清、袁、孙之间的妥协不是以哪一派政治势力的意志而转移的,而是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各方理性认识时局的结果。他们之所以妥协,是因为妥协既有现实的基础,又有主观条件,还有积极促成的内外因素。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在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政治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借鉴西方进步思想,培植先进的政治理念,超越中国古代传统的"民本"思想,赋予其全新的时代内涵,博采中西精神文化之长,提倡新时代的民族精神等方面的政治意识伦理思想;维护人的权利和尊严,树立公仆观念,加强政治道德,注重政党伦理建设等方面的政治制度伦理思想;修身内省,陶冶人格,存心做大事,不可存心做大官,替众人服务等政治行为伦理思想。孙中山政治伦理思想具有积极意义和巨大的历史进步性,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相似文献   

14.
1924年前后,西南各界发出了一种请求孙中山"正位",组织正式的国民政府的呼声。这种呼声是当时各种社会矛盾得不到解决及孙中山在政权建设中的贡献等因素的综合性产物。尽管孙中山对这一呼声一度表现得较为积极,但因多方面的原因,他被迫采取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实行直接民权、以及实施地方自治的具体方法等,地方自治不仅为一政治组织也为一经济组织。1939年国民党推行新县制,号称继承总理遗教,改革基层组织,设立民意机构,逐步建立独立的地方财政,并调整新的党政关系。但是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和新县制实施的指导思想、自治向度和强调重点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和背离,这与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还不够成熟以及国民党当时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6.
民国初期,面对严峻的边疆形势,孙中山强烈呼吁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反对外敌入侵。他的“五族共和”思想成为凝聚各民族的一面旗帜。孙中山提出了一系列筹边对策,力主在边疆地区改建行省,提出在边疆地区发展经济,尤其是修建铁路,移民垦殖等,这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在领导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继承并发扬了中国古代人才思想的优秀传统,同时又吸收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合理成分,吸取百家之长,融通中西人才思想和用人实践,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思想,并在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后,把自己的人才思想付诸实施.本文试从"人尽其才则百事举"的重人思想、"使全民皆有科学知识"的普教育才思想、"尚公去私,厥惟考试"的选才思想、"有才有德"的人才标准和"人能尽其才"的任使策略、"官吏为人民公仆"的近代民主管理思想等几个方面,对其人才理论与实践进行全面剖析.  相似文献   

18.
从1895年策划广州起义失败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这15年间孙中山先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海外度过的。其中时间最长的是日本,辛亥前进出日本十余次,居住5年多。其次是南洋(包括今东南亚的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也进出多次,居住4年左右。日本和南洋成为孙中山和中国革命党人进行革命活动最重要的两个海外基地,对辛亥革命的发动起了重大的作用。本文试图以世界眼光和亚洲视角,从历史事实出发,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于孙中山辛亥前在日本和南洋的革命活动,作一番初步的比较。  相似文献   

19.
法制近代化,是指法律及其制度脱离古代传统,迈向近代文明的转型与发展过程。孙中山的法律思想及法治实践,涉及了与法制近代化相关的一系列核心问题,诸如提出了系统完整的民主共和宪政主张,进行了建立民国、民主立宪、保障民权等伟大宪政实践;提出了法律至上的法治主义主张,以此否定人治主义和法律工具主义;提出了"五权分立",主张并推行司法独立;反对等级特权,主张并实践平等自由人权;从理论与实践上改变"诸法合体"的传统;反对重刑酷罚,主张并实践刑罚人道主义等。因此,孙中山对中国法制近代化乃至现代化进程的影响都是深远的,其历史贡献也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