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时期是一个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突变的非常时期.经由这一时期,整个中国的思想、政治、文化、心理都产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五四"时期思想文化意识的突变集中表现在对已往一切封建思想、文化意识的否定、反叛和对人——自我的发现、张扬.这是"五四"时期整个思想文化意识领域内始终回荡的核心主题."五四"的这种时代精神和社会心理,尽管同"五四"时期的文学主题之间并不呈现为一种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但"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在这种"精神的气候"影响下,"五四"时期的文学不论是问题小说、教育小说,还是婚恋小说、叛逆小说,其内容的深层,都包隐着这种"毁灭精神"和"自我张扬"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对孔子及儒家文化的批判,为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从中可以见识陈独秀等人的现代意识和革新传统文化的勇气,但也暴露出一些令人遗憾的问题.例如,对孔子文化传统采取革命手段,不符合文化转型的一般规律;较少将文化的更新和社会经济变革联系起来思考,缺乏从经济基础去思考文化问题;政治式的大批判有余,学理式的研究不足.回观五四时期新知识分子群体,还不大懂得文化的变革是渐进的、改良的,而非革命的.故而,五四时期急风暴雨式的反孔,只是让圣人走下了神坛,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孔子问题.陈独秀一代似乎忘却了圣人不怕"革命".  相似文献   

3.
齐卫平 《江淮论坛》2001,4(2):39-47
五四时期是以思想解放的显著特征耀眼于近代中国的历史。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形成应当归功于五四时期的文化变革。 1915年 9月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 ,率先举起了文化变革的大旗 ,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它表明 ,五四时期中国社会的变动与文化密切相关。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帅将 ,对于五四时期的文化变革无疑起着引领航向的作用。研究陈独秀的中国先进文化观 ,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五四时期中国的文化变革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的革命知识分子在文化高压下,回避政治批评,然后在文化批评领域阐发文化救国的理想化设想,他们当时的议论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一个外显内隐的张力结构,充满了斗争精神,但是也为一般民众的阅读制造了较大障碍,以至于当时的批儒在二十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大陆被大规模误读。本文旨在重返五四文化批评现场,澄清事实真相,为今天的社会发展理清文化思路。  相似文献   

5.
何谓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几年前,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结束了“五四”新文学、中国新文学、“五四”白话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等诸多概念同时用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混杂.这种替代反映的是文学研究的精确化,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任何概念的产生,各负有特定的历史意义,不可错位而生,也不可长存不灭.在“五四”时期或稍后产生的新文学、白话文学等概念,正是“五四”时期中国文学发生重大转变的投影.用新与白话作界定,体现了中国文学的“新质”,不如此,新旧文学不能区分.50年代,把从“五四”开始的新文学称作中国现代文学,那是要确定一个界限,来称谓建国后的文学,这自然找到了中国当代文学这一概念.没有现代,何来当代.顺理成章,现代以前而被称作近代,近代之上,又有一个古代,也就构成了文学发展史.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不在“五四”时期提出,也不在50年代提  相似文献   

6.
秦国伟 《理论界》2014,(6):90-92
五四时期"中国梦"的双内核是富强和文明,这是摒弃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结果。五四时期实现"中国梦"的依靠力量是"新青年"。五四时期追寻中国梦的偏差有:以文化改造文化,文化为政治买单;对待传统文化武断粗暴;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过于理想化。  相似文献   

7.
五四文化激进主义寻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激进主义是近代以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的最主要的动力 ,并在五四时期达到一个巅峰。五四文化激进主义对传统文化权威的大胆挑战 ,表征着一种时代精神。其形成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叛逆品格的继承 ;另一方面更是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面对亡国灭种的现实日益积聚起来的焦虑情绪的必然行为结果。同时中西文化的巨大落差造成的对西方各种哲学、社会思潮的吸纳 ,也成为五四文化激进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8.
徐亚东 《中州学刊》2007,1(3):229-232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和胡适大力提倡科学,坚持科学的理性精神,肯定科学的价值、作用和地位,对封建旧文化进行彻底的批判.他们侧重进化论的介绍,吸收进化论思想,以此观照五四时期的社会问题和文学问题,以服务新文化运动的革命目标.但是,由于两者的文化身份不同,在对科学的理解、认识和应用上也存在着差异.立足于陈独秀、胡适五四时期的科学观,一些国外学者认为五四时期存在"唯科学主义"思潮,这种观点实际上有忽视具体历史语境,机械类比的缺失.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五四”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具有必然性,其动能来自传统文化内部,不能归因于“五四”人物的个人意愿;“五四”倡言反传统的人其实都是获得过传统文化的滋养、领略了中国文化精微的学者,他们建立在对传统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反传统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并容易使人忽略他们与传统本有的联系;“五四”时期反传统具有普遍性,胡适并不是那个时代的一个例外。  相似文献   

10.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相互促进,因此,我们一般将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时期称为五四时期.本文对五四时期我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做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当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面前解体之后,如何建设中国新文化就成为中国思想界所面临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五四时期文化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冲突和论争并未随着五四时代的终结而终结,一直到现在,我们依然能够不时听到关于"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的争论.在这种背景下,李茂民博士的这部著作<在激进与保守之间--梁启超五四时期的新文化思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4月版)的出版,自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肖承罡 《南方论刊》2003,(7):39-41,15
"五四"前后,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新文学和艺术开始在岭南大地出现.这昭示着广东的思想文化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3.
张卫波 《北方论丛》2004,2(4):94-97
五四时期,当众多知识分子就文化选择、孔子评价等问题进行激烈争论的时候,东方文化派也积极参与,深入评论,成为这场中西文化大论战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他们一方面要求保存传统、昌明孔教,另一方面,反对顽固守旧,提倡中西融合,批判神化孔子,对当时的思想界影响很大.调和中西、折中新旧,是东方文化派中西文化观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形成于新旧思潮的激烈冲突中,反映了五四时期文化选择的艰难.  相似文献   

14.
郑大华 《中州学刊》2004,1(1):96-101
张君劢一生"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是现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新儒学思想有一个前后发展的过程,五四时期:批评科学主义,主张意志自由;20世纪三四十年代:探索文化出路,弘扬民族精神;五六十年代:阐发儒家思想,倡导儒学复兴.张君劢新儒学思想的上述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五四以来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演化与变动,具有深刻的思想根源和社会背景.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张氏新儒学思想的发展及其思想根源和社会背景缺乏认真研究.本文抛砖引玉,希望得到方家与广大读者的批评和指正.  相似文献   

15.
“五四”前后的文化是以反传统的特点载入史册的.突破传统文化的束缚,再造新的文化体系是“五四”时期的核心内容和永恒的主题.而这其中最可称之为精髓的就是“五四”的批判精神.“五四”的批判精神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无情的甄别和驳难,使传统文化的优劣短长在现代文明显微镜  相似文献   

16.
<正>二十世纪初,中国文化思想领域兴起了一股强大的新潮流,即“人道主义”和“个性解放”的潮流.而“个性解放”作为反对封建专制的最直接的思想武器,有着特别伟大的意义.(-)个性解放思潮的兴起要求“个性解放”,是小资产阶级最明显的特征,因此,“个性解放”要形成一个社会性的文化思潮,也只有在小资产阶级的队伍增大到一定规模时.而中国的五四时期,正是小资产阶级队伍增大到相当规模的时期.我们可以说,“五四”时代是中国小资产阶级的时代,那时活跃在社会舞台上并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的是他们.中国中上层资产阶级的队伍一  相似文献   

17.
一般认为,上海沦陷时期日伪的严酷统治武力切断了新文学传统;狭窄言路下上海文学的异常繁荣被认为是畸形的、偶然的;异族统治下文学民族化的追求也被视为不可能.然而,异族高压、民族情绪、市民文化等多种话语力量的交错博弈形成了沦陷时期上海的异质文学空间,推动了理论与创作上极有文学史价值的“五四”重审.上海沦陷区小说一方面对“五四”经典主题、情节、人物进行着反讽叙事;另一方面也在题材选择和文学接受的调整中,继承发展了“五四”的精神实质.这一解构与沉潜并进的过程,促进了“五四”先锋质素的落地生根,展示了民族文学发展的另类经验.  相似文献   

18.
美国资产阶级文化五四时期在中国广泛传播是诸多社会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其一,也是最主要的,是五四时期的中国迫切需要西方现代思想文化充当反对封建主义文化,特别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蒙昧主义的精神武器.众所周知,中国学习西方的现代化进程自鸦片战争以来经历了器物层次、制度层次,到五四时期开始进入了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文化层次.陈独秀说:“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当为伦理问题”,“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李大钊说:“黄远生有言,新旧异同,其要不在枪炮工艺及政治制度等等,若是者犹滴滴之水,青春之叶,非其本源.本源在何?在  相似文献   

19.
瞿秋白在五四前后的思想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五四以前,其世界观处于艨胧时期,在五四运动中他迅速成为革命民主主义者,从1920年初至1921年末,他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此后,他就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了.与此大体相应,他的文化观念也经历了"混洽"东西文化时期、"爱"的文化观时期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时期,而贯穿其中的基本精神则是真挈地追求真理和为人民、为民族解放事业而献身.下面就让我们踏着他的历史足迹,寻觅其中西文化观的历史演变和特点."自幼混洽世界史上几种文化的色彩"1899年,翟秋白出生于江苏武进县一个破落的仕宦之家.迎接他来到人间的是近代中国夜气如磐的苦难社会.正如他后老所说:"我的诞生地,就在这颠簸动荡的社会组织中破产的'士的阶段'之一家族里.这种最畸形的社会地位,濒于破产死灭的一种病的状态,绝对和我心灵的'内的要求'相矛盾.于是痛、苦、愁、惨与我生以俱来."〔2〕他的袒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史实为据 ,论述了辛亥革命时期批判传统思想文化的潮流。认为这种批判 ,其范围涉及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社会伦理、妇女解放、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表现出相当彻底和全面的思想解放要求 ,其态度也十分激烈。指出“五四”前新文化运动所提出的主要问题 ,在辛亥革命时期几乎都已提出来了。因此可以说 ,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 ,是“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