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之洞与中日甲午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洞是晚清政坛上的著名人物,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他先后在湖广总督、两江总督任上。尽管没有直接参加指挥战争,但对这场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战争十分关心,其行为和主张对当时有着重大影响。过去在研究中日甲午战争史时,对他的作用和影响注意得不够,专题研究成果亦少。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点粗论,求教专家学者。一、较早警惕日本帝国主义1894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侵略者蓄谋已久的事。但临战前夕,清政府仍麻木不住。1894年5月,“东学党”败,日本政府理所当然应从朝鲜撤兵,而且清政府已向其提出同时撤兵。但日本政府借口改…  相似文献   

2.
<正> 一海军战略的理论核心,是制海权问题.早在1838年,瑞士军事理论家约米尼在《战争艺术》一书中即提出了制海权问题.他认为一个具有漫长海岸线的国家,拥有了制海权,其抵抗力就可增加数倍以上.1890年,美国的马汉发表了《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更从海军战略的高度对制海权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其后,他又出版了《海军战略论》,强调:“运用海权就是海军战略”;“海军如不能掌握海权,将无法行动.”就是说,海军战略  相似文献   

3.
甲午战争期间张之洞主战言行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侮急迫”,是近代中国面临的一个基本现实。统治阶级成员因为对这个切关宏旨的问题采取了不同态度而区分为“抵抗派”和“妥协派”,前者的代表有林则徐、左宗棠等,后者的代表有李鸿章,袁世凯等。但也有些人却呈现较为复杂的状态,如张之洞,在他漫长的政治生涯中,既有前中期维护国家主权的壮举,又有后期策划“东南互保”、出卖铁路权益的不光采行径。而他发生这种转变的关口,是中日甲午战争。在这次大规模外战中,张之洞一方面继续坚持其做京官清流以来,特别是在中法战争时所表现的抗战派传统,另一方面,他这一时期的主战言行已蕴蓄着依附帝国主义的因子。这为张之洞日后的转折作好了铺垫。  相似文献   

4.
试论海军、海战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地位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海军制胜的战争。这一重要的战争特点,是由中日两国的濒海地理特点、以及双方都将海军视为侵略与反侵略的主要工具所决定的。在甲午战争中,中日海军的三次交战成为战争爆发、转折和最终结局的突出标志,对于双方在这场战争中的胜负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其中,北洋海军在战争初期的行动和丰岛海战受挫,直接导致了中国在朝鲜战场上的失败;1894年9月的黄海海战,又埋下了中国在整个战争中失败的伏根;而1895年初的威海卫之战,则最后宣告了中国的战败结局。因此,深入探讨海军、海战在甲午战争中的地位和影响,总结其经验教训,从而提高发展海军和运用海军的战略意识,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一、海军是日中两国进行侵略与反侵略战争的主要工具日本是一个岛国,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横流于中日两国之间的海洋,决定了双方无  相似文献   

5.
在甲午中日海战中,日本为其海军制定了进攻战略,将作战目标放在战胜清朝海军夺取制海权上。清政府则采取了消极防御战略,旨在“保船”守口,不敢将海军用于积极主动的作战行动,漠视对制海权的争夺。另外,在发挥攻击性和机动性特点上、在海陆军协同作战方面,清军都不及日军。其原因在于向西方学习后,日本比清政府的军事改革更为全面、彻底  相似文献   

6.
<正> 在甲午战中清军之所以惨遭失败,从军事战略上说,指导思想的失误是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些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指正.中日甲午战争中,中日双方各自按照不同的作战目的,制定了不同的作战计划.从总体上看,日方是进攻的.其最初意图是以主力登陆渤海湾头,与清军在直隶平原决战.但当发现这一意图因北洋舰队的存在难以如期实现时,便改变计划,将侵略分作两期进行:第一期,令第五师团侵入朝鲜,牵制清军,派舰队寻机与北洋海军决战,力求击破之,  相似文献   

7.
8.
当代最凶恶的侵略者、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敌人美帝国主义,几乎是当它一跨进国际政治舞台那一天开始,就是靠侵略和战爭喂养起来的。中国人民同这个最凶恶的敌人打交道的历史——一部美国侵华史,最充分地暴露这条变色蛇的最凶狠貪婪的帝国主义本性和它的伪善欺騙的侵略手法。因此,研究美国在1894年的中日战爭中所扮演的最可耻的角色,可以历史地揭露美帝国主义的本性和丑恶嘴脸,使人們不致忘記历史的教訓。  相似文献   

9.
10.
林辉锋  ;付婷婷 《理论界》2014,(10):116-123
民国时期中学国史教科书对于甲午战争的叙述,经历了不断全面、深化的过程。通过研读、比勘相关内容可以看出,民国时期不同阶段的中学国史教科书对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过程、战败原因以及战争影响等方面的叙述,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普通国民从学校教育中所接受的其实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甲午战争"。之所以如此,既与民国时期时局变动有关,也与史学研究进展及教科书编写日渐成熟、规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张之洞在晚清儒学没落过程中的卫道活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之洞是晚清文化转型历程中的关键性人物,其一生以“儒臣”自诩,以卫道自任,为挽救儒学的衰亡做了不懈的努力,然而其举措却恰恰加速了传统儒学的没落,如《劝学篇》“独特”的卫道思想实际上宣告了晚清儒学复兴活动的失败;他将“保国”视为“卫道”的前提,为此而大规模地兴办学习西学的专科学堂,结果客观上造成了对儒学独尊地位的极大冲击;由他主持的废除科举制度的改革则拆去了儒学的社会基础,给儒学以致命的一击.他晚年对此有所反省,并力图补救,但为时已晚.儒学的没落,卫道活动的失败对中国社会、文化来说未尝不是件幸事,但对张之洞来说则是一场悲剧,而由此反映的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的诸多问题更是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2.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公安机关作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因此,只有准确地把握依法治国的本质特征,找准本部门在依法治国方略中的位置,才能充分发挥执法机关的作用,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重任。  相似文献   

13.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伊始,即以实行对外军事扩张为基本国策。其侵略矛头首先是指向中国。它在整饬军备的同时,开始向中国派遣军事间谍,从事搜集情报工作,以为发动侵略战争预作准备。因此,在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过程中,谍报活动起了重大的作用,并为举世所注目。本文拟对此略作论述,以期有助于对日本军国主义侵华历史的全面了解。1 日本最初向中国派遣间谍,始自一八七二年。直到中法战争爆发后,日本以中国正忙于对法作战,无力他顾,觊觎之心再起,从此更加强了对中国的间谍活动,而且其注意力着重转向中国北方,并以渤海湾沿岸为侦察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对日作战加速了关东军的覆灭。苏联红军的这一历史功绩早已成为世人所公认。但是,人们在对其研究之时,往往忽视了作战过程中的某些失误。本文对此做一点探讨。一、协同动作中的差错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决定,是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做出的。同年4月27日,苏联第3方面军司令员亚·米·华西列斯基从白俄罗斯调往莫斯科,着手制订对日作战计划。从制订对日作战计划之时起,苏军最高统帅部就注意到参战部队的协同动作问题。经过反复论证,苏军统帅部确定对日作战的目标是,迅速全歼关东军,解放满洲和北朝鲜,使日本失去陆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使它不能继续在大陆作战,迫使它接受盟国  相似文献   

15.
<正>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后,“倭人肇衅,论者纷纷,忠愤之怀溢于词色.”时人所论,大致有速胜论和持久战两种主张.本文拟对甲午战争中的这两种主张略作评论,以求教于同行师友. 一历史上的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结,这是民族的耻辱.但中国的失败并不是必然的.在甲午战争的第一阶段,中国本有可能速胜. 就近代中日两国力量对比来看,毫无疑问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忽略这一点是完全错误的.但力量的强和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是能够相互转化的.甲午战争既因朝鲜问题而  相似文献   

16.
姚会元 《江汉论坛》2003,4(12):84-87
张之洞与清末其他重要封疆不同,在其身后出现"张之洞现象",即久不被人们和历史忘记,何以如此?本文从张之洞所从事的实业、教育,从他所具有的观念、人品,从不同时期名人、伟人对他的评价等方面对此作综合性探究.  相似文献   

17.
关于张之洞何时向洋务派转化的问题,多数学者认为始于张任山西巡抚时期。然而,从张在晋抚前的言行来看,此说并不准确。为了弄清张的思想变化过程,有必要对他在清流时期的政治思想加以考察。1 张之洞第一次在对外问题上表示看法,是在一八六○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他感愤时事艰难,曾写有《海水诗》一首,借以谴责英法联军对京畿一带的蹂躏,期望“河上诸侯”出师抗敌,以很仇雪恨。英法依仗武器先进,攻下大清国都的事实,给张之洞天朝至尊观念以猛烈的冲击,使他感到  相似文献   

18.
江琳 《兰州学刊》2007,2(6):188-191
张之洞和张百熙是晚清教育改革中的关键性人物.在戊戌维新期间二人都曾在地方大力兴建新式学堂,并对中央教育改革献策献力.新政时期,张百熙担任管学大臣,其后张之洞也因久负兴学盛名而被朝廷任命参襄学务.在制定近代学制、废除科举制度等方面二人有诸多合作,也存在不少分歧,既由于教育权力之争,也在于教育思想的不同.但总体来说二人在教育宗旨等方面存在共识,在教育改革当中的合作关系还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自学考试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明确了自学考试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自学考试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学考试在中国教育法律法规,包括教育质量、教育投入及宣传工作等方面的发展方略。  相似文献   

20.
晚清以降,自从外国传教士凭借着不平等条约深入内地传教开始,中国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就相伴而生,其高潮就是义和团运动。在义和团时期,张之洞出于对国运的忧虑,反对义和团运动,镇压反洋教斗争,组织东南互保。张之洞的教案思想,既有爱国、护民、捍卫主权的一面,又有软弱、妥协、委曲求全的一面,而妥协大于斗争。这种悲剧的产生,是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与抗争在张之洞思想中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