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自我教育功能的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华  陈妮娜 《理论界》2009,(11):191-192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平台之一,它的存在是符合当代青年心理特质的客观现象,并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高校育人工作要通过正确认知、大力扶持、多方引导、全面把握,促进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健康发展,推动青年大学生在群体中展开广泛的自我教育,实现自身的全面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郑州市部分高校大学生参加非正式组织的状况调研可以发现:非正式组织在高校普遍存在,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由于心理压力、内在心理需求、认同感等心理因素的存在,大学生产生了对非正式组织的心理依赖;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工作,要注意掌握非正式组织在大学生心理疏导方面的工作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班级、一所学校的秩序与稳定、怎样才能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水平呢?方法众多,本文仅从如何正确对待地级中非正式群体的角度课讨一下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管理工作的作用和影响。一、班级中非正式群体产生的原因和类型群体是个体的共同体。个体按照某些特征结合在一起,进行共同活动、相互交往.相互作用就形成了群体。群体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高校班级中的正式群体是根据高校特定的目的,按有关指标和规定建立的。如团支部、业委会等;高校班级中的非正式…  相似文献   

4.
论高校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群体”又称团体或集团 ,是由两个以上的人组成并相互依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群集合。现代管理面向的主要是群体 ,群体是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组织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人体 ,群体就是构成人体的各类系统 ,而个人则是最基本的细胞。研究群体理论 ,将群体理论运用于高校管理实践 ,对高校群体特别是非正式群体进行分析 ,甄别其优劣 ,利用非正式群体常见的心理与行为规范 ,提高对非正式群体行为的控制与预测水平 ,防止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对高校的影响 ,无疑对高校组织目标及功能的实现具有积极的意义。一、非正式群体的内涵最早将群…  相似文献   

5.
建设大学和谐校园文化是时代的要求.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非正式群体教育越来越引起高校教育管理者的重视.文章在充分认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的基础上,阐述了非正式群体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提出了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6.
浅析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向21世纪,当代大学生要成为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就必须重视自己的人际关系,从一定意义讲,关系就是资源,关系就是能力,关系就是自身的价值.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并对学生社团和非正式群体正确引导,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利调整大学生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7.
群体,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在当代大学中,除了有各级团组织、学生会等各种正式群体外,还有大量的非正式群体。它一般由二人以上、多达十几人、几十人的大学生组成,联结这个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纽带,除了情感外,还有志趣追求的一致性、心理需要、现实需要等错综复杂的因素。实践证明,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等诸方面的发展趋势,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注意分析、探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这一社会现象,深入研究它的内部结构及其外部表现形式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礼文 《理论界》2006,(1):123-124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在高校普遍存在,如何正确认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摆在学生工作者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类型、特征及其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运用群体心理功能,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是在群体中进行的 ,良好的群体环境有利于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研究大学生群体心理的特点 ,利用群体心理 ,有利于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本文分析了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心理功能 ,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0.
探讨、认识非正式组织功能是有效管理非正式组织的基础.提出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功能的四个研究假设,通过对四省21所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组织调查和个案访谈,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进行实证大学生非正组织的功能,得出相关结论,认为要采取针对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相应管理措施,引导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非正式群体对职工的思想、行为有着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这两种影响必将对我们的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消极的阻碍作用。本文就此问题作初步探讨,以期对思想政治工作有所裨益。一、非正式群体的含义及对职工思想影响的特点非正式群体是相对正式群体而言的。正式群体是根据一定的事程组文件,授照一定的程序组织起干的,由经织明确承认的群体。而非正式群体是指在正式群体Z奶自友形成的群体。2没白明确的经织,也没自编制和特定领导人。这种群体不以某种正式规定为是破,而是建D在园后、反调、自重是础上的,是个人友好关系的一种体现。非…  相似文献   

12.
正式组织中存在着各种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与互动既影响了组织的正常运转,又影响了员工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当员工职责发生一定变化时,非正式组织也会相应产生变化.了解这种变化将对组织的决策有相当的帮助作用,能够帮助正式组织如何维持或调整员工闻人际关系的动态平衡.文章通过某部门内历时三个月的准实验研究,对职责变化后非正式群体的变化进行探讨,通过前后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职责变化是如何影响组织内非正式群体的.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形成的以共同志趣、爱好为纽带的非正式群体组织.不同类型的社团在高校育人过程中有着不同的作用,其中学术社团在加强专业教育、繁荣校园文化、增强学生凝聚力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对高校学术社团的定位及其建设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对高校学风建设乃至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是当代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课题.其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已超越学校教育而居首位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包括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大学教师行为和大学生群体在内的学校教育因素,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对这些因素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弄清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机制和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5.
院系是大学实际履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基层实体组织,是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的直接场所。在长期的学习工作和管理实践中,院系的全体成员以正式的组织形式及非正式的情感纽带联结在一起,不可避免地形成了相对闭合的群体组织,成为校园文化中的一个文化圈,即独具特色的高校院系文化。本文通过构建高校院系文化的内容体系、详细阐述高校院系文化的特征,以此明确高校院系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以便于更进一步的研究高校院系文化建设,为高校院系组织的持续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所谓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指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自发形成的群体。群体成员在心理、动机和倾向等方面是一致的,是靠群体内部结构特点调节的,而不是由一定的章程和命令规定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大学校园中广泛存在,是一种异常活跃的群体现象,如大学生社团、群体兴趣小组、密友小团体等,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参与各种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在学校环境中,除了普遍存在由学校组织根据特定的教育目的和要求组建的各种正式的学生团体外,还大量存在非正式的学生团体,即自然形成的人群组合。这些非正式的团体多数存在于正式团体内部,也有跨班、跨年级、甚至跨校的。非正式团体虽然没有一定的组织形式,但其社会心理因素往往对学生的成长、对班集体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它的作用甚至超过正式团体。因此,对于非正式学生团体的存在和发展,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不可等闲视之,应深入研究这一现象的客观规律性,并正确地进行引导。一、非正式学生团体的成因学校各种正式…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的群体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成员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基础上所形成的、有特定群体目标的有机整体.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可以把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正式结构,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并占据着所规定的地位,扮演着安排好了的角色的群体,如政府、机关、学校班级等.非正式  相似文献   

19.
陈秀峰  李莉 《理论界》2008,(12):200-201
激励机制对作为第三部门发展的大学教育基金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目前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激励主体是具有单位体制与科层组织模式的高校,两者的协同互构使大学教育基金会在激励机制方面形成了激励在体制内与体制外的截然相分、正式激励与非正式激励的综合运用以及经济激励基础上对于价值激励的强调。与此同时,体制的不健全也造成了正式激励的不公平、非正式激励措施的不确定与价值激励措施的比较脆弱等问题,需要我们从外围的制度环境进行改革,在组织体制上将大学教育基金会从大学的单位制、科层制中脱离出来。  相似文献   

20.
朱涛  郭星华 《天府新论》2022,(4):110-118
本文着重从组织的目标、关系结构以及权力运行来分析包工队组织。基于建筑工地生活区的田野调查,本研究发现,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二分类型无法对包工队组织做出准确的理论解释。一方面,包工队有着高度理性化的组织目的而与非正式组织区分开来;另一方面,与具有明确规章制度且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组织不同,包工队组织的结构化呈现出一种无明确规章制度的低度结构化,这又使得它无法被归类到正式组织。本文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引入第三类组织的概念。包工队就属于第三类组织,它基于传统社会的乡土关系而形成,是中国转型社会中一类极具本土经验特色的组织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