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从事外国文学翻译是鲁迅实践其文艺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鲁迅的翻译理论触及了翻译目的、翻译选材、翻译策略与方法、译作读者分类、翻译评价等方面,始终贯穿了"窃得洋火照人间"、为大众读者服务的翻译价值取向。其翻译价值观、"他者"文化价值观、译者责任观蕴含了颇为深刻的翻译伦理思想,具有可资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鲁迅与翻译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主席这一英明论断,运用到现代中国翻译史上,也是完全正确的。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伟大的翻译家。鲁迅一生坚持从事翻译工作,重视翻译工作,把翻译工作看作文化革命斗争的一部分。鲁迅从事翻译工作的丰富实践和提出的有关正确主张,是他留给中国人民的一笔宝贵遗产。认真接受这笔遗产,是我们读点鲁迅,向鲁迅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翻译介绍外国文学是鲁迅整个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他光辉的一生中,有一半时间从事翻译和翻译的组织工作;他翻译出版的作品,也占他全部著译文字的一半,这种情形在世界各国的作家当中是少见的。在坚持开放、深化改革的今天,进一步研究鲁迅与外国文学的关系,研究他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过程中,在世界观的转变、在文学思想和艺术风  相似文献   

4.
鲁迅深刻独到、意义深远的翻译思想是中国现代翻译史上的宝贵遗产.鲁迅翻译思想所涵盖的翻译动机、翻译目的、翻译态度、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等体现了高度和谐统一的生态境界;同时,鲁迅毕生从事的翻译活动正是他多维动态适应和自然本能选择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鲁迅作品在海外的翻译和传播研究是鲁迅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近百年的历史中,鲁迅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和传播取得了较大成就,相应的研究也涌现出丰富的成果。纵观鲁迅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研究现状,不难看出中外学界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了讨论:将鲁迅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作为鲁迅海外翻译传播研究的构成部分,从整体上对之加以甄别和梳理;对鲁迅作品的英语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中的语言和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从文学翻译活动的角度观照鲁迅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和传播情况,分析其中的得失与价值;专门分析鲁迅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揭示出文化语境对鲁迅作品海外传播的影响。相较于鲁迅作品在国内的出版和研究而言,鲁迅作品的海外翻译和传播研究仍是一项有待拓展和深入的领域。  相似文献   

6.
翻译家鲁迅以笔代戈,穷其半生从事翻译介绍和研究外国文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也坚持“宁信而不顺”的“直译”与“硬译”,批判削鼻剜眼,强调翻译要有“异国情调”.针对“直译”与“硬译”的异议,从翻译之区分题材、预期读者及翻译目的三个方面为之辩护.作为时代翻译家的救亡图存的最强音,鲁迅坚持“直译”与“硬译”,以达“益智移情”之效,是“窃”外国之火,照明中国的黑夜,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郭沫若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两人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双子星座”。在翻译方面,鲁迅与郭沫若均有独到的见解和看法,主要表现在翻译选材、翻译策略及译文所表现的译者地位等方面。在翻译选材方面,鲁迅主张“为人生而艺术”,郭沫若则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在翻译策略方面,鲁迅坚持“宁信而不顺”,郭沫若则倡导“风韵译”。在译著及译文所体现的译者地位方面,鲁迅让译者“显形”,郭沫若则让译者“隐形”。但大道之行,殊途同归,他们都以自己丰厚的译著及译学理论共同促进了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和繁荣。  相似文献   

8.
由于受到现实政治气候和个人政治取向的影响,鲁迅自从事外国文学译介以后就把翻译与政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前苏联的革命文艺思想的影响下,鲁迅译介了大量的外国革命文艺作品,体现出其强烈的革命文艺情结。更为重要的是,鲁迅在译介外国革命文艺作品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革命文艺观。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同时也是卓越的翻译家,他的翻译活动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翻译选材在当时的翻译界也很具独特性.文章从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的"生存心态"概念入手,从三个方面探讨鲁迅生存心态对其翻译选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也是卓越的翻译家。《死魂灵》一书堪称先生的翻译绝笔。通过对鲁迅翻译此书的新解读,可以令译界学人得到四个方面的启示:翻译目的必须明确;翻译态度必须严肃;翻译理论必须与翻译实践相结合;务求努力引进原语的新表现手法以丰富译语。  相似文献   

11.
张卫中 《南都学坛》2013,33(3):45-48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语言最早的探索者和使用者,但是关于鲁迅文学语言的现代性发生尚未受到充分的关注。事实上,从1903年至1918年,即鲁迅早期从事翻译、创作的阶段是其语言建构最重要的探索期。拿其1918年以后的白话文作品与早期白话译作的语言(《月界旅行》、《地底旅行》)相比,能够发现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变化。鲁迅这个时期虽然主要使用了文言,但是他正是在这个阶段完成了其语言向现代性的转型,也为其以后真正转向现代白话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思想在192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明显变化。这种变化根源于鲁迅早年进化思路的危机,因而鲁迅"向左转"也是其重建思想地基的过程。鲁迅重新审视了自我与时代的关系,他的左转显示出了主体性的努力。对此,鲁迅翻译了来自日本与俄国多位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的著述,但从进化论的思路出发,他尤为突显出普列汉诺夫《艺术论》的意义。这部著作的重要性体现在,一方面,它从整体上清理了鲁迅此前对"生物学真理"的推崇,另一方面深刻联系着192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社会学转向。由于更为强调知识的现实能动性,鲁迅转而重视社会科学,借助翻译以及对知识结构的调整,他再次实现了与时代的互动。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现代翻译理念、翻译策略的演进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大翻译家,严复有自己独特的翻译理念和翻译策略.同为大翻译家的鲁迅与傅雷也是如此.从严复、鲁迅到傅雷,翻译理念与翻译策略有了显著的演进.严复标举"信达雅";鲁迅提出"宁信而不顺";傅雷则追求"神似"的"化境".近现代中国这一系列翻译理念与翻译策略的变革都是由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鲁迅和周作人都是跨越晚清和民国文坛的著名翻译家,他们包括《域外小说集》在内的早期小说翻译可谓得失参半,文学评论界的看法也不一致。详察周氏兄弟早期译作,可以看出其早期代表作《域外小说集》是我国翻译文学史上的重要成就。鲁迅自从事文学翻译之初就特别重视文学翻译的社会功能,同时,又要求翻译家重视译文的审美价值。周氏兄弟均为翻译大家,他们的小说翻译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如语言的欧化等,但其理论主张是进步的、超前的,尤其他们坚持"硬译"、"直译"的翻译作用,对后世的小说翻译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晚清翻译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鲁迅与晚清翻译文学接触的情况,并探讨翻译文学对鲁迅所产生的几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鲁迅美学思想的研究中,鲁迅1907年撰写的《摩罗诗力说》和1924年翻译的《苦闷的象征》特别值得重视。鲁迅在对《苦闷的象征》的翻译与传播中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探讨其深层动机是研究鲁迅前后期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变化的重要线索。时《摩罗诗力说》与《苦闷的象征》的比较与分析,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在核心观点上高度一致,《苦闷的象征》比《摩罗诗力说》在理论方面更为系统与完整。研究表明,翻译《苦闷的象征》实质上是鲁迅在传播自己的美学思想。这是鲁迅翻译、传播《苦闷的象征》的深层动机。  相似文献   

17.
鲁迅文学上的巨大成就是和鲁迅的翻译活动分不开的,这一点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界和翻译界应该不会引起太大的争议。近年来,国内关于鲁迅翻译的研究,除了大量的相关学术论文外,还有5部专著问世,依次是:刘少勤的《盗火者的足迹与心迹——论鲁迅的翻译》〔1〕、王友贵的《翻译家鲁迅》〔2〕、李寄的《鲁迅传统汉语翻译文体论》〔3〕、吴钧的《鲁迅翻译文学研究》〔4〕、顾钧的《鲁迅翻译研究》〔5〕。关于前几部专著,学界已有书评问世。这里谈谈最后出版的顾钧的专著《鲁迅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18.
国内翻译学者倾向于视鲁迅为"异化"翻译的倡导者.事实上,鲁迅的翻译活动始终没有脱离文学翻译这个领域.因而,在研究鲁迅的翻译思想时,我们应该从文学翻译的视角出发,既要探讨他在其翻译生涯中曾经采用过的翻译方法或翻译策略以及对待翻译和翻译批评的各种评价与主张,还要研究他在翻译实践过程中所贯穿的翻译观念、翻译原则、翻译目标和翻译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介绍和翻译外国文学方面是一位伟大的开拓者。鲁迅翻译外国文学的目的,主要方面是要借外国的反抗黑暗统治的革命文学的力量,以助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在文学方面,他的目的“在于增长新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直到今天,国内翻译界对于鲁迅的翻译一直存在不同看法,如部分学者认为鲁迅的译文信有余而达不足。本文通过分析鲁迅翻译选目中的弱国情结、翻译理论中的启蒙翻译文化观、硬译的方法论和重译的翻译路径,从翻译的历史语境视域出发,指出以上观点是从单一文化语境来看待鲁迅翻译理论与翻译方法的结果。本文提出鲁迅翻译理论的目的绝不局限于语言表层,而是一种改造中国语言文化、构建平等的民族关系的文化策略,其硬译的翻译方法是他的翻译目的在语言层面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