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鲁迅在思想和实际行动方面都倾向国民革命,导致他在北京的处境愈发恶劣。年轻国民党员许广平的爱情和迅猛发展的国民革命给了鲁迅以新的希望,他内心的复仇情结得以点燃。来自越地的复仇传统,身历的血的教训所凝结的斗争哲学,对自己的仇人顾颉刚和研究系的痛恨,这多重因素促成鲁迅将内在的生命观隐含于一个古老的复仇故事之下,既写出了古人的精魂,又表达了对当下国民革命的真实思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鲁迅的《铸剑》与古小说中故事之间的联系进行比较 ,指出了《铸剑》的主题思想较古小说在深度与广度上的升华 ;比较了两篇作品中的主人公的性格及思想境界的迥异 ;论述了《铸剑》较之古小说中故事在创作方法、表现手段上推陈出新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3.
在鲁迅小说中,其作品主人公往往由于情感的创伤,导致他们不得不将爱抚转为复仇,并由此构成其复杂而深刻的心理内涵。《孤独者》中的魏连殳的复仇并非完全源于社会习俗的压迫,更多是来自少年时期亲情的抚爱被剥夺的创伤性经验,这使他企图通过自戕的方式,在对自我、对社会的报复中解除内心的压抑;《奔月》中后羿的复仇并非完全来自爱妻的离弃、学生的背叛以及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落寞,更多是源于对娇妻的爱抚而产生的性爱的压抑,他的症候在对爱妻的复仇中才得以彻底解除;《铸剑》中的宴之敖的复仇更多是由于在对世人的爱抚中产生了太多的绝望,而后转为大憎,并最终通过复仇来宣泄他对世界的绝望。  相似文献   

4.
<正> 鲁迅《故事新编》的讨论,从1956年上海《文艺月报》那次颇具规模的集中讨论算起,已有三十多年了。近十年来,仍不时有涉及讨论的文章发表,可以说,至今还是处在继续讨论中。在众说纷纭的讨论意见中,主要的双方实际上是存在着原则性的分歧的。一方是从“针对现实”、“熔古铸今”的“讽刺性”的政治功利角度去立论,一定程度地漠视艺  相似文献   

5.
鲁迅一九二七年作于“三·一八”惨案背景下的小说《铸剑》,在这个复仇故事中贯穿了他作品中的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主义主线,但小说结尾“三头共葬”的闹剧表现出作者对启蒙神话的怀疑和不信任,在提倡启蒙的同时又超越了启蒙进入一个形而上的哲学层面,即对生命意识觉醒与升华的歌颂和礼赞。  相似文献   

6.
鲁迅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但在弃医从文的时候,却非常喜欢浪漫主义作品,如拜伦的《海盗》等浪漫传奇。那么,青年鲁迅对于浪漫主义作品的热心,给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以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给他的现实主义作品打上了怎样的烙印?其现实主义作品中的浪漫因素与一般的浪漫主义又有什么不同?并怎样构成了鲁迅作品的美学风格?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深入探讨。本文仅就拜伦的《海盗》对鲁迅创作的影响,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在《铸剑》中,"红"与"黑"作为两种能被明显感知到的色调,始终贯穿于小说中,它们不仅构成了小说奇诡而瑰丽的美学风格,也包含了鲁迅深邃的复仇思想;而从叙述语调来看,"红"与"黑"又正好构成了小说亦喜亦悲、庄谐杂糅的艺术风格,两者的有机融合给作品的复仇主题蒙上了一层悲哀的基调。  相似文献   

8.
铸剑》的主要人物不是眉间尺 ,主题亦非赞扬古代人的抗暴牺牲精神。从《铸剑》中对黑色人外貌、姓名、语言、行为、精神等方面分析 ,鲁迅写黑色人是自况 ,表现了鲁迅“韧”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9.
在《铸剑》中,从眉间尺到眉间尺的父亲再到黑衣人,这三个人物的复仇精神呈现出逐步深化的现象,也可以说这三个人物的复仇精神呈现出三个梯次,他们反映的是同一主体的不同阶段。借助他们,鲁迅既回答了现实问题,也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相似文献   

10.
(一) 鲁迅在1936年2月17日给徐懋庸的信中说:"《铸剑》的出典,现在完全忘记了,只记得原文大约二三百字,我只给铺排,没有改动的."鲁迅以仅二三百字的原材料,经过铺排,写成一篇一万多字的生动小说,不但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精致的艺术品,而且由于可同原故事相比较,也为我们研究小说的铺排艺术留下了  相似文献   

11.
《铸剑》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迅的小说<铸剑>是一篇描写眉间尺为父复仇之主题的历史小说;其本事源自晋人小说<搜神记>之干将和莫邪的故事;在此故事的历史演进中,情节和思想题旨皆有变化,至鲁迅才将它创造为一篇脍炙人口的艺术佳作,其根源全系尚武爱国复仇为重要特征之越文化的深厚土壤;在日本,眉间尺的故事也受到广泛重视,被改写成多种文学作品;文学的这种古今中外演变,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亟应得到人们认真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一《汉书·地理志》概述了吴越地理历史沿革之后,画龙点睛地剔出了地域风气、“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剑文化是古越文化的一大特色,堪与东晋衣冠南渡后的书文化并列为于越文化的千古二绝。假若要谈论鲁迅的精神世界和审美世界,是不可忽略古越文化这种剑书交替互补的奇观的。自精神发生的特定角度而言,鲁迅当是古越或会稽文化的苗裔,他对乡邦先贤风物有深切的眷恋和领会,在《理水》、《铸剑》等一系列作品中,  相似文献   

13.
14.
鲁迅在谈到自己的小说创作时曾说过,他开始创作《狂人日记》等小说时,“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而在以后《彷徨》的创作中,则“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巧稍加圆熟,刻划也稍加深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多年来,在普遍地接受了作家对自己创作的这一见解的基础上,有的研究者还作了某些发挥,例如王瑶先生在(《论鲁迅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以鲁迅小说创作范式为视点,探讨路翎心理现实小说在主题、人物形象和精神探索等方面体现出来的特征,以及它们和鲁迅小说创作范式内在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6.
将近七十年来,在整个鲁迅研究中,对鲁迅小说的研究成绩最大。但是,鲁迅小说研究没有到顶,鲁迅研究工作者仍在继续努力着,新的成果终于出现了。那就是王富仁的博士学位论文(摘要)《<呐喊><彷徨>综论》(见《文学评论》1985年第3期第4期)和范伯群、曾华鹏撰写的专著《鲁迅小说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以下简称《新论》)。前者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鲁迅小说研究的新体系,即《呐喊》、《彷徨》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后者的新贡献在于用新的方法从新的角度,对鲁迅小说进行了单篇的和综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范伯群、曾华鹏撰写的《鲁迅小说新论》一书,最近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逐篇研究了鲁迅的二十五篇小说,细致分析了各篇的思想内容、人物性格和写作特色,系统考察了鲁迅小说“从生活到艺术”的创作过程,深入研究了鲁迅小说的艺术构思、情节提炼与创作风格。该书的显著特点是,不受前人研究成果的束缚,也不受某些图解的影响,而从“设法弄清鲁迅要写某篇作品的动机和意图”入手研  相似文献   

18.
《呐喊》奠定了中国现代白话短篇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此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一种“正格”形式;而《彷徨》则是对这种格式的进一步巩固与发展。《不周山》是鲁迅对小说正格形式的一个突破,却只是正格转换的一个开始。在《奔月》和《铸剑》的写作中,鲁迅并没有把这种突破进行下去。至《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等的写作,鲁迅对“油滑”的处理,已与前期有质的不同,完全采用了与正格小说不同的写法与格式,达到了将古代和现代错综交融成为一而二、二而一的化境  相似文献   

19.
鲁迅小说创作中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运动及其落潮时期,鲁迅以《呐喊》和《傍徨》两部小说集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基石。他的小说描写的是普通人家、平凡人物和日常生活,既无顶天立地的英雄,又无轰动世界的大事件,为什么如此震撼人心,令人常读常新?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具有一种强烈的悲剧意识。本文试图对鲁迅小说创作中的悲剧意识的由来、表现以及价值和意义,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象征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方式的含蓄镌永有相通之处。鲁迅先生注意到了两种不同文化系统的共同点,在小说作品的深层表现上实行了两者的沟通与融合,在小说创作方法上亦追求写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的完美统一,开辟了现代诗意抒情小说的先河。所有接近和属于西方象征主义系统的艺术方法与语言风格的运用,使鲁迅小说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也为我们进一步全面认识、评价鲁迅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