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艾里香 《社区》2008,(32):58-58
苏东坡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成就了文学史上美好的佳话。为什么苏东坡能有如此大的成就?为什么他能真正堪当“不朽”二字?莫砺锋教授在其新书《漫话东坡》(凤凰出版社2008年7月版)中,对此有详细的解读。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从不同的侧面,把一个多才多艺、旷达率真、诙谐幽默的苏东坡形象展现在世人眼前。  相似文献   

2.
秦观词浅论     
秦观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因受知于苏轼,被列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的诗、文、词都有名,在“四学士”中地位仅次于黄庭坚。特别是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与黄庭坚并称“秦七黄九”,推为当代词手,而且人们公认黄不逮秦。他是婉约派大家,与柳永并称“秦柳”,又与周邦彦并称“周秦”。冯煦甚至认为他是李后主以后成就最高  相似文献   

3.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走完了六十六年生命轨迹的苏东坡,这位北宋文坛巨星在常州陨落了。出生于四川眉山,与其父洵、弟辙并称“三苏”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的苏轼,为什么不叶落归根而客死常州呢?苏东坡与宋之淮东遭、今之江苏结下了怎样的不解之缘,又留给后人那些不解之谜呢?作者根据《苏氏族谱》中《东坡公年谱》的有关记载,并对苏东坡做过太守的徐州、扬州和客死地常州,进行了寻踪考古,写成此文,为揭开苏东坡与江苏之谜,抛一块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4.
不同于苏、辛、陆的“以文为词”和“以诗为词”所开启的豪放词风,迦陵之豪放词风因着“复社遗风”而有了新的内涵:融洽经史,其词浑厚而雄健;愤世忧时,其词深刻而沉郁;抒浩然之气,其词豪迈而遒劲。此豪迈雄健词风的形成本于“复社遗风”,与迦陵成长过程中的诸多复社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中唐著名诗人韦应物,其诗闲淡简远,效法前人陶潜,有“陶、韦”并称之说。本文通过韦应物中晚年在江淮等地所作的诗,讨论“陶、韦”诗思想内容的异同,并对陶、韦文道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话题展示]苏东坡与惠崇戏语,苏东坡说:“我看你像牛粪。”惠崇说:“我看你像如来。”苏东坡不解:这和尚怎么以德抱怨呢?问其妹苏小妹,苏小妹说:“心存牛粪,看人都如牛粪;心存如来,看人都如如来。”苏东坡顿有所悟。你认为苏东坡悟到了什么?它又对你有什  相似文献   

7.
元好问,是整个金代文学的一面旗帜,无论从他的文学创作上,还是从他的文学批评理论的角度上看,元好问都是有金一代文坛上首屈一指的。在创作上,他工诗、词、散文等,尤以诗冠金、元之首。今存其诗一千三百六十余首,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他的词以苏、辛词为典范,兼有婉约、豪放诸种风格。他的散文,取法唐、宋古文大家,继承欧、苏传统,语言平易、自然,风格清新、刚健。碑、铭、表、志、碣、记、序、引、书、疏等,众体悉备,蔚为大观。“巧缛而不见斧凿,新丽而绝去浮靡,造微而神采粲发”(郝经《遗山先生墓铭》)。其诗、其词、其文,“皆近古所未有”,可谓“一代宗匠”(同上)。  相似文献   

8.
论晏殊词的创作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词有别。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①即词虽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上有逊于诗,但在抒写情致的深度上却有所开掘。由于“词为小道”、“词为艳科”的观念影响,词这种文学体裁受到的封建伦理方面的约束就少得多,因而在表现世俗人情的真、深方面就具有了更多的自由:朱乔尊云:“词虽小技……盖有诗所难言者,委曲倚之于声,其词愈微,而其旨益远。”②刘体仁云:“词中境界,有非诗之所能至者,体限之也。”③王拯云:“(词)窈深幽约,善达贤人君子恺恻怨悱不能…  相似文献   

9.
黄庭坚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以诗为词”,其词有本色的一面,也有非本色的一面。大体而言,黄庭坚词多为艳科题材,超过七成以上内容呈现了男欢女爱、离愁别恨、节序宴饮等传统内容,呈显了“以词为词”、本色的一面。局部而观,黄庭坚词继承了苏轼的“以诗为词”,创作了隐括词、回文词、集句词、言志之词、茶词等“以诗为词”的题类,边塞词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言志词继承了苏轼诗之言志功用入词,呈显了“以诗为词”、非本色的一面。黄庭坚词植入宋诗“以俗为雅,以俗为新”的创作观,采用柳永的“街谈市语”入词,并以其“夺胎换骨”之诗法尝试用俗语写雅词,实现了对苏轼“以诗为词”的出新。  相似文献   

10.
从文学传播的角度考察宋词在当时的传播状况,将传统的版本目录学纳入到文学传播视野之内,使词集的版本目录文献变为词集的传播史料,或能盘活词学研究的资源,扩大词学研究的视域。通过考察宋代词人苏庠、毛滂、吴礼之、赵鼎、黄大舆、李弥逊、潘良贵、冯时行、欧阳澈、曾惇等十家词集在南宋时期的版本传刻情形,即可管窥宋词在当时的书册传播状况。南宋人的词集,大多有诗文集外单行本和诗文合刻本二种。词与诗文合刻,表明南宋文人已将词视为可与诗并称传世的诗体。不再像北宋文人那样,词作不能入诗文集,只能作为另册集外别行。虽然南宋尚有少数文人坚持认为词不宜与诗并刊,诗集不收词作,但大多数人已改变了这种重诗轻词的观念。词作结集刊行,成为南宋词传播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1.
范词识小     
本文系作者读范仲淹词三点心得。范公《渔家傲》词,欧阳修有“穷塞主”之说,历来解者纷给,作者借助史料,探索欧公此讥,盖因当日所持御边攻守之策与范公有龃龉。次论范词以诗为词、以文为词,是苏、辛文体改革的前驱。末论范词精髓乃在熟精选及,其句法语意、典故意象,多有脱胎于《文选》者。论范词,从此人手,庶几近之。  相似文献   

12.
人生旅途上的“缘”是始料不及的。我自幼酷爱北宋文学巨匠苏东坡的作品。20多年前,我奉调入蜀,在峨眉山下,岷江之畔的眉山工作了二十个春秋。朱德元帅在苏东坡的故居题写的“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至今记忆犹新。20年后,我调至南京,受聘于三江大学。一天乘校车时,上来一位头发花白,矮矮胖胖,笑容可掬的老教师。同座的包忠文先生告诉我,他就是苏东坡的后裔苏泽民教授。于是,我抽空到商学院副院长办公室拜访了他。  相似文献   

13.
“以诗为词”是苏轼重要的词学观念。通过对其涉泪词的研究,可以发现苏轼“以诗为词”的词学观在具体实践中呈现出克制与突破并存的矛盾形态。一方面遵循词体特性,在扩充题材内容的同时选用了典雅字词和含蓄表达;另一方面又有意突破传统,具体表现为使用“泪典”、采用流线型意象组合、净化艳情词。由此可见,苏轼对词体特质有着清晰的认知,其“以诗为词”是有限度地将诗的题材、风格导入词体,而非刻意泯灭诗、词两种文体的界限。  相似文献   

14.
李清照和苏轼是宋代词坛上风格迥异的两位杰出的词人,不仅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篇,而且在作词理论上也有精深的见解,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过很大影响。“以诗为词”是苏轼的创作纲领,词“别是一家”是李清照的作词主张。对苏  相似文献   

15.
如果一定要用简炼的诗语对山谷诗的美学特征做出明晰的界定,他的“八节滩头上水船”的譬喻无疑是比较惬当的。比较一下黄山谷、苏东坡的差异,我们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读苏诗犹如“坐上风帆鼓饱的游船,在浩浩荡荡,气象万千的大江上顺流直下,轻波微涌,清风徐来,两岸景物,迅速地尽收眼底”,“使你感受到一种酣畅淋漓的乐趣”,读黄诗则好象黑夜走进幽深莫测、危峰千尺的峡谷,读进去需要毅力、耐力和探险精神,给人的是征服危峰后的快感。美学原理告诉我们: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骏发凌厉、扬帆鼓棹,  相似文献   

16.
苏武是北宋词坛的革新家,他将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展到词的领域,自觉地“以诗为词”,对宋词进行多方面的改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苏武的词题材丰富,“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①使宋词终于跳出“浅斟低唱”、“假红依翠”的狭小境界,走向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②,十分精当地概括了苏武在提高词品、扩大词境方面的突出贡献。在词风的变革中,苏武确实不遗余力,多有创建。其中首要功绩是创立豪放词风,从根本上动摇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词学观念。改变了婉约纤…  相似文献   

17.
说“诗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一提起“诗眼”、“词眼”就会使人想起那些几经锤炼,在诗、词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字眼。这是不错的。但如果我们进一步作些考察,就会发现这样的理解还是不够全面的。“诗眼”、“词眼”这些概念的出现,并不太早。一般只能追溯到宋、元。如有人曾指出:“‘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范成大也在诗中写到‘诗眼’:‘道眼已空诗眼在。梅花欲动雪花稀。’范温的诗话更以‘诗眼’为名,题为《潜溪诗眼》。‘词眼’一词,首见于元代陆友仁的《词旨》。《词旨》分八部分,其六专论‘词眼’。虽然‘诗…  相似文献   

18.
“以诗为词”为宋代文学、文体关系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经考究,近四十年以来学界“以诗为词”研究,主要采用了作家个案、文学关联、文体关系三种方法。“以诗为词”的个案研究旨在从某一词作中寻找不同于传统词的个性和同于诗的共性,围绕着题材、内容、风格、手法、功能展开,探讨作家“以诗为词”的特征。“以诗为词”的文学关联研究,将“以诗为词”置入关联性语境或环境中,挖掘“以诗为词”的文学深度、文化内涵、哲学意蕴。“以诗为词”的文体关系研究,基于文体整体发展及互动关系视角,在诗、词两种文体的同异比较和生成变化中,探究诗、词文体的文体特性及动力机制。综合作家个案研究之精细、文学关联研究之兼顾内外因、文体关系研究之擅整体动态把握,向文体关系史进军,是“以诗为词”研究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9.
对“以诗为词的定义和评价,是宋代词学的一大公案,千百年来聚讼纷纭,颇难求得一致的见解。王水照先生主编的《宋代文学通论》似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开拓了新的思路。署名陈师道的《后山诗话》指出:“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可知宋人已将“以诗为词”视为苏轼所代表的革新词派的显著标志,而苏轼本人亦不否认,反引为自豪,并以大量的词作实践公开弘扬他“以诗为词”的创作主张,从而独树一帜,自成一派。那么,何谓“以诗为词”?历来有不同理解。有的认为“以诗为词”就是不注重词的音…  相似文献   

20.
《花间集》对民间曲子词过渡到文人词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花间词”既有文人“长短句之诗”的文学性,又具有民间曲子词的娱乐性,欧阳炯提出“诗客曲子词”这一称谓正好揭示了这种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