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972年11月,孟加拉国制定的宪法规定了孟加拉国的政治、经济、公民权、外交等一系列基本原则,成为孟加拉国民主政治的起点.1973年-2004年间,孟加拉国议会对宪法中关于国家政权、领土、公民权、妇女参政等内容先后形成了14条宪法修正案.孟加拉国宪法的制定和修正,显示了孟加拉国宪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1972年11月,孟加拉国制定的宪法规定了孟加拉国的政治、经济、公民权、外交等一系列基本原则,成为了孟加拉国民主政治的起点.从1973~2004年间,孟加拉国议会对宪法中关于国家政权、领土、公民权、妇女参政等内容先后形成了14条宪法修正案.孟加拉国宪法的制定和修正,显示了孟加拉国宪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研究司法意识,追加新的司法观确是从素质上提升执法主体的当务之急。司法意识追加是保障公民权的人定因素。现代法观念应是司法意识追加的核心内容——即实现民主政治、唯宪法至尊观念;追求人格尊严,公民权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观念;追求法的价值,营造主体的法哲学观  相似文献   

4.
公民环境权是现代法治国家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对环境权的保护和救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环境权保障的民法层面来看,就是要制定“绿色民法典”,即利用物权法原理解决自然资源立法问题;从宪法的国际层面来看,目前世界各国的环境权立法已经呈现出宪法化、公民权化和具体化的趋势。我国宪法中还没有明确规定公民的环境权,而且存在着宪法诉讼或违宪审查制度的缺憾,在环境行政执法方面存在着环保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等问题,亟需制定一部完整的环境保护基本法并在执法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5.
论环境权的公法保障(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环境权是现代法治国家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对环境权的保护和救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环境权保障的民法层面来看,就是要制定"绿色民法典",即利用物权法原理解决自然资源立法问题;从宪法的国际层面来看,目前世界各国的环境权立法已经呈现出宪法化、公民权化和具体化的趋势.我国宪法中还没有明确规定公民的环境权,而且存在着宪法诉讼或违宪审查制度的缺憾,在环境行政执法方面存在着环保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等问题,亟需制定一部完整的环境保护基本法并在执法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6.
社会福利制度与公民权的结合便形成社会公民权。社会公民权之目的是确保一定的福利水平,使公民过上一种“文明化的生活”。而国家一般通过宪法等形式来确认社会公民权。公民与国家在社会公民权方面的争议可通过社会公民权的适当限制、理性的公众参与以及相应的司法救济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公民权与城市政治天然关系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城市政治格局的契机。城市空间是公民权发生和践行的重要场域,而公民权也构成了城市政治格局的核心要素。公民权的认同是城市政治展开的法权基础,公民权的"个体—团体—政府—国家"交互关系是城市政治的基本政治格局,而公民权与城市政治的相生相伴推动了城市政治的现代转换。公民权与城市政治的契合为城市政治的研究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理论视角,有助于对城市政治进行系统的研究,也推动了中国语境中的城市政治实践和研究,更有利于推进城市政治学基本理论范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试论杰克逊时代美国政治体制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787年制定的美国宪法,第一次把“人民主权”、“三权分立”等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作为制定一个国家根本大法的指导原则,然而,这些宪法原则同18世纪末期的美国实际存在的政治制度之间却有着相当大的距离。而在杰克逊时代,美国的政治体制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初步形成了美国式的以总统为中心的民主政治体制,从而“迎来了美国现代政治体制的诞生”。一、宪法制定后美国政治体制的主要特征宪法制定初期的美国政治中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统治阶级剥夺了社会中绝大部分成员参与政治  相似文献   

9.
孟加拉国的第九届议会选举在经历了两年多的艰难困境后,终于沿着民主政治的道路继续前行.从孟加拉国第九届议会选举看,孟加拉国政治发展具有民主政治继续推进、政党关注民生、朝野之间对立严重、执政党希冀合作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孟加拉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与宗教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加拉国是由主体民族--孟加拉族和20多个山区部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其宗教信仰主要有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和佛教等.在孟加拉国存在的一系列民族矛盾与宗教矛盾,成为了影响孟加拉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孟加拉国对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正确处理可以促进孟加拉国政治现代化的稳定、和谐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宪政是追求民主、保护人权的政府的治国方式,它要求执政者要处理好立宪和行宪两个环节,因为立宪是宪政的基础,而行宪是宪政的关键。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宪政历程,我国政府很好地把握了这两个环节,从而在政府主导推动和公民社会渐进形成并推动宪政发展的历程中,使我国社会不断向着更加民主、文明的社会迈进。  相似文献   

12.
在对重要的宪法概念的界定进行评述的基础上,认同宪法是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有目的建立和组织政治共同体的规则以及由该规则所构建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3.
公民宪法义务被越来越多国家的宪法所认可,成为宪法学重要研究范畴。目前我国并没有一个学者一致认可的公民宪法义务概念,对其内涵的理解多有不同。本文首先评析了学界对公民宪法义务概念的界定,提出应当从宪法基本精神角度理解和界定公民宪法义务,通过阐述宪法规范国家权力的基本精神和公民宪法权利义务关系,分析公民宪法义务的内涵并加以界定。  相似文献   

14.
美国司法能动主义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于司法能动主义概念的界定涉及一个核心问题,即司法权在宪政体系中的恰当角色的问题.司法能动主义者主张活的宪法理念,即宪法解释不能执行原初意图的妄想,法官需要平衡政治利益,衡量必要性和权宜之计,务实地调整宪法以适应现代生活.尽管施行能动主义的法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判决,推动了社会进步,但是其破坏民主政治与三权分立原则的风险值得警醒.能动与克制之间的平衡才是宪政体系中的法院行使司法审查权时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5.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它上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下启1982年宪法。这部宪法有其独特的时代特点,它是毛泽东宪法思想影响下的宪法,过渡时期的宪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和发展的宪法,基本权利单列成章和其后置的宪法,全民大讨论的宪法。准确认识和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部宪法的特点,对理解我国现行宪法体制、树立宪政文化意识、普及宪法知识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16.
政党与宪政关系的二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立宪史的角度看,政党曾被作为派系斗争的工具或纯粹的市民社会组织,而为立宪实践所敌视或漠视。随着政党国家现象和政党异化现象的出现,通过立法实践和司法实践将政党纳入宪政体制之中遂成为现代立宪实践的世界潮流。从逻辑的角度看,政党不仅是基于公民自由结社的市民社会组织,更因其组织的准国家机构特性和党权的准公共权力性质而在宪政体制中发挥着不同于一般市民组织的宪政功能,理应获得“宪法机构”之公法地位,成为宪政规范的对象。  相似文献   

17.
工会权力①作为一项隐蔽的社会公权力,其权力行为如对劳动者组织工会享有批准权、将工会会员资格与分享公共福利挂钩、调配处置下级工会财产等,已与会员受宪法保护的基本权利如结社自由、财产权等发生冲突。而在现有法制框架内,囿于民事诉讼审理对象之有限性和行政诉讼受案标准之藩篱,二者冲突的诉讼协调途径遭遇梗阻。"有权利必有救济"、"有权力必有规制"之基本宪政原理,要求宪法必须发挥其"公民权利保障书"和"权力规制最高法"的效力,有效规制工会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协调二者之间的冲突。通过构建宪法诉愿诉讼制度,能够弥补诉讼协调机制之缺漏,进而有效化解工会权力与会员权利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8.
对陈端洪的《论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与高级法》一文的分析和解释。在陈文中,宝贵的实证主义立场与令人费解的神秘化倾向相互交织,引发了学界不少的批评或误解。首先批评了该文的神秘化倾向,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作为制宪权的主体""立宪时刻是神圣时刻"和"民主与专政也辩证地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之类的模糊费解的表述,然后努力穿透该文的一些貌似不一致的表述,以理解其政治宪法主义。陈文的贡献是解释宪法生动的政治内涵,探明宪法不能司法化的实质原因,指出中国宪治道路的特色。陈端洪强调"政治本身就是宪法",但这不表明他认为一切政治行为都是合宪的,它只表明,陈端洪认为作为宪法内容的某种意志的落实和更新是政治性的。其所谓的五大根本法是对宪法现实的理论描述。这种描述服务于某种规范目的,但并不必然代表作者本人的规范立场。在陈的政治宪法主义中,"政治的"是力量的,政治宪法主义呼吁新的社会动力以推动目前的政治体制的硬球,并要求把这种新动力传输到体制内部,把它转化为内部常规要素;"政治的"是结构的,政治宪法主义要用新的政治结构来确保权力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传统宪法学主流观点认为,宪法所保障的集会、游行、示威自由属于政治权利,其本质上具有政治权利的属性。但近年来,有些学者对之进行了反思,认为集会、游行、示威自由不仅具有政治权利属性,还具有其他权利属性,如经济、文化属性。传统主流观点由于受到诸种原因的影响,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宪法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应尽快摆脱"泛政治化"的思维窠臼,把集会、游行、示威自由归入到表现自由中去,从而更好地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