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那个偏远山区农村当教师的时候,我的班上有个男生,叫邓依明。这个13岁的孩子很聪明,学习很努力,成绩是班上最好的,总能想到一些山里孩子想不到的问题,思维很开阔。有一天,他兴奋地找我请几天假,说是要和爷爷去省城一趟,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个孩子连县城都没去过,能去省城当然兴奋不已。他说是和爷爷去省城看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你好! 我的孩子以前经常买《成才与就业》杂志,是个忠实读者。我就是从孩子那里看到这本杂志的。上面还有许多帮助读者排难解忧的文章,看了很亲切。如今,我有一个难题想请教。我的孩子个性内向,在单位里话很少很少,人又老实。已工作了二、三年,但孩子感觉不怎么好,回家总闷闷不乐,心情不舒畅。比如,他告诉我,自己全身心投入工作,数年如一日,尽管自己每天累得半死,但同事们根本像没看到,尤其是领导,从未当面夸奖过。孩子感到很委屈,觉得工作环境没劲,想换个环境,但想到这不是件轻易可决断的事,不知怎么办才好,所以想请教编辑老师,究竟如何处理为妥。谢谢! 顺祝编安! 读者马颖 2001年12月31日  相似文献   

3.
爱做白日梦     
袁岳 《可乐》2011,(9):27-27
我曾经是一个很爱做白日梦的孩子。我调皮,但是在一个人的时候.会幻想出很多自己担任主角的故事——我可能是一场战争的总指挥,调动着千军万马。甚至可以一路摸爬滚打,模仿很多兵种的行动;我想象自己是一个小岛国的国王,管理着文武官员,建造着水利设施;我还设想过自己成了一个很有钱的人,办了一个很大的能供很多人一起吃饭的公共食堂;我也想过自己做了很有义气的强盗,劫富济贫;我还想象过神游仙界,有一对会飞的翅膀。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的日子里,我有一个印象:这里的孩子很本份、很快乐而且情绪稳定。他们好象很听话,这我并不奇怪,但让我惊讶的是,他们似乎根本没有受压制感。 瑞典心理学家埃克布兰德(S.Ekblad)于1982年出版了一本关于1976年毛主席逝世以后中国孩子的生活和教育方面情况的书。她描述到,中国的家长们似乎认为孩子学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的内容应符合社会、集体的需要。他们  相似文献   

5.
教材是教改的关键。为了解决教材问题,江苏有几位教学法教师,合编了这本教材。这是一项建设性的工作,很有意义。我了解编写的过程,书写成后,让我写几句话,我是很高兴的。一我想谈谈教学法课的地位问题。我认为教学法课的地位,是高师培养目标所决定了的,只要有教师队伍,就要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法是教师的基本功,它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有直接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教学法课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是极不正常的。要知道教学方  相似文献   

6.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教育首先要引导幼儿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教师应赋予孩子六种力量,即,尝试的力量——自信我能行;信任的力量——我很重要;发现的力量——我有智慧;评价的力量——我真棒;合作的力量——朋友需要我;创新的力量——我能做得更好。幼儿园教育的工作应围绕这些从点点滴滴开始。生活自理。作为一个独立的人,首先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学会生活自理。幼儿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是幼儿独立思考,发展个性的重要因素。教师,家长应有意识地从生活小节开始,给幼儿自己动手实践的时间、空间和操作内容,…  相似文献   

7.
卫生大扫除检查清理书包,小洋从书包里清出一大堆奇形怪状的橡皮。记得前些日子,接二连三地有孩子向我“报案”,说他们的橡皮找不到了,当时我也没有在意,认为这些喜欢丢三落四的孩子一定是放错地方了。现在可以看出都是小洋的“杰作”。我很生气但没有作声,拿着橡皮,  相似文献   

8.
反复的心     
正每次在两个孩子把我吵得受不了的时候,我就渴望能有和丈夫单独出游的机会。很怀念新婚后的那些周末假日,我们两个人总是手拉手去看电影,然后在布鲁塞尔的街头闲逛一阵,再去买些零食带回家,在灯下对坐,可以聊上一个晚上。回台以后,孩子来了,在初为人母的那几年里,心理和眼里都是孩子,从来没想到过要出去玩的事,有五六年都没进过电影院,更别提去爬山或者划船了。  相似文献   

9.
《北方人》2008,(Z1)
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图章初宗浙派,中年后治汉印。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他认为乐器中最难的其实是胡琴,看起来简单,只有两根弦,但是变化很多,两手都要有功夫。他的胡琴音色刚亮。胡琴码子都是他自己刻的,他认为买来的不中使。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  相似文献   

10.
擂响阳光的鼓,我在世界上就不再是一个陌生人,迎面吹来的风很有力度心中那些绿色的植物也开始振作起来与过马路的孩子都打个招呼,追随  相似文献   

11.
黄国城 《老友》2012,(4):15-16
有人把离退休看成是船到码头车到站,个人的事业到头了,认为退休后就是好好休息,好好养老。这同然不错。但我认为休息应该是快乐地休息、健康地休息。我退休后,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晚年生活,过得很充实、很有意义。我认为自己的退休生活有着五大乐趣。  相似文献   

12.
其实女人天生就是很感性的动物。有了孩子以后,孩子更是成为自己的骄傲、自己的一切。那种“我没有完成的夙愿,终于可以由孩子来替我实现了”的想法,很自然地转嫁到孩子身上。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就像农民殷切期待辛勤耕耘的庄稼丰收,果农翘首盼望用心培育的果实成熟一样,父母在孩子身上也倾注着太多的希望和目标,甚至因此演变得急功近利。我既是母亲,又是教师,在如何教育孩子上,更是担负着母亲与生俱来的望子成龙心理,担负着教师职业赋予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使命感。  相似文献   

13.
正今天有个朋友问我,你这字咋练成的。这个朋友是一个8岁女孩的妈妈,活泼开朗,经常和自己的孩子玩得不分你我。其实这个问题很多人都问过我,我相信很多书画家都被问过这样的问题(当然我不是书画家),他们很好奇你的成功的方式,不过更多的是对书画艺术天生的向往和追求。我说我从小喜欢写字,觉得自己粉笔字很漂亮,中学开始对文学和  相似文献   

14.
提起“鹏”这个名字.二年段的老师们不是摇头就是叹气。我刚接手二年级的数学就有老师和我说过这个“大名鼎鼎”的孩子.除了学习.其他十八般武艺无一不通。许多孩子都怕他.不愿意和他在一起。他是一个让许多老师都很头疼的孩子.因为先人为主的原因.我于是一开始便带着有色眼光来看他。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读教育管理专业的时候,在课上曾经讨论过家庭学校FamilySchool。那时由于美国的校园枪击案频发,同班有个美国研究生就说学校的暴力事件太多,他很支持在家由父母教育孩子的教育方式。在美国,由父母对自己子女实施教育的家庭学校已经存在很久了。前几天去一个老师家作客,遇到MITTY 夫妇和他们可爱并懂事的3个孩子。当我知道那3个孩子从没有上过一天正规的社会学校,这令我十分好奇,决定对他们进行一番采访。敬辉:您能介绍一下您的家庭吗?Mitty:我先生在印第安纳州一所大学作计算机系统的维护工作。我有三个孩子,大女儿 Beth 17岁要考…  相似文献   

16.
我今年86岁,在教育界工作了一辈子,也学习了一辈子。我一直认为,教师是一个神圣而崇高的职业。“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不少学生问我,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第一天走上讲台,我也这样问过自己。回顾53年的教育生涯,我的结论是,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相似文献   

17.
王景龙  邵扣  侯艳丽 《老友》2014,(12):52-52
正编辑同志:我是一名退休的事业单位干部,老伴是一名退休的国家机关干部。我今年56岁,老伴61岁。我俩的子女都在国外工作,孙女也在国外上学。身边没有孩子需要我们照顾,我和老伴的日子过得很清闲,每天都是吃饭、散步、看电视,生活很单调、枯燥。我听人说,最近民政部门收留了一批孤儿,家庭可以寄养。我俩准备收养一个,但是不知道该怎样办理家庭  相似文献   

18.
幸福深处     
《北方人》2007,(6)
孩子七八个月大的时候,我和英达搬进了一个四合院,院子里有一棵很大的枣树和一座两层小楼。我从未想过不要孩子和生孩子可能会影响我的工作。在怀他6个月的时候,我演了小品《超生游击队》,一  相似文献   

19.
远客     
父亲精通各科医术,尤其擅长针灸,在十里八乡是个很有名气的老中医。在20世纪50年代,有一天,一对夫妻抱着一个四五岁的男孩来找我父亲看病..父亲很认真地问过孩子的病情后,开始给孩子把脉、看舌苔等,然后给孩子开好药方交给孩子的父亲。这时,那个男人低着头对我父亲说:“老先生,  相似文献   

20.
小儿滨滨出生在美国印第安那州,刚出生时,屁股上、后背上有许多大块的“青”。当时,我们为他选了一个对亚洲孩子很有经验的儿科医生。医生解释说,这叫“蒙古斑”,在亚洲孩子中很常见,长大了自然会消失。实际上我在国内多多少少也听说过,经他一解释,也就更放心了。因为是剖腹产,在医院住了四天才回家(正常生产在医院只住一天,每天的花费约10,000美元,保险公司付大头)。后来回国探亲,就把孩子留在老家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