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践以及中国现代化实践共同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制度的三重实践底蕴.要科学揭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必须科学揭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制度结构、根本制度、具体制度及其科学内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制度的精神实质在于通过制度创新,在降低经济与社会运行成本的基础上为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根本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
推动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和中国人全面发展的问题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性问题。在制度层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目的在于建立好制度以保障思想自由,节约社会时间,增加发展机会,促进公平正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加强制度性保障、制度性激励和制度性规范。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与促进制度创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促进中国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健康发展,是一个融贯一致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论文在分析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现代西方社会学制度观点的基础上,从人对自身的约束和人的社会性需求两个维度界定制度,分析了制度的属性,提出制度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循制度的主客体规定的逻辑顺序界定制度力,提出提高制度竞争力,是应对全球化、促进人的发展的要务。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选择和理论与实践命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实践进程中的必然要求和自然结果,是一个由"必然王国"发生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必然到自觉转化历史进程。这一进程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制度选择的示范和提示,更是中国社会自觉接受客观规律并运用于改造社会的境界,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哲学统一。  相似文献   

5.
荐志强 《河北学刊》2014,(3):184-186
达至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基本目标。为此,应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深入厘清人的全面发展制度创新的思路。具体来讲,应全面认识制度创新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重要性,克服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制度创新的思想障碍,从而确立符合社会制度发展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学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从基本否定到基本肯定再到承认其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形态这三个阶段.我们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坚持与发展的结合上提出和回答"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 "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知识准备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知识、西方文化知识以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全面了解.  相似文献   

7.
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科学内涵,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关系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侧重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具体化、民族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则侧重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具体化、民族化,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问题.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关系有不同的见解,主要观点有"前提论"和"目的论"、"互为前提论"和"互为目的论"、"同一过程中不同侧重论"等.  相似文献   

8.
党中央立足于新时代的发展方位,在对其合理性、必要性、可操作性进行综合考量之后,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这一壮举以制度形式夯实了"中国之治"的理论基础;以制度意识带动了"敢于亮剑"的斗争精神;以制度约束保证了"思潮丛林"的有效规制;以制度规范明确了"守土有责"的时代担当,具有浓厚的价值意蕴。为保障这一制度的良性运行,必须坚持五措并举,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发,筑牢根基;营造清朗的网络意识形态空间,抢占阵地;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育人;推动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变革,重塑形象;健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9.
十年浩劫之后,面对严峻的局势,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历史上,第一次把党的制度区分为基本制度、根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形成了新时期"制度建党"的战略构想,使我们"走出了一条不靠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邹吉忠 《东南学术》2007,(3):95-101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角度,在分析总结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关于制度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制度哲学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启示,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制度哲学研究的思路与方向,为制度的哲学研究提供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思路与框架.  相似文献   

11.
公私观与和谐社会的制度安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公私关系与社会和谐问题上,西方思想史上存在着两种完全对立的主张:一是认为只有公有制才有社会和谐;二是认为只有私有制才有社会和谐.前者一般相信人的为公精神,对具体的制度建构缺乏兴趣;后者一般相信人性为私,强调制度的抑"恶"作用.过分强调"私"的自由竞争对资本主义造成了种种社会不和谐,使现代西方的私有制国家被迫加上一些"公"的成分;传统社会主义以为有了公有制和平等,就有了社会和谐,但实践的结果却差距甚远,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甚至被私有制所取代.今天,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对人的私欲有清醒的认识并有抑恶的制度约束;树立公私协调发展观并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树立公私分明观并防止以权谋私;树立私权优先于公权原则并限定公权的限度.  相似文献   

12.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对马克思主义学科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应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定位,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以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路径选择,进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研究、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法治观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研究;以服务于"五位一体"建设为内容,进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文化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为分支的学科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一百多年来,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评价存在着正确与不正确、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小平同志在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他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这种马克思主义观主要体现在要搞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所进行的讲求方法的活动.实践本质观和实践人本观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事物的本质和人的本质问题理解上的历史变革和历史创新的精神实质.这就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必须运用实践本质观与实践人本观相结合的方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观和人本观内在地结合起来,以克服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的从客体、客观性方面理解事物的本质和从主体、社会性方面理解人的本质,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观和人本观相分离的失误.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发展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个方面的内在理论逻辑:一是树立创新的马克思主义观,坚持把"老祖宗不能丢"与"说新话"结合起来,二是树立科学的国情观,把立足国情与放眼世界结合起来,三是树立具体的结合观,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四是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发展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马克思主义.正是这四重逻辑的内在统一,才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真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观内含着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和回答,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特性的思考.对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视野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性可作多个关系层面的分析: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实质上是指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体系与价值观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批判性与实践性的统一,这实质上是指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思想与科学思想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这实质上是指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整体性与开放性的统一,这实质上是指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系统而深刻地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我国如今推行绿色发展的理论指导.目前我国绿色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我国绿色发展的薄弱环节仍在乡村,乡村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生态文明意识较薄弱,对于生态资源的使用方式较为单一,缺乏有效的制度管理等问题尚待解决.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指导下,在乡...  相似文献   

18.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制度不断创新的30年,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的30年.在制度建设与意识形态建设的互动关系中,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在当代中国,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支撑力量;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导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19.
从制度均衡到制度和谐--我国改革进程中一种新的制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正处于这种制度转型的过程之中."制度均衡"或"制度非均衡"概念不能描述我国制度转型的特征与本质,需要我们谨慎对待.本文追随和谐思想的渊源,努力超越均衡思维的局限,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析范式--制度和谐,并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证了制度和谐观不仅是经济学逻辑演变的结果,更是对我国制度转型进程的历史与未来认识深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发展的理性诉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的行动指南,也是我们评判现实教育品质的价值尺度.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的视角来思考中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也许更有利于探索高考制度改革的新途径.可以探索建立.分专业高考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