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微公益即微型公益,是指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件入手,强调由少聚多的公益行为,它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大众性、草根性、迅速传播性,实现了公益的平民化、常态化;利他行为是一种自愿的、以帮助他人为目的的亲社会行为。实现两者的融合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实现两者融合的机制主要有:利用微公益资源丰富大学生利他教育载体;建立健全大学生参与微公益的引导体系;建立和提升有序的微公益机制。  相似文献   

2.
社区微公益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公益活动由传统的企业型、事业型公益向平民公益转变过程中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公益模式。基于对社区微公益活动开展状况的实证调研数据,运用Logit、OLS、Logistic和Oprobit模型探究影响民众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程度的因素对于推动社区微公益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社区民众的年龄和微公益价值判断、社区的组织领导和微公益岗位的设立以及社会风气和社会倡导等因素显著影响民众的参与程度。要推动社区微公益活动制度化、规范化、有序化开展,必须构建以社区微公益活动制度化为根本、以个人和社区为重要主体、以优化社会大环境为基础的社区微公益活动长效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3.
基于Web2.0平台下微博对微公益理念的社会化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首先,通过微公益理念发展的研究,提出了适应当前形势的微公益理念:倡导人人参与、自我管理,建立公益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积少成多,以集体的力量践行社会公益理想。然后对微公益理念的多元主体社会化现状进行介绍,再分别运用利他主义理论和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对现状进行分析,以探求微公益理念产生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4.
公益活动由于有着彰显助人为乐品质、体现主体社会责任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而备受社会各界重视。具象化的传统公益活动,因其在诸多场合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渐渐为公众熟知,但特定的物化要求限制了其涉众的范围和理念的传递。生活化、常态化的微公益,以简易的运作模式和深刻的公益精神理念,改变了人们对公益的传统看法和对公益精神的原始理解,满足了公众对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追求,在持续的公益实践活动中,促使公益理念逐渐内化为实践主体的道德品质。文章从公益理念内化为实践主体道德品质的角度,探讨了微公益活动开展中公益理念内化的可能性、实质与社会价值,以探求微公益对公众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变革产生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政府职能正在向“服务型”转变,道德建设方式随之转变:道德权力由集中转向分散;道德话语由政府向消极受众的单向传递,转向道德多元背景下的道德平等对话;政治化的意识形态教育转向精神文化的创新和传播。但是,主流道德建设需要主流精神文化的支撑,精神文化的生产与传播,必须具备伦理关怀。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是多元的。统治阶级为“大一统”的政治需要,把道德教化看成是为政治国的基本手段,并最终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教化系统。道德教化系统呈现出双系统特色,即显性道德教化推行系统和潜性道德教化推行系统。传统伦理道德的这种传播方式使道德思想大行于整个封建社会,成为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指南,也为我们现代德育思想的传播提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高校校园微公益的演化方向,更好地引导校园微公益为大学和大学生服务。从实证角度出发,采用理论综述与调研分析的方法,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归纳出高校校园微公益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的四个显著特点:参与意识高、参与度更高,依托学生组织、覆盖面更广,公益教育领航、责任感更足,思维活跃开放、创新力更强。同时,分析了当前高校校园微公益主要存在的问题:参与动机不明确,信息获取渠道简单,活动形式相对单一,活动缺乏规范管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当加强高校微公益知识宣传,建立高校微公益活动平台,打造高校微公益品牌项目,建立高校微公益管理机制等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健康传播风险与网络空间安全问题并存的后疫情时代,知识权力、舆论形象、媒介议程深刻影响全球健康传播风险治理。公共健康危机问题与网络安全治理问题的融合迫切需要在全球网络空间中进行知识权力、科技资本和公益伦理的协商对话,通过依托健康知识权力共同体促进东西方国家间良性互动、平等合作,推动全球网络空间安全治理结构、治理规制和治理议程从单一的网络空间主权安全治理转向全球健康传播秩序弹性治理。  相似文献   

9.
家庭暴力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是尊卑身份和人格差等。要阻却家庭暴力,必须以身份平等和人格平等为伦理依据和法律依据。要规制家庭暴力,必须关注国外关于家庭暴力立法的经验,创设遏制家庭暴力的干预机制。同时,要对家庭暴力行为进行救赎,即遵守亲缘伦理,加强道德自律;遵守配偶伦理,加强道德教化,以创建平等、和谐、健康的婚姻家庭关系。  相似文献   

10.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生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应是一种对话合作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对待、相互宽容、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是师生对话必不可少的条件。对话过程是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意义的过程。师生对话增加了学生的道德知识,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加强了学生的道德意志,促进了学生的道德行为,从而促进了学生的道德发展。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微”传播语境下,会呈现一系列诸如传播信息碎片化带来视野狭窄化、传播信息拼图化带来真相渐进化以及传播信息感性化带来舆论情绪化的失序状态。实践中,需要认知和把握“微”传播的基本规律,通过议程设置整合“微”议题带动公众视野广博化,通过意见领袖占领“微”阵地引领社会价值观念大方向,通过“把关人”职责创新激活“微”思维收获大成效,以此来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传播控制。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微博的产生及其关系性、草根性、传播及时性等物质,面对高校公关危机扩散性、群体性以及应对机制相对滞后等现状,分析了"高校公关危机"的特殊性和微博作为"宣传工具""文化现象"的特征与价值,对利用微博解决高校公关危机的优势进行梳理;认为将微博作为高校解决公关危机的全新路径,其核心在于微博所固有的"人文关怀"适应了当今人们心理的需求和渴望,通过获取公众信任,以达到解决危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1993 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引入国际小额信贷模式的15 年间,在中央相关文件和央行、银监会的政策指导下,小额信贷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速度相对比较缓慢。小额信贷作为一项金融创新产品,在为农民和低收入者提供贷款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借鉴国际小额信贷的典型经验,开展中国小额信贷项目,首先要明确其合法性地位和穷人享有平等的信贷权利等问题。文章从小额信贷在中国发展所需的政策环境、制度监管、信用基础、征信规范和法律保障等方面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加,这些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是他们对会计职业情感、道德观念、是非善恶判断标准初成时期。加强对这段时期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才的培养的重要内容。新兴的网络传播信息的使用和增长趋势强力推动着“微时代”的到来,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带来深远影响,也对教育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重大疫情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威胁,疫情防控中的公益活动集聚社会力量,能有效弥补政府救援短板,在疫情大考中展现夺目的风采。利他主义、公平正义及公共利益是重大疫情防控下公益伦理内涵的三大要素,但非常时期的公益救助也难以避免伦理问题。文章围绕公益组织的公信力、公益伦理价值共识、公益活动主体的权责界限等方面,从现实、认知和行为三个维度分析重大疫情防控中公益伦理问题的表现和原因,并提出重建公信力与德育相结合,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互补的伦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宪法修改是在一定程序下对国家根本法的变更,实质上是各种力量为了在最高法层面支持其利益实现而进行的博弈过程。为了能使宪法内容更能体现人民权利扩展、权力服务民众的要求,必须在修宪程序中融人更多的协商民主制度。通过实证分析可知,美国修宪是联邦与州共同参加,联邦议会主导的过程,其制度安排有着不少体现平等协商、审慎对话、民众参与等协商民主制度。这些制度为完善我国修宪程序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7.
品牌微博是企业与用户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也是企业引导消费者品牌情绪的端口。基于三维情感模型,通过人工编码的方法获取品牌微博情绪坐标数据,应用K-means聚类方法将其归结为轻松型、乐观型、感触型和互动型四种类型。研究发现,轻松型品牌微博能吸引较多的点赞,互动型品牌微博更能引导用户参与评论。除转发抽奖等内容外,品牌微博的转发数相对稳定。因此,轻松型和乐观型微博更能巩固新老用户,互动型微博更能增大品牌信息的扩散范围。为不同营销重点的品牌微博运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讨论了应用于引信中的高g微阵列式加速度传感器的设计理论、布阵方法和微加工工艺。讨论过程中,针对测量不同的加速度值,利用了不同的设计方法和加工工艺及二维传感阵列的布阵设计上的特点,将微加工中三维加工工艺与平面加工工艺相结合,利用体加工技术和高深宽比刻蚀技术,研制出了微阵列加速度传感器的样品。经测试表明符合使用要求,其结果为实用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社会冲突理论是社会学领域的一个主流学说,马克思、韦伯、齐美尔等古典大师曾为此做过大量的工作。20世纪70年代以后孕育的现代冲突理论,则在一定程度上修改了前辈们的观点,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冲突理论变得更加折衷和多样化。使我们能够清晰可见的是,冲突理论已经进入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学领域。但是,从冲突理论的研究传统我们也可以发现,大多数研究者着力于宏观的视野,而对于微观的冲突理论解释甚少。本文就是在回顾了社会冲突理论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宏观和微观冲突理论并重的思路,并进而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社会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