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在20世纪30年代上半叶,“左联”受到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在反“围剿”斗争和左翼文艺运动中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如片面强调无产阶级文学,把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宣传当作当时的行动纲领,有关门主义与宗派主义的倾向,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这些“左”倾错误给“左联”的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但这并不能抹杀“左联”在左翼文艺运动中所取得的伟大功绩。  相似文献   

2.
三十年代左翼革命文艺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具体领导下,以共产主义者鲁迅为主将,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中心,载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怎样看待鲁迅与“左联”,以及三十年代左翼革命文艺运动,是我们与“四人帮”在文艺战线上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左联成立伊始左联组织便通过机关刊物对左翼作家身份进行最初的规训,要求左翼作家投身实际的政治斗争。之后又对应当时极左的中共政治纲领的变化,在左联决议中对左翼作家身份加以解释与修正。与此同时,左联组织亦引导其成员在实际的政治活动中借助身体、声音、文字进行身份的张扬;通过严格的吸收新成员的程序以及频繁的组织生活维护左翼身份的纯洁;而且把左翼作家身份派上扩张组织的用途。  相似文献   

4.
一九七九年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在昆明举行会议,决定编辑《中国现代文学资料汇编》,由有关大学与科研机构负责。关于《左联资料索引》已在《新文学史料》一九八○年第一辑发表。我所搜集的有关左翼作家耶林同志的资料,已湮没近半个世纪了。一般研究“左联”历史的同志很少涉及,现将我搜集的资料,编目如下,供研究者参考。耶林同志在“左联”成立前开始以“零鱼”笔名发表作品。一九二九年在浙江杭州  相似文献   

5.
左翼作家对“左翼文学”的回忆蔚为大观,构成现代中国不容忽略而又意味深远的文化景观。其重构历史的强烈意图,与当下政治生态、社会现实之间的深层互动,使其足以作为实践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记忆的转向”的典型样本。左翼作家通过个人史、“左联”史和左翼文学史的叙述,完成形象重塑、身份认同、重构历史、接续传统等多种意图,充分体现话语生产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紧密关系。“左翼文学”回忆对社会框架十分依赖,呈现出明显的“集体记忆”特征,打上了社会主导思想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深深印记,但“个体记忆”又常常逸出“社会框架”,对集体记忆构成冲击与反抗,使得左翼作家的回忆呈现出微妙的张力。然而无论如何,左翼作家的“左翼文学”回忆都在很大程度上重构了中国现代文学史,深度影响了我们对左翼文学的认知。  相似文献   

6.
论左联的亚政治文化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30年代文学群体的亚政治文化特征鲜明,左翼文学群体政治化倾向最显著,具有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特质左联因党派性形成强烈的政治对抗而独标一帜,左联成员的民众意识取代强烈的民主参与意识,左联的处境使它显示出更显著的、近乎本能的对外排他性和对内强制性.左联是30年代文学群体亚政治文化性的突出代表.  相似文献   

7.
就20世纪左翼文艺的发展看,“左联”的“文艺大众化”讨论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左联”的探索经过了局部讨论、组织性讨论和回应性讨论三个阶段,其探索路径有两条:一是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让“文艺大众化”由观念变成一种运动,并通过多种途径,将文艺真正“大众化”;二是通过多方面的理论探索让“文艺大众化”在具体内容、如何创作及大众语等方面都有所建树,两条路径的结合使得“左联”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将“文艺大众化”融为一体,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1990年3月2日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60周年,我在上海的“左联”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参观了展览会,倍感亲切;并引起诸多回忆和思考。我于1933年至1934年间在香港参加过普罗文艺活动,并由此走上了革命道路,所以对那个时期在“左联”影响下兴起的香港普罗文艺运动的史料特别关心。但是纪念馆的负责同志告诉我没有香港左翼文艺运动的资料。有的同志还认为只是到了抗战时期,内地大批作家南下,香港才有了革命文学活动。  相似文献   

9.
艾芜是三十年代在“左联”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一位左翼青年作家。从1931年冬在《文学月报》上发表成名作《人生哲学的一课》起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是艾芜的早期创作阶段。这个时期,他写出了以《南行记》为代表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在这些作品中,作家以其朴实自然、清新明丽的艺术风格,使自己截然区别于其他左翼作家,从而在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坛独树一帜。可是,对艾芜早期作品在创作方法上的基本倾向,评论界长期以来颇有异议。一种观点认为:  相似文献   

10.
1931年,丁玲在开始主编“左联”机关刊物《北斗》前夕完成短篇小说《水》的创作。《水》在发表后引起了冯雪峰、钱杏邨、茅盾等左翼文学批评家的关注,并在1933年丁玲失踪事件后演变为左翼文学评论的一个小高潮。对丁玲及《水》的评论为左翼作家主体与文学文本的阐释打开了空间,成为早期左翼文学文本经典化的一次有效尝试。这一时期左翼文学批评强调对苏俄理论资源的“挪用”,进而确立起左翼文学的经典性与权威性,“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在《水》的文本批评实践中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同时,这一创作方法存在的问题也为中国左翼文学自身独特性反思提供了可能性。重新梳理这一时期关于《水》评论的发生与影响,既是对早期左翼文学批评实践的考察,也是审视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独立性价值的有效视角。  相似文献   

11.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文化革命深入"的重要标志。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对作家的思想建设、文艺与革命的关系、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远大目标等问题作了精辟论述,表现了鲁迅对于先进文艺前进方向的构想。《意见》不仅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在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建设中仍将发挥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穆木天思想和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其核心体现了与"边缘文化"相联系的左翼文学的精神特征,与30年代左翼文学的灵魂--鲁迅有着一致的精神趋向.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学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锋性",在这个问题上,穆木天的文艺思想既有重要的价值,又存在着局限性,这种局限是与他的"日本体验"内在相关的.  相似文献   

13.
左翼文学批评到了20世纪40年代,形成了以《七月》、《文艺阵地》、《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不同流派,它们在文艺思想上彼此有一些重大分歧。但共同的左翼身份,又使这些刊物在基本的政治立场和文艺观念上保持了一致性。这落实在译介俄苏文学和文论方面,就是它们在40年代民族革命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背景下,特别重视战斗精神的传达,推崇人民性的标准,关注现实主义的理论问题,从而表现出了左翼文学批评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是作为一种整体上的对西方文明的文化想象状态嵌入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当中的。经过晚清、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上世纪30年代之后,左翼文学很大程度上承载着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总体建构进程。左翼文学在内部与外部的论争以及具体的文学实践两条线上曲折发展。左翼作家在这两条互有交汇的线上展现了个体自由精神与革命集体悖论性的冲突。这种悖论性的冲突构成了左翼文学与现代性的联结线索。  相似文献   

15.
“昭通作家群”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6年11月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昭通作家群"与"宁夏青年作家群"、"甘肃青年作家群"、"河南青年作家群"一起被写入大会的主题报告。昭通作家群是全国唯一一个被中国作协以市级地名来命名的作家群。一个地方的文学现象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应该说与昭通作家群的创作状态是有着密切关联的。  相似文献   

16.
穆木天思想和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其核心体现了与"边缘文化"相联系的左翼文学的精神特征,与30年代左翼文学的灵魂--鲁迅有着一致的精神趋向.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学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锋性",在这个问题上,穆木天的文艺思想既有重要的价值,又存在着局限性,这种局限是与他的"日本体验"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察了左翼文学中文学评价标准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建构与中国当代文学(1949-1979)文学评价标准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形成,认为左翼文艺运动对中国当代文学(1949—1979)产生了重要的冲击。  相似文献   

18.
中美现代文学作家在接触宗教文化时有其独特性.文章从思想文化背景上分析了中美现代作家在接触宗教文化时所持的基本态度,所体现的基本规律,所提出的问题与应对方式,指出传统宗教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中美现代文学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整体上的理论自觉意识是在20世纪30年代表现出来的,这与马克思主义影响直接相关。20世纪30年代较为完整的批评理论首先出现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左翼文学批评家中,突出表现就是建立起整体阐释框架和"历时性"观照方式的"作家论"。左翼文学批评直接带动了20世纪30年代文学批评整体上的发展,具有说服力的是1936年完成的《中国新文学大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