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流行语中的"N"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N”是近年来在青少年群体中高频出现的一个新词,其用法相当于数词(或数量形容词)和程度副词。通过超常变异的形式表达了强烈的主观情态,体现了“极量”的语义特征,以“N”为代表的青少年流行语在表述数量多少、级别差异和程度高低时,总是通过现有语言体系中某些词语的“移位”、不同认知范畴符号的“移域”或从不同语言体系引介形成的“占位”来构建新的表述体系,显现出模糊性、形象性、多变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从认知角度看语言的表情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仅客观地表达命题式的思想,还表达言语主体即说话人的观点、感情和态度,因此语言具有表情功能。语言的表情功能是语言主观性、主观化的具体表现。本文以英汉两种语言为例,从认知角度重点探讨了语言的主观性与主观化,并分析了主观性、主观化的心理认知机制(视角、说话人的情/移情、认识程度)及动因(语用推理和语境顺应)。  相似文献   

3.
阐述“V+得+N”所表示的两种动词补足结构的特点和差异。在“V+N”结构判断中,运用扩展法的局限性及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4.
被动无界结构是讨论有界和无界这一对认知范畴上的差异在被动结构句法形式上的表现。被动无界结构在句法结构上的特点是其谓语结构是由动词后加“着1、着2”或者由无界词组“(V)又V”、“(V)了又V”等充任。从信息结构上说,有界的被动句法结构能作为一个信息的终点即一个表述的终点出现,或作为信息的起点出现,即引起下文的表述,而典型的被动无界句法结构只能表达动词或动词性结构所表达的动作进程,不能出现在一个信息的终点或起点的位置上。非典型的被动无界句法结构可以出现在一个信息的终点或起点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5.
艺术语言的产生是主体“移情”的结果。发话主体把情感投射于外物,赋予人的情感经验以感性形式,语词挣脱语言符号的线性束缚,语词由概念转为意象,就是艺术语言。移情之一,是通过移情将物拟人化,或将人拟物化。此时语言符号的所指发生了变异,语词表达的不再是概念,而是心灵化的意象。移情之二,是心情外射,人把自己心中的情感,认为是客体具有的情感。此时语言符号的所指表象化,语义情感化。  相似文献   

6.
害怕”在普通话中只作动词使用,而在榆社方言中却有情态副词的用法:既可以表示说话人对事物或事件的推测或估计,也可以表达否定的态度;而且具有委婉功能和非现实性的特征。近代汉语中的“害怕”在意义上主要表现为“心中慌乱”与“担心”;在结构上主要有“S+(状语)害怕+(N)”和“S1+[害怕]+(S2)V”两种类型,而后者也为“害怕”的语法化提供了可能。在语法化过程中,榆社方言中的“害怕”在结构上经历了“S1+(状语)害怕+(S2)V”→“S1+[害怕]+(S2)V”的变化;在意义上也有发展,即“心中慌乱→担心→担心+判断→判断”,最终有了表达个人判断或观点的情态用法。  相似文献   

7.
"V个VP"是现代汉语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语言格式.当其中的"个"不表示任何实际量时,整个结构在词汇、句法、篇章等多个层面上体现出较强的主观性.且当其主观性体现在量范畴上时,整个结构又具有表示主观大量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实际语料对英语移就辞格中的态度功能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发现,移就具有情感、判断和鉴赏三种态度功能;而且,移就的态度功能主要由移用语来体现。同时,由于移就是一种临时搭配,其中的移用语不仅是对移用前所修饰事物的描述,也是对现有搭配中事物的描述,所以常具有两种态度功能。此外,移就的态度功能与移就类别有密切联系,情感功能主要由“移情于物”表达,判断和鉴赏则多以“移非情于物”体现。   相似文献   

9.
汉语“以上”“以下”传统的规范用法一是同名词性成分N组合成“N以上”和“N以下”结构表达范围、概数或方位,二是单独使用,表示指代.所谓表达范围,即表示一系列的人员、事物或者数量,包括范围的起点N在内,如“处级以上”包括“处级”在内,“三年以下”包括“三年”在内.表达概数或方位,不包括分界点N在内,如“增加8%以上”或“气温在零度以下”不包括“8%”和“零度在内”.《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以上”“以下”的使用完全体现了“以上”“以下”传统的规范用法.如表达范围的“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包括“二人”在内,表达方位的“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不包括“总和刑期”和“最高刑期”在内.如果不加第九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完全可以成为规范使用“以上”“以下”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为”字被动句是古汉语常用被动句之一,格式很多,有“为V”、“为NV”、“为N之V”、“为V于N”、“为N见V”、“为N所V”、“为N之所V”、“为所V”、“为N所见V”、“为N之所见V”等十种,今各举一例: (1)伯友将为戮矣。(《左传·襄二七》) (2)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十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