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在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说过: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只是把斯图亚特的研究成果当作死的事实记录下来。……因而小心翼翼地隐瞒了……来源。……在货币理论上就是这样。他偷偷采用了斯图亚特的理论”。不少经济学家根据这段话就说亚当·斯密剽窃了斯图亚特的理论。其实,并非如此。英国新闻工作者约翰·雷(1845—1915年)写的一部最详尽、最优秀  相似文献   

2.
王东  林锋 《江海学刊》2007,(3):22-28
长期以来,在异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上,流行着两种代表性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代表,以下简称《手稿》)中的不成熟思想,他创立唯物史观之后就根本抛弃了这一思想,并用新的科学概念替代了“异化”概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早期《手稿》中的人本主义异化观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思想顶峰”,后来的唯物史观著作对异化问题的继续探索,是一个“创造力下降”的退化过程。这两种观点貌似合理,实际上都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根本曲解,它们都根本忽视了马克思后来的科学著作(特别是《资本论》及其手稿)对早期异化观基本思想的直接继承和重大发展。事实上,《资本论》及其手稿对异化问题的新探索,与早期《手稿》异化观之间,绝不是“断裂”关系,而是继承创新关系。它们既直接继承了早期异化观的基本思想,也在《手稿》初步探索的基础上,立足于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赋予“异化”新的思想内容,填补了早期异化观的重大空白,使异化理论趋于完备和系统化。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本世纪三十年代全文发表以来,引起了世界理论界的广泛兴趣,特别是马克思在《手稿》中使用的异化范畴,成为各种观点争论不已的焦点,评论者大多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所谓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而我认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并没有泛泛而谈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的异化现象,而是从经济异化入手发挥了确定的、具体的异化劳动理论,因此在评价《手稿》以及异化劳动理论时,应着重从经济学的观点来进行闸释。 一 从马克思创立异化劳动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不难看出,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最初的一种经济理论。 那么,马克思在《手稿》中所详尽发挥的异化劳动理论是想解决什么问题呢?我们从马克思在《手稿》中叙述的顺序看,首先,马克思借助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尤其是斯密所达到的理论成果,具体分析了工资、利润和地租这三种收入,籍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三个基本阶级,即工人阶级、资本家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特征。在分析了三个阶级的经济关系之后,马克思才用其异化劳动理论对以上的分析进行概括和总结。马克思认为:“国民经济学没有给我们提供一把理解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根源的钥匙”。(《马恩全集》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对斯密的“两个生产劳动论”既有肯定又有否定 ,并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建立了生产劳动一般和生产劳动特殊的理论。马克思认为 ,任何具体的生产劳动都是生产劳动一般和生产劳动特殊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一斯密和马克思,一位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大师,一位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和《资本论》举世瞩目,一部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巅峰之作,一部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圣经。他们的思想和著作都不可等量齐观,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却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之一。比较其中的分工理论,对于了解斯密经济思想的功绩和缺陷,以及了解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渊源和贡献,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对其思想理论先驱(黑格尔、费尔巴哈、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家、法国当时的各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批判继承的结果,表现为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的理论创造。指出这些理论创造,也就阐明了这部手稿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形成的意义。统观《手稿》可以看出,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所达到的比他同时代的人以及前人更高的理论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颠倒"问题是马克思辩证法的核心问题。传统观点把马克思辩证法对黑格尔的颠倒理解为旧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颠倒,即唯物对唯心、具体科学对抽象形而上学、批判性对非批判性的颠倒。这种观点容易把马克思与旧唯物主义看作同一的,同时把马克思与黑格尔看作完全对立的。然而,马克思并非片面否定黑格尔的辩证法,而是继承了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不是继承了旧唯物史观的观点,而是在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探讨颠倒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一方面继承了旧唯物主义关于感性实践基础的理论;另一方面又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然而,并不能因此认为马克思辩证法是黑格尔辩证法与旧唯物主义的结合,因为马克思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资本"辩证法。  相似文献   

8.
王东  林锋 《中州学刊》2007,4(6):136-138
长期以来,国内理论界占统治地位的流行观点认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观的第三个规定——"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以下简称"类本质异化"),是应用费尔巴哈的"类本质异化"思想来考察私有制条件下人的生存状况的产物,是《手稿》中的"费尔巴哈思想遗迹";他创立唯物史观后,就根本抛弃了这一旧哲学思想,代之以唯物史观的科学观点。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类本质异化"思想其实是马克思自青年时代以来一以贯之的基本思想,将其认定为他早期著作中的"费尔巴哈思想遗迹"是不符合事实的。在《手稿》之后的马克思科学著作中,这一思想并未被抛弃、否定,而是得到了继承和深化,成为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是马克思的重要思想资源,马克思终其一生都没有彻底撇清与黑格尔的关系,因此,马克思与黑格尔的思想关联是一个重要问题。研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法哲学原理》,可以进一步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我们认为,黑格尔在市民社会理论和现代政治哲学方面对马克思产生了积极影响,马克思在这两方面既继承了黑格尔,又批判和超越了黑格尔。  相似文献   

10.
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影响甚深.自斯密1776年发表《国富论》以来,中外思想家对其进行研究评价的著作和论文,可谓汗牛充栋.但专门探讨其消费经济思想的论述则并不多见.笔者在研读消费经济理论时,从《国富论》中获益匪浅,深感探讨斯密的消费思想对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建构社会主义的消费经济理论大厦,制定科学的消费政策,是很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1.
对马克思晚年思想的评价,理论界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有些同志认为,马克思晚年已由一元历史观转向多元历史观;有些同志则认为,与《资本论》相比,马克思晚年的历史理论根本没有变化。这两种观点我们都不能赞同。我们认为,马克思晚年的理论探索确实得出了一些从《资本论》的逻辑分析中无法得出的理论结论,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历史观的转变,而是他的历史理论的合乎逻辑的发展。马克思的晚年思想标志着他的历史理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理论界流行一种观点,将人的解放问题看作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贯穿始终的指导原则,认为阐明人的本质和创立科学的关于人的哲学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这似乎是强调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统一性和整体性,实际上却忽视了他的思想的质变和飞跃,因而并没有正确概括这一真实的思想过程。我们认为,青年马克思的思想是含有从社会、学校和家庭那儿继承下来的人道主义遗产,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他在早期  相似文献   

13.
从政治经济学切入,能更真切、更深刻地考察现代正义伦理的演化轨迹.亚当·斯密与马克思的思想中都存在着正义伦理的体系.斯密的理论体系以财富逻辑为主线而展开,马克思的理论体系则以资本逻辑为线索.斯密与马克思思想中存在的某种相融、相交状态及重大的差异性,使他们的正义伦理体系具有充分的可比性.在资本的机能、国民收入及其源泉、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等问题上,斯密与马克思的观点存在着交锋,但在阶级的分析、劳动的价值尺度、人民大众的利益、正义伦理的结构等重大问题上,斯密与马克思的理论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比较亚当·斯密与马克思的正义伦理,可为当代正义社会的建构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4.
<正> 传统的观点认为,创造价值的劳动是物质生产劳动,非物质生产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如果承认非物质生产劳动也生产商品并创造价值,那就违背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基本上只是在物质生产的范围内研究价值形成问题,并且把劳动物化作为理论进一步展开的前提,这就导致了后人的一个误解,以为劳动的物化是形成价值的先决条件。其实,价值反映物化劳动,这不过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曾指出:“对于劳动的物化等等,不应当象亚当·斯密那样按苏格兰的方  相似文献   

15.
在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理论体系中,自发秩序理论居于核心地位.哈耶克的自发秩序理论继承了由孟德维尔始创并进一步由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思想家斯密、休谟、弗格森等人发展的思想,并在批判继承中达到了新的高度.本文对这一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渊源和思想理论前提进行了发掘,并详尽介绍了哈耶克自发秩序的理论内容,同时以马克思的视阈对哈耶克的自发秩序理论和市场经济进行了批判,从辩证的角度对哈耶克的自发秩序理论作一评析.  相似文献   

16.
《经济研究》1984年第二期刊登了赵惠明同志的《对分工起因于交换的观点不能一概否定》的文章,赵文认为不能否定亚当·斯密关于分工起源于交换的命题。刘佑成同志在《人文杂志》1984年第五期上撰文,提出了与赵文绝然相反的观点,认为“亚当·斯密关于分工起因于交换的命题是错误的”。但赵刘二人立论的前提却是相同的,即都断定斯密认为分工是  相似文献   

17.
《学术月刊》1989年第3期发表《<剩余价值理论>不是从重农学派开始研究的》一文。作者认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史即狭义政治经济学史的起点是詹姆斯·斯图亚特。结合该文和它在脚注中所指出的作者的另外两篇文章,其论据和理由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几条:①作者曾强调他所说的《剩余价值理论》,仅限于马克思的《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即《资本论》第Ⅱ稿的“主体部分”:第6—15册笔记本中的内容;②这一《剩余价值理论》是一部政治经济学理论史或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史;③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史的起点或产生阶段是重商主义;④斯图亚特是重商主义者或英国重商主义的最后代表。上述看法是很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8.
前苏联与我国学界的流行观点认为,异化观是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思想”,他后来根本抛弃了这一思想及“异化”概念,用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点、科学范畴取而代之.这种流行观点不符合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实际情况.有充分的根据表明,“异化”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概念,异化观是马克思哲学中一以贯之的基本思想.马克思“成熟著作”的异化现与其早期异化观之间并无实质性、根本性的对立关系,恰恰相反,前者对后者存在直接的理论继承关系.澄清上述事实,有助于恢复马克思早期异化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应有之历史地位,更加全面、透彻地领会马克思乃至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黄锟 《中州学刊》2006,26(5):38-40
亚当.斯密关于三种收入的两种不同观点造成了西方主流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的分野。西方主流经济学继承和发挥了斯密的第二种观点,从价值的源泉来说明价值分配的决定,而忽视了所有制关系对分配对象最终归属的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的第一种观点,从所有制关系论证分配关系产生的客观必然性,但无法从经济上说明要素所有者参加收入分配的根本原因。虽然这两种理论一直是俨然对立的,但在现代经济中,完全可以实现耦合。  相似文献   

20.
论《韩非子》的政治辩证法思想吴显庆《韩非子》既系统地继承和发展了法家的思想,又吸取和综合了辩证法较丰富的老子和荀子的学说,因而此书不少政治理论具有明显的辩证性质。研究《韩非子》的政治辩证法思想,不但可以挖掘其理论中以往未予注意,对当代政治哲学的发展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