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941年春,日军第一次占领福州.从当时国内外形势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的企图等方面分析.其原因除了封锁港口、切断水路交通补给钱之外,还用日本扩大战争的意图有关。在日军南进前,在福州地区进行摸拟登陆实战练兵和建立后方供应基地.这对日本帝国主义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称霸亚洲是至关重要的战略行动。现具体谈谈日军发动“福州作战”.第一次占领福州的三个原因。(-)从日军占领广州前后的形结分析,日军封锁我国东南沿海港口.切断沿海水路交通补给钱.是日军占领福州的一个重要原因。日本帝国主义发动…  相似文献   

2.
<正>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但归根结蒂是经济的产物。帝国主义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根本目的是为夺取与维护其经济利益,即为寻找、扩大与巩固其商品销售与资本输出市场及原料产地。所以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战争,本质上是经济侵略战,而军事侵略、政治侵略仅是其经济侵略的手段而已。1937年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就是想把中国变成它的独占殖民地,吞并中国经济。在战争中日本提出的中日“经济提携”、“经济合作”与建立中日“经济集团”等口号,都是“经济并吞”的别名;后来日本提出的建立包括南洋在内的“大东亚共荣圈”,则想进一步把它的经济侵略魔爪伸向整个东亚地区。  相似文献   

3.
《东岳论丛》2021,(1):89-97
关于《礼记·大学》篇引用的《尚书·康诰》中的“作新民”训诫历来存在不同的诠解,汉、宋学者对“作新民”的诠释视角是不同的,其强调的重点也有所差异。汉唐学者认为“作新民”是用来解释“明明德”的,注重从为政之君子的视角进行阐释,认为“作新民”是指君子念前王之明德而自新;而宋代学者认为“作新民”是用来说明“新民”的,着眼于从有道德的学者视角进行诠释,认为“作新民”是指有道德的学者自新其德而后新民之德。详考《礼记·大学》篇所引《康诰》中的“作新民”观念,其中的“新”字本义当理解为“新的”,“民”字之本义当训解为“卫地殷商之余民”,“作新民”本义应解释为(康叔)帮助周王兴起或培养新的殷商余民。围绕“作新民”的诠解,从《康诰》“(康叔)助王作新民”到汉唐郑孔“君子念德自新”再到宋代朱子“学者自新新民”所发生的三次意义转变与延伸,实际上体现了《大学》学史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汉唐时期着重突出了君子作为治国的行为主体,强调良好的政教之于民众的重要性,而民众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宋代则着重突出了自新其德的学者作为唤醒民众明德的行为主体,强调良好的道德修养之于民众的重要性,并以此凸显了民众自主而新、自愿而新所具有的积极主动性。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殖民主义向世界各地扩张之前,在亚洲东部,很久就存在着以中国文明为中心的“东亚世界”。中国是东亚文明的“母源和主体”,东亚世界是随着中国文明的发生发展而逐步形成起来的,其范围除了现今中国的本土外,还包括东北亚和东南亚各国。东亚各国、各民族通过学习和采用中国的文字、儒家文化、政治制度,通过贸易往来、佛教交流等,共同构成以中国文明为纽带的东亚国际社会秩序,维护东亚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东亚各国同中国保持着特殊的宗藩关系,其形式是定期的朝贡。这是儒家伦理学说中君臣关系在国际关系中的延伸。这种准封建政治关系虽不平等,但不同于西欧的宗主国与附庸国的关系。19世纪中叶后,随着西方资本殖民主义东扩和后起的日本帝国主义破坏,宗藩政治遭到瓦解,东亚世界也随之崩溃。日本曾试图通过武力征服,强行建立由日本主宰的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国际秩序,结果遭到了惨败。东亚世界是东亚各国“自律发挥和自我完成的历史世界”,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心,是以各国仰慕向往悠久的中国文明所致。中国同东亚各国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政治上、道义上的承认,和平共处,自然形成和建立起来的。历史上东亚世界的存在对于我们今天建立东亚地区的和平、合作、繁荣、稳定和发展仍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蒋海怒 《东南学术》2005,(5):127-130
文章对“批判佛教”思潮进行了观念史解读。批判佛教的核心理念是“缘起”-“基体”的对诤,前者被解释为现代性运思方式,后者为“非现代性”思维,具体表现为“性觉”观和“如来藏”思想。“批判佛教”主旨是立足于现代性的叙事脉络对东亚传统佛教思想失语状况进行反思,并进入到日本社会领域之中,批评了“基体”说的社会取向一“日本主义”、“社会歧视”、“帝制传统”。文章最后探讨了批判佛教的中国语境。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前期的近半个世纪,东亚的国际关系经历了从列强共同掌控到日本逐渐独霸的过程。在这一时期,日本始终是东亚国际关系的主角,东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日本对中国不断的侵略。虽然华盛顿体系维系了一段时间的东亚稳定,但日本的东亚政策目标是建立以日本为主导的东亚新秩序,并为此发动了一系列对外战争,拼凑起了“大东亚共荣圈”。日本的这种侵略扩张政策遭到了中国和国际社会的一致反对,最终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7.
丁晓杰 《阴山学刊》2007,20(1):68-72
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军将其侵略矛头又指向华北和西部内蒙古。先以支持“蒙古独立”为诱饵,笼络当时提倡蒙古高度自治的德王,终将其拉入自己怀抱。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占领了西部内蒙古,为了更加有效地统治这一新占领区,由煽动“蒙古独立”开始转向提倡“民族协和”。政策转变的原因首先是为了稳固新占领地区的统治;其次是防止已实行“自治”的伪满洲国“兴安蒙古”出现离心倾向;第三是优先考虑维护与汪精卫伪政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新民会是二战时期日本殖民当局在华北沦陷区设立的"与政府表里一体"的政治组织,是实行殖民统治的重要工具.山东沦陷区省、道、县及区乡镇普遍设立,形成了对口、机构统一的独立的组织系统,入会人数曾达到160余万,为华北各地之冠.新民会按职业、地域建有基层分会组织,农民分会机构和人员最多,并设有隶属团体.山东新民会组织遵从日本侵略者的旨意和不同阶段的战略部署,与伪政权共同开展各项奴役民众的活动.初期活动的重点是对民众进行"思想教化",宣扬"新民主义";后则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配合日军军事占领进而实施政治奴投、文化渗透、经济掠夺的帮凶.  相似文献   

9.
关于《救国时报》的回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5年,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国际上,德、意、日法西斯联盟已开始形成,并在世界许多地区加紧了它们的侵略行动;世界各国人民,也采取了各种形式来抵御法西斯的侵略,一个广泛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阵线正开始形成起来。在国内,日寇继占领我国东北四省以后,又不断对我发动新的侵略,妄图囊括平津、席卷华北,进而占领全中国。日本帝国主义在1935年制造的所谓“华北事件”,其目的即在于此。中国的民族危机至此空前严  相似文献   

10.
福泽谕告是近代日本最负盛名、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他的《劝学篇》、《文明论概略》、《西洋事情》等启蒙著作,在唤醒日本国民砸碎旧的封建枷锁和向欧美资本主义学习方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同时他对中国等近邻国家由批判、蔑视到转向鼓吹侵略,为日本近现代军国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日本近代化的发展方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日本侵入中国大地,南进占领太平洋地区以及建立“大东亚共荣以的构想都可以追溯到福泽的侵略扩张思想.分析研究福泽对中国的认识,对于认识日本近代历史的发展,对于认识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东三省 ,把东北变成了它独占的殖民地。日本侵略者在东北的残酷统治和经济掠夺 ,对华北移民的限制政策以及日人向东北的移民狂潮 ,使近代以来华北人民的“闯关东”活动被迫中断。此后 ,这一活动被纳入了日本侵略者的战争轨道 ,不能自由发展 ,其实质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华北劳力的强制掠夺。  相似文献   

12.
渠长根 《殷都学刊》2002,(3):49-52,104
石原莞尔不仅是一个狂热的侵华分子 ,还有一套自己加工制造的侵华理论。 (1)“满洲是日本的生命线” ,必须及早占领 ;(2 )不要急于深入华北地区 ,应集中精力经营“满洲”且持之不移 ;(3)尽快建立以日本为盟主的“东亚联盟” ,借以实现对中国的全面控制 ;(4)对中国的战争应坚持持久战。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一二·九”运动四十七周年。为了纪念这个战斗的节日,继承和发扬在我党领导下的学生革命运动的优良传统,笔者根据一些文献资料,并结合调查访问,写成此文,诚恳地期望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 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国主义阴谋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成立伪“满洲国”。一九三五年下半年又指使汉奸在冀东成立傀儡政权,蓄谋向华北发动新的侵略。而国民党反动派却制定了“攘外必先安内”,对日寇“绝对不抵抗”的卖国政策,并下令取缔一切抗日团体,取缔一切抗日言论。华北危在旦夕!国亡无日的景象笼罩着华北!  相似文献   

14.
廖大伟 《社会科学》2001,1(3):66-70
征服大陆曾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肢解中国也是它朝思暮想的追求。尽管日本曾不断地变换面目和手段 ,甚至一度还表示“亲善” ,但是它所追求的目标始终是不变的。一、企图侵吞华北 :征服大陆的又一步骤原日本驻华大使重光葵认为 ,正是由于日本对华北的贪婪 ,才“终于诱发了日中战争 ,变成了引导日本破裂的导火线”① 。事实的确如此。“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并不满足对东北的实际占领 ,它要继续侵吞华北 ,以便作为侵略全中国和征服全世界的“圣战基地”。如何侵吞华北 ,日本政府与军部存有分歧 ,大体上政府主张以政治、经济为主要侵略手段 ,掌…  相似文献   

15.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但是,夺取东北,只是日本企图征服中国的第一步.不久,日本又开始实施所谓“华北分离计划”,企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日本不仅采用了政冶和军事进攻的手段,同时还采用了经济进攻的手段,在华北的冀东地区进行猖狂的走私贸易活动,即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冀东走私贸易的发端是和“九·一八”事变后国难的加深以及中国外交上的失策节节相应的.1933年春,占领我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越过长城,侵入河北省境内,到达连接北京、天津、塘沽的北宁线铁路。面对关东军的挑衅,国民党政府一味妥协。5月,中日双方在塘沽签订了“停战协定”,规定中国军队从北宁线以东和  相似文献   

16.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牧羊事业曾几度规划,但起色不大,其羊毛工业使用的原毛绝大部分依赖进口。九.一八事变后伪满洲国的出现,为日本在大陆发展牧羊业提供了机遇。日本设立了日满绵羊协会,力图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发展牧羊业。卢沟桥事变日本占领华北及蒙疆地区后,日满绵羊协会的活动范围扩大,改称东亚绵羊协会,全面负责日本本土及殖民地、占领地的绵羊改良增殖事务,力图为日本的对外侵略战争提供羊毛资源。  相似文献   

17.
明治维新后,日本希望通过开展与欧美强国的文化外交而跻身于世界文明国家之列,从而达到“脱亚入欧”的战略目标。二战期间,文化外交演变成为日本实现“大东亚共荣圈”梦想的有力工具。日本分别从理论上强化研究和诠释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文化内涵;从精神上用宗教手段神化“大东亚共荣圈”,从而达到麻痹和控制亚洲人民的目的;以教育文化“亲善”活动达到文化殖民统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新启蒙运动,发生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是一批左翼文化人士有感于国难危机,在北平、上海等文化中心发起的一次思想运动。有人又把它称作“新五四运动”,或“第二次新文化运动”。新启蒙运动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九·一八”事变后,特别是1935年华北事变以来,民族矛盾日益尖锐。随着日本军事、政治、经济侵略的加深,文化黑潮也滚滚而来。为了控制民心,泯灭中国人民反侵略的爱国激情,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在沦陷区大力推行奴化教育。国民党政府在强化法西斯专政的同时,大搞文化专制。为了“…  相似文献   

19.
在1937-1945年的中国全面抗日战争期间,东亚地区存在着两种国际秩序的较量:以"门户开放"为特征、美国主导建立的华盛顿体系;以"共存共荣"为特征、日本企图建立的"大东亚共荣圈"。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导致了华盛顿体系的崩溃;太平洋战争之后,日本初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建立起"大东亚共荣圈"。但随着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日本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只是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20.
<正> “一二·九”运动到现在已经五十年了! 五十年前,中华民族正处在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继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以后,又威逼华北,制造了1935年的华北事变,妄图吞并整个中国。国民党政府继续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对日本帝国主义实行不抵抗政策。华北危急!民族危急!具有反帝爱国传统的北京学生痛切地感到,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于是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义旗,冲破国民党政府的恐怖统治,在1935年12月9日举行爱国大示威,掀起了抗日救国的怒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