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职业》2012,(11)
近日,广东省技工院校校园对接产业园工作全面开展。这是广东省继2010年创新搭建了“百校千企”校企合作平台后,深化校企合作的又一有益探索和创新实践。在广东省全省技工院校校园对接产业园工作会议上,举行了校园对接产业园签约仪式,全省21个市人社局、  相似文献   

2.
杭州市轻工技工学校创办于1964年,是一所以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为目标,同时对社会承担多层次、多工种技工人才培训的学校.近年来,学校党委领导班子坚持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抓住技工学校发展的契机,针对技工学校学生的特点来开展德育工作,实施德育创新,各项德育工作与管理相结合,与活动相结合,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为行政各项工作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孙祺童  马善国 《职业》2017,(10):10-11
2017年3月22日,技工教育与世界先进标准对接研讨会在金寨技师学院举办.本次活动由职业理事会主办,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安徽省职业技术培训协会协办,金寨技师学院、六安技师学院、北京金源诗琴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承办,来自全国的100多名技工教育行业代表齐聚一堂,就"技工教育如何与世界先进对接"这一话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4.
闫朝辉 《职业》2017,(27):55-57
本文对当前技工院校后勤管理的岗位特点、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对新常态下创新技工院校后勤工作应树立的特色理念进行了具体阐述,对今后加强技工院校后勤保障制度建设、队伍建设、高效管理和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郝晨皓  郝晶卉 《职业》2016,(30):109-110
以往的技工院校应用文课堂,由于缺乏"专业——岗位——职业"三者的有效对接,导致"情境教学"的效果不理想.本文探讨了基于工作过程构建应用文情境的新途径,并试图为其他文化类课程提供借鉴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唐忠玲 《职业》2023,(10):57-60
本文针对技工院校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校企合作“四位一体,五项对接”育人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了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对接、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对接、学校场所与工作场所对接、学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对接、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对接等措施,以期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7.
吴志强 《职业》2014,(18):39-41
本文结合现代产业下技工学校“工学结合、校企双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指出计算机应用维修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课程改革思路,并对课程改革的实践进行探讨,特别是校园对接产业园的做法,既加强了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意识,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的问题,也保障了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技工院校历来以培养技能人才为职责,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办学方向.本文阐述了从"课堂"到"车间"、变"顶岗实习"为"轮岗实习"、以真实产品代替模拟课题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这一模式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以实境提高专业技艺、培育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9.
理事之窗     
《职业》2015,(30):16-17
四方机车车辆高级技工学校:学院领导参加"2015年青岛市技工院校校长论坛"近日,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办了"2015年青岛市技工院校校长论坛"。国家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青岛市人社局、市职业能力建设处等有关部门领导以及青岛市技工院校校长参加了论坛。在论坛会上,四方机车车辆高级技工学校曹文学校长作了"依托行业,对接产业,全力打造高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主题发言。在发言中,曹校长就"如何让企  相似文献   

10.
欧小芳 《职业》2017,(3):67-68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技工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就业服务指导工作尤为重要,并对此提出了新的要求,由强调"技能目标"向"提高就业能力与培养职业技能"转变;强调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有一技之长、操作能力过硬的从业者,更要注重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精神,以推动中国制造业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坚持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重点推动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校毕业证与技术职业资格证对接等.  相似文献   

11.
亓文秀 《职业》2023,(15):47-49
以数字化为契机推动数字化赋能技工教育,是技工院校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路径。本文从国家政策布局、经济转型发展、数字化技能需求等方面分析了数字化赋能新时代技工教育的时代意蕴,从人才培养内容、学习方式、人才评价方式等方面阐述了新时代技工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趋势,从完善数字校园基础设施、多主体协同育人、开发学习资源等方面提出了推进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措施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杨金焱 《职业》2014,(2):16-16
目前,一些技工院校的教育与其本来的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偏差,片面强调了"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没有把立德树人作为技工教育的根本任务。技工院校在培养目标上的定位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重技能而轻素质培养,忽视了技工教育的性质。重视技能的培养本没错,问题是技工院校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的,一些技工院校自身定位不准,单纯强调技能培养,技能教学缺乏文化内涵,忽视了职业素养的培养,忽略了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二是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李洋洋 《职业》2022,(2):65-67
要让技工院校学生更好地、更深入地掌握电工专业知识,将电工英语课程与电工专业课程进行有效对接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探索技工院校电工英语课程与专业课程对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一、当前技工院校校园暴力的现状 校园暴力事件作为暴力中的一种特殊类型,近年来屡见不鲜.而技工院校中存在的恃强凌弱、敲诈勒索、打架斗殴等不良现象,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组长王家绵指出,校园暴力给青少年造成的不仅是身体上的伤害,而且还会造成心灵的扭曲,如果任由事态发展下去,无疑会给青少年一种消极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因此,关注技工院校校园暴力问题,探讨此类问题的处理对策,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杨加 《职业》2022,(20):40-42
进入21世纪以来,校园信息化建设得到迅速发展,极大优化了技工院校教育教学各方面工作。“教学管理”是校园信息化平台中业务量较大的关键模块,即在智慧校园的背景下,运用信息技术对校内所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全面实现数字化。教学管理信息化将与其他应用系统数据互连互通,推动学校管理创新,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管理规范化和决策科学化。本文将分析教学管理应用系统在校园信息化平台中的重要性,重点介绍教学管理应用系统具备的功能,并针对目前技工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6.
针对校园欺凌,日本《防止欺凌对策推进法》构建了一套国家立法主导下多维主体协同并进的法治防治体系,有效地应对了日本过去严重的校园欺凌问题。这一法治体系所涵摄的法治治理的稳定性、"形式法治"的内在底蕴以及法治"社会面向"的实践优势,对我国而言无疑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借鉴日本经验,我国可以通过专项立法来确立应对校园欺凌的多层立法模式、制定细致的学校防治方针、充分融入社会力量、实现欺凌行为与现有法律尤其是刑事法律的对接以及积极应对网络欺凌,从而以制度化的方式形成对校园欺凌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7.
沈继章  卜宪存 《职业》2022,(16):60-63
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对于建设和谐校园、获得技工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良好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新时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学生改变以往对技工院校的偏见,愿意投入技能学习,技工院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但这也为技工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为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提升育人水平,技工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日常学生管理工作时,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科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黄珍  苏黎明 《职业》2008,(5):62-63
技工也是职场的一员,技工也有属予自已的事业舞台。我们用专业化、职业化、系统化的科学体系,来帮助技工这个群体,让技工人才与企业缺口能真正对接,让中国的技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9.
方毅 《职业》2014,(14):58-60
信息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技工院校信息化管理教学是技工院校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探索成果进行了概述,对信息化建设对技工院校教育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0.
贺丽娜 《职业》2016,(15):60-61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和进步的大背景下,规范学生管理工作,营造安全文明校园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以淄博市技师学院为例,结合实践,通过对技工院校规范学生管理工作、营造安全文明校园方案改革的研究,提出了突出学院办学特色、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管理念、举办精品活动项目、开拓学管新思路、提升办学品味、构建文明校园等途径,提出了今后运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