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讨论生态美,不仅要关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重要的是还要关心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作为后发展国家,我们固然要避免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种种失误覆辙,也不能把眼光仅仅盯在我国古人的生态智慧上。要从学理上研究生态美学,就应关注人类文明的转变方式,并上升到哲学的层面加以观照。  相似文献   

2.
王伟凯 《兰州学刊》2009,(12):44-46
和谐生态是人类健康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人的发展是一种不停滞的存在,二者彼此包容,相互促进。人的发展固然需要各方面支持,特别是生态提供的良好外部环境,但有时过度的攫取却严重破坏了生态的和谐性,所以关注人在和谐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引导人类按照规律实现自身的发展,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以理性价值观取代工具价值观,给予生态以科学的关注,将会实现和谐生态与人的发展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3.
汪清  苗文玉 《学术探索》2005,46(3):44-4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活动主体,以人为着眼点,人类社会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由二者决定的人自身关系这三大领域。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人自身的和谐则是实现这二者和谐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4.
盖光 《江淮论坛》2007,(6):160-165
生态文艺关注的人的生存之“和”是生态化的“和”,是由生命的动势之促生的“和”。和谐生存呈现人的诗意性生存,人在诗意的生存体验中真正认识到人的存在本性,并在家园共生中体验到生命存在的自由感。生态文艺通过人的精神一文化生态的运演,经由社会生态运作机制而运行“人化”的“生生”节律,进而构建和谐生存的基础。生态文艺不仅要调动人的生命机能的全体总动员,进而合力打造精神生态的平衡机制,而且是促生、活化以及丰富精神生态的健康性生存结构,使人的生存更加充裕,更加顺畅,更加具有诗意性,更加富有魅力。  相似文献   

5.
实现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机制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亚 《中州学刊》2005,(2):86-88
实现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要从确立生态伦理价值标准、提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法制化水平、建立政府生态伦理责任制、采取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系统措施等方面来实现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周易》历来被称为群经之首,是中华文化及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内含非常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周易》的生态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自然本身的和谐美;人和自然的和谐美;人和自身的和谐美;人和他人的和谐美;人和社会的和谐美。人与民众、社会和国家要保持和谐的关系,在此基础之上达到天下、宇宙之整体的和谐美。  相似文献   

7.
黄玉玲 《理论界》2008,(12):71-72
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明确写入了报告中,提出以此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标志之一,因此,要求全社会成员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  相似文献   

8.
从生态视野探求人的生存之本、之根,必然是以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为关注对象.这种关系性视野及价值论的展示必然是生态性的,其关注的终极视点并不是停留在对环境自然状貌的解析与体验上,而是需要追思于人的存在,求解人的生态性生存机理,体现人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性的生存及发展路向,进而展示生态性生存的意义及意向性.为此,我们应该从生态合理性的角度体验生命的价值,科学把握人文生存向度,关注生态公平指向与效率,生态性地认识"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9.
从生态美学的角度解读《桃花源记》,发现《桃花源记》从创作意图上讲,呈现出陶渊明在疲惫与憔悴身后,心灵中所渴望的自然与和谐之美,是作者追求自我身心和谐的表现《;桃花源记》?还表现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孙彦泉 《齐鲁学刊》2005,(4):144-147
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全面和谐是21世纪人类关心的主题。和谐社会倡导生态文明,强调可持续发展。确立和谐社会的科技发展观,将有助于克服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美国著名作家杰·戴·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描述主人公霍尔顿对成人世界的排斥,对自然难以割舍的依赖心理,体现了一种追寻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生态哲学思想。这一思想也为身处生态危机时代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生存智慧,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6,(1):12-18
社会生态人以人—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环境)和谐共生为精神旨归,以协同进化为价值目标,以社会责任和代际、代内公平为根本规范。社会生态人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然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出发,从处理这五大关系中折射出社会生态人的伦理维度和价值诉求,孕育出社会生态人的伦理价值观,即和谐生态伦理观、和谐社会观、生态文明观、生命价值观。这四种伦理价值观维度反映了社会生态人对自然、社会、生态和人生的基本态度和伦理构想。  相似文献   

13.
<汀克溪的朝圣者>是美国当代生态散文的典范,它蕴涵的生态思想主要有回归自然,重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崇尚生态整体观;质疑工业文明,主张物质生活简单化,提倡生态保护.这些生态思想谈不上创新,却以有所创新的文学形式表达出来,反映了美国当代生态散文家在大自然中的新体验和大胆思索.  相似文献   

14.
就学理认知路径而言,“和谐”应当是一种以协调与平衡为内涵的“和而不同”价值境界的终极追求,但政治系统实际掌握着和谐社会理论建构及实践进程的话语权。因此,构建和谐社会要“取得新进步”,首先就要求政治系统拓展与和谐社会内涵相契合的心智图式。追求协调与平衡发展的生态政治观无疑能为更新政治系统的心智图式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但生态政治观的深入思考又应当立足于生态人的前提假设。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学的亲和性关系不仅针对人,而且包含对自然与环境,或以亲和的态度与方法融通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生态和谐关系,进而展示对人的生存活动的亲和性与意义.生态文学活动要塑造具备亲和性活动状态的"生态人","生态人"在现实生存境域中总是要倡扬一种生态精神所激发的生命体验,以基本的做人准则塑造生态人格."生态人"的人格构成既要内存一种包容精神,还要激发人们的生态责任感.生态责任既是个体及自我的责任,更体现着人类责任,其目的指向必然是明晰的,表现出一种节奏化、韵律化、诗意化且可持续性的目标指向.  相似文献   

16.
庄子生态美学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欣 《阴山学刊》2009,22(2):5-7,36
以庄子为代表的先秦道家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智慧。庄子从生态和谐思想、生态美学原则以及生态循环意识等方面表达了对生态问题的深刻见解。《庄子》中所蕴舍的朴素的生态美学智慧对于当今生态美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人的素质的全面重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艳红 《河北学刊》2006,26(3):41-4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具备人与自然和谐所需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人类利益等素质,人与社会和谐所需的社会秩序、和谐思维、创新、科学人文融通等素质,人与自身和谐所需的物质需求有限、精神修养等素质。全球化发展导致的交往普遍化,为人的素质的全面形成提供了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是生态、社会、人之间和谐的社会。其中,生态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前提;社会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关键;内心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同时,和谐社会的这三个层次在相反相成的区别中存在,在相辅相成的互动中统一。构建和谐社会,要处理好生态、社会、人三者之间关系,保护与优化生态,强化对和谐社会的载体作用;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增强和谐社会的底蕴;弘扬和谐精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9.
宋一 《天府新论》2007,31(1):19-22
和谐社会是生态、社会、人之间和谐的社会。其中,生态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前提;社会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关键;内心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同时,和谐社会的这三个层次在相反相成的区别中存在,在相辅相成的互动中统一。构建和谐社会,要处理好生态、社会、人三者之间关系,保护与优化生态,强化对和谐社会的载体作用;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增强和谐社会的底蕴;弘扬和谐精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20.
生态道德教育:大学教育新理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道德教育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对自然、对生态、对环境追求一种和谐相处的认同或认知教育。当前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又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要把生态道德教育融入大学教育中去,鼓励大学生做生态道德的实践者、宣传者和推动者,在全社会营造一个浓郁的实施生态道德教育工程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