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6 毫秒
1.
生态文明道德观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它是新时期人类道德领域的延伸与拓展。其内涵包括人类平等观和人与自然平等观。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它强调人类利益平等,要求发展的权利平等。人类平等观分为“横向”的代内平等原则和“纵向”的代际平等原则。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生态文明道德观倡导人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要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德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点和“自律”推动力。生态文明道德观将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乐章,带领人类走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2.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前提性界定是其生态思想的鲜明特征。通过人向自然、自然向人历史生成的探究,彰显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同共生性以及人类历史发展的生态进化视野。马克思立足于人类发展的历史维度,准确把握劳动本质和辩证法的深刻内涵,坚持从现实出发的实践生成论路向,阐释了“两个完成”和“两个和解”的辩证关系以及人类全面发展趋向的多维视角。挖掘其深刻生态思想对当下中国生态文明的构建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态理性是现代人在认识、完善自身与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的,规范、约束和指导其实践活动的自觉意识,表现为对人类生存终极意义的真切眷注.这是一种追求全球系统安全的理性,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理性作为自觉的理性与人和自然关系理性的和解,有望把自然和人自身从逆反的文化模式的统摄与服膺中解救出来.这不仅要求重新建构外部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重新建构人类社会的文化精神生态或精神生态的协调与平衡,实现对人类文化理性与生产、生活方式的重新塑型.  相似文献   

4.
从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重新审视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于人们在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在内的生态领域的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生态哲学的研究对象(一)生态意识·生态观:生态哲学的萌芽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在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初猜测中,就潜寓着早期人类的生态意识.中国古代有一种“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哲学观念.当然,这一观念并非是现代的,然而却具有超现代的启迪意义.在西方文化中,由于人对自然的科学认识不充分,在自然哲学和艺术的自然界常常为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所主宰.因此,在人已经认识了自然的科学领域,人与  相似文献   

5.
王英 《兰州学刊》2010,(11):45-47
生态问题业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如何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文章从生存论角度,对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进行解读与阐释。现实的人的生存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逻辑基点,"人化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与自然界中的其他存在物的关系是平等的,"现实的自然界"与"现实的人"互为本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马克思认为自然异化是人为造成的,影响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核心障碍就是"资本逻辑",科技进步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生命共同体”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思维的全新理念,它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判断,又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生命性与整体性的现实肯定。“生命共同体”一方面是从生命的有机性、生成性、活动性和系统性来描摹人与人的对象世界的,超越了人与自然对立二元思维对自然或人的单一肯认;另一方面更是基于社会历史的现实与中华文化的优秀理念表达出来的全新生态哲学理念。因此,“生命共同体”既是生命反思生态问题中的哲学理念,强调从生命视野出发去考察生态问题;又是追求生态和谐的实践理念,强调自然内部各要素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共建三者的有机统一;更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以实践作为构建原则,以具有“生命”属性的自然存在物作为对象,以共同体的方式,为解决当今人类生态问题以及实现生命繁荣所提出的现实方案。  相似文献   

7.
张选朝 《天府新论》2008,4(1):23-26
全球化趋势下,人类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危机,建立在这一语境下的生存哲学便成为目前人们关注的焦点.生存哲学最为重要的使命是使人回到人自身,确定人的本真性存在.从生存哲学的内涵界定,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所遭遇的生存与发展的困境进行分析,提出解决人类危机的合理路径,旨在说明生存哲学对于消解和解答生存危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从而唤起人们以理性的态度重新审视和确立人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同生同存.  相似文献   

8.
从人工自然观到生态自然观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自然观既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考量,也是人类自身成熟状态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对自然发展过程(天然自然—人工自然—生态自然)与自然观演变进程(天然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相吻合的考察和分析,指出了生态自然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阐明了其研究对象上的独特性、研究角度和方法上的新颖性及其基本性质上的前瞻性。这一研究将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并有效地指导生态自然的创建实践  相似文献   

9.
哲学是一个历史范畴,哲学的位置是现实的实践需要、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决定的,在现代,哲学关注的是人,注重解答"人生之谜",哲学是人生观与世界观的高度统一、融为一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使哲学的理论主题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使哲学的聚焦点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本体,从解释世界转向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融为一体;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人的生存方式——实践出发,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关系的视角解答人的问题,认为人在实践中生成着人的属性,成为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相似文献   

10.
郭玲玲 《理论界》2008,(6):103-104
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种种环境危机和生存危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进入了紧张状态。不解决这些危机、不消除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势必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利益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传统伦理学受传统人道主义的影响,把伦理研究对象局限在人与人的范围之内,将自然界排除在伦理视线之外。因此,传统伦理学不可能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在新人道主义基础上的环境伦理学应运而生。环境伦理学的目的是建立人与自然之间正确的关系和解决人类生存困境问题。它以新人道主义为其基础,以追求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为其目标,主要通过对当代社会人性的重新理解和对人类实践活动的规范来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把人类实践活动的范围限制在自然界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保证自然界及其自然物具有自我修复的时间和能力。同时,调整隐藏在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为切实地解决人类生存困境奠定良好的基础。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全面关系理解为“以人为本”与“以自然为伙伴”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1.
滥觞于现代世界的增长发展主要是一种以物为中心的经济增长,其对伦理学的一味拒斥不可避免地肇始了"人态"和"生态"两重危机。面对增长发展将人类引入伦理困境,发展对伦理学提出挑战,要求对人类发展投注伦理关怀,发展伦理应运而生。与传统伦理和生态伦理相比,发展伦理从一种广义的价值维度看待发展,重新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力图透过人与人的关系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的人类生存。在发展实践中,可持续发展无疑是发展伦理的现实形态。  相似文献   

12.
发展伦理:人类发展对伦理学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文文 《东岳论丛》2004,25(6):117-120
滥觞于现代世界的增长发展主要是一种以物为中心的经济增长,其对伦理学的一味拒斥不可避免地肇始了"人态"和"生态"两重危机.面对增长发展将人类引入伦理困境,发展对伦理学提出挑战,要求对人类发展投注伦理关怀,发展伦理应运而生.与传统伦理和生态伦理相比,发展伦理从一种广义的价值维度看待发展,重新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力图透过人与人的关系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的人类生存.在发展实践中,可持续发展无疑是发展伦理的现实形态.  相似文献   

13.
传统法律观念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哲学支撑,尊奉人类利益至上原则,并不能解决近代工业化以来人与自然关系逐渐严重恶化的事实.以生态主义为哲学根基的生态主义法律观念则倡导生态利益本位,主张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以保有生态整体作为所有权利的基础.在这种法律观念指引下,权利共同体的范围从人类拓展到了其他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从发展的层次上来看,包括动物的权利、生物的权利、大自然的权利等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14.
人类中心主义根本否认自然的价值、生态中心尊严和权利,割裂了人与环境的共存和谐关系,其结果严重损害到人类自身的利益;生态平等的思想唤醒了人们的生态意识,把道德关怀的对象扩展至所有存在物。但是,生态中心论者认为自然与人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利,否认人的主体性,把这种理论付诸实践,同样不利于人类的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崭新理念,是我们今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5.
曲爱香 《南方论刊》2006,(11):92-93
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既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性。而《管子》的生态智慧却整合和超越了二者,以人—自然为理论基点,既肯定人类的价值,又尊重自然万物的内在价值和存在权利,为建立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观念提供了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陈忠炜 《理论界》2013,(2):120-122
自然界在人类生存发展问题上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逻辑和必要性。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视角考察,人类历史事实上就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的互动互构进程。人的主体性和社会存在本质,赋予了人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自觉能动地位,使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可能,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决定人与自然和谐与否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梭罗生态哲学阐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美国生态哲学的开拓者,梭罗的生态思想发轫于爱默生的超验主义,但又超越了超验主义的束缚。他从实践出发,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处于平等地位,人类应当尊重自然,并在融入自然的过程中思考人生的意义。梭罗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完成了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的飞跃。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关系的走向决定着未来人类是否能够走出生态困境。从系统哲学视角对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进行分析后得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系统整体性、双向互动性、动态平衡性及演化性等特征。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对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启示在于: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不断完善人类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重要论断不仅涵括了自然的价值,联结起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而且彰示自然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生命意义,标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向。故此,如何考释生命共同体哲学意蕴融聚的论题尤为重要。一要考察生命共同体的内在构造,阐明生命共同体生发于人与自然的内在矛盾,解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归属;二要阐释生命哲学化的演进脉络,显扬生命的真实性以及自然中一切要素的生命价值,厘清人与自然的同构关系;三要聚焦共同体型构的缔结方式,释证生命共同体中展现的自然价值力量和人的主体力量,达成两者关系的统合;四要勘察生命共同体的联盟样态,阐明人与世界万物共同享有生命权利,推动形成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有机生命整体。  相似文献   

20.
论实践观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超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宽红 《青海社会科学》2004,42(2):92-94,91
全球生态危机的凸现引发人们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以主客二分为基础 ,以人为尺度 ,张扬了人的主体性。生态中心主义主张把非人类存在物的内在价值和生态权利作为判断人与自然关系的依据 ,强调了客体的先在性 ,忽视了人的类本性和能动性。本文拟从分析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内容及其局限性入手 ,探讨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主的自然观实现了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扬弃和超越 ,并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主的自然观在现时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