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法律人”的思维包含思维共性和思维个性,源于“法律人”的职业性格与本质属性。“法律人”共同体,由于专业技能与职业所需,在思维方式上具有共性,但是在处理法律案件中并非总是有效的。共性思维是一种思维定式,存在的缺陷给“法律人”的思维个性留下了空间。“法律人”的思维个性在处理法律问题时则会让“法律人”不自觉地带入自身的价值观。“法律人”思维共性与个性为辩证统一关系,二者良性互动不畅,易造成“法律人”错误思维。唯有思维共性与个性良性互动,避免陷入思维定式,才构成完整的“法律人”思维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语言学史的角度出发 ,以共性和个性这一哲学范畴在语言研究中的辩证关系为切入点 ,对比了立足共性研究个性和立足个性研究共性的两种不同的汉语研究路径 ,指出了后者对于汉语研究的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共性-个性-共性:语言学价值取向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种语言不仅有自己的个性,也有共性,语言的共性广泛 存在于语 言的语音、语义、语法等各个层面。传统语法出于规范的需要强调语言的共性而抹杀语言的 个性;结构主义语言学提倡尊重语言的个性,反对用一种语言的结构去套另外的语言;当代 语言学 则倡导在语言共性的背景之下审视语言的个性,或考察各种具体的语言以什么方式体现了语 言的共性。汉语研究只有顺应语言学发展的趋势才能揭示汉语的真正面貌,才能对普通语言 学做出回应。  相似文献   

4.
英汉隐喻共性与个性的认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概念运用的分析比较,可以发现隐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具有普遍性和共性.但是英汉两种语言中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模式导致了在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存在着差异.在此,将对英汉隐喻生成的共性和个性进行研究,并探讨产生共性及个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论认知隐喻观的理论阐释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类对隐喻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隐喻理论的解释范围不断扩大。从古希腊的修辞观到对语言本体进行解释的语法隐喻以及语法化研究,从语言和思维相结合的概念隐喻到完全彻底的认知隐喻观,所有这些都对隐喻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一直以来在这些研究的背后,缺乏一种具有统一解释力的理论,即共性。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现,认知域之间的叠加和互动是各类隐喻最基本的工作原理,是隐喻的基本思维方式,是隐喻的共性;另一方面,隐喻的内容又是因民族和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是隐喻的个性。  相似文献   

6.
词语的多种英译体现了汉英两个民族在思维模式某些方面的大同小异,反映了不同语言间存在的共性与个性,翻译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把语言中个性隐性的东西变为共性显性的东西,并使其为另一民族语言的使用者所熟悉所理解。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徐通锵等人总结提出了汉语研究的"字本位"理论。字本位理论的提出有利于恢复和挖掘汉语研究的历史传统,但同时也面临着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可以在经验现实主义哲学指导下,将字本位理论与认知语法理论相结合,从个性和共性的视角出发对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做出进一步的探讨。通过较为具体的研究可以得出初步的结论,即从语法结构上来看,现代汉语具有意合性的、象征性的特征,以英语为代表的印欧字母语言呈现出曲折性的、逻辑性的特征。虽然语言编码上存在着个性的差异,但其背后却隐藏着相似或相同的、共性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8.
赵阶彬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4):75-77,71
沃尔夫假设是学术界备受争议的一个话题。沃尔夫认为语言决定思维,思维相对于语言而存在;各民族的语言不同,思维也不同。但大量的研究结果证明语言只是以一种细微的形式影响着思维过程。不同语言使用者的思维和认识也有相同和相似之处。从英语和汉语存现句的比较分析中,揭示了语言共性的存在,证明了沃尔夫假设不合理的一面。  相似文献   

9.
在英语和汉语共有的九种基本色彩中,"白"与"黑"是不同于其他七种色彩词(红、绿、黄、蓝、褐、紫、灰)的两个无彩词。这两个词的词义在两种语言中表现出共性和个性特征。本文试从共性和个性角度对它们的词义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有助于理解两种语言存在的共性和个性。  相似文献   

10.
在回顾中西方对比语言学从微观对比语言学到宏观对比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基础上,探讨对比语言学的核心问题:共性与个性,强调“共性”是人类语言研究的最终目标,也是对比研究的最终目标;“个性”是对比研究的切入点,也是对比语言学这一学科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11.
思维与语言有密切的关系,思维决定人的行为方式和言语的表现形式。英汉思维差异决 定了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本文以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为出发点,比较分析了英汉思维方式在语言上的 表现。  相似文献   

12.
在英语学习中,受汉语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影响,中国学生常常将汉语的语言结构迁移到英语表达中来,影响英语语言的学习和运用,也成为了大学英语教学的障碍之一。文章从汉英思维差异的表现层面出发,来探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采取优化语言学习环境的方法、英汉对比的学习方法、语境法以及文化对比等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以此达到教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系统探究语言、思维与中西文化比较这一主题,其理论基础是萨皮尔 沃尔夫假设。以英、汉两种语言的形式和表达习惯为切入点,详尽分析两种语言对各自使用者思维的制约与影响,进一步印证了萨皮尔 沃尔夫假设有关语言决定思维并影响思维的基本结论。在深入探讨语言、思维及文化密切关系的基础上,认为语言差异是文化差别的归因点,因此,深入的语言比较应是各类文化比较的始点。  相似文献   

14.
汉语和英语的意合与形合差异是语言学界和翻译界的老话题。关于其与思维方式的联系,虽然在众多的文献中也有涉及,但并未单独将之作为一个专题进行探讨。从汉语和英语所依赖和体现的思维方式角度入手,探求汉语和英语意合与形合之差异的原因,旨在为意合、形合之理论研究开拓一片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5.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反映着不同的文化,反过来,文化又制约和影响着语言。中英文广告语言就是反映中西方文化的一面镜子。一方面,中英文广告语言在语音、词法、句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另一方面,二者在价值观念、社会习俗、思维模式等方面也存在着中西方文化差异。当然,中西方语言和文化也是相互交融的。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交际活动.思维与语言紧密相连.文章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入手,探讨英汉思维模式在语言上的表现,揭示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寻找翻译中思维模式移植与转换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7.
诗的个人性与普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是依靠个人创造的艺术,但不是个人化的艺术。诗歌的艺术取向、审美价值往往取决于诗人的艺术姿态,具体说,就是对待个人和群体、内在与外在的态度问题。优秀的诗歌往往是通过个人抒写群体,通过内在关注外在,形成具有延展意义的普视性。诗人的高贵、高雅,诗的境界,均由此而生。  相似文献   

18.
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受思维习惯和文化内涵的影响.然而,在世界文化朝着多元化发展的进程中,不同文化间的频繁接触促进了文化的趋同,而文化的趋同又必然引起词语的语义变化.文章旨在通过词语的示例分析比较,探讨人类语言的共性和个性,从而证明英汉两种语言的词语语义随着文化的趋同所出现的同一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从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语言表达。中国人习惯于形象的、综合的思维,西方人习惯于抽象的、分析的思维,反映在语言上,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中西思维方式也存在着主体意识和客体意识的差别,并直接影响英汉语言句子主语的使用及语态的选择。此外,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曲线型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直线型的,这也导致了语篇模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