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池大红  张岩 《求是学刊》2014,(1):134-140
探究人的悖论性存在状态、展示人性的多种可能性是米兰·昆德拉挑战自我的确定性本质、解构绝对主义的一个尝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正是这一尝试的力作。小说中的四个主要人物体现了自我悖论性存在的两种方式,即横向坐标轴上不同自我同时存在的矛盾性和悖论性,以及纵向坐标轴上自我探寻中行为结果对行为意愿的否定性与嘲弄性。昆德拉认为,自我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悖论性状态是现实世界荒诞感和人的精神世界复杂性的体现,相对性与模糊性则是自我探寻的永恒悖论,人对于自我的认识永远处于"无知"和谬误之中。  相似文献   

2.
董学文 《学习与探索》2007,1(1):180-185
“现代性”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性的概念。自晚清至今,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构建过程中,也无法避免地存在多种悖论现象。它有时空两方面的因素,是在被动与主动的双重压力下出现的观念上和逻辑方法上的悖论选择。同时,在这一进程中还制造了对西方理论的依赖和事实上的某种歧视性。  相似文献   

3.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纠缠不清的问题.粗略地说,古希腊哲学是一种宗教哲学:在中世纪,哲学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地位,沦落为证明基督教信仰的工具;近代西方哲学则试图以理性的名义压制宗教信仰.不满干近代西方哲学的这种世俗化倾向,俄罗斯哲学重拾哲学的宗教性这一古老的主题,这既表现在俄罗斯哲学的问题意识之中,也表现在其独特的方法上.然而,正是这种调和哲学和宗教关系的努力使俄罗斯哲学包含了不可克服的悖论.  相似文献   

4.
结合胡吉特对芝诺悖论的研究与奥康纳对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的研究,可以论证出在亚里士多德实体与属性二分的框架下的芝诺悖论归属问题,并由此揭示出芝诺悖论问题更丰富的哲学内涵.哲学史的发展也印证了悖论归属问题的哲学地位.由此可以描绘出完整的悖论归属图景,并指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Ontology与语言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西方。ntology哲学的性质。文章从哲学形态和语言表达方式的结合这一视角出发,试图说明ontology是西方特有的一种哲学形态,其中包含的特殊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所没有的。在结合语言进行研究的时候,本文着重指出,ontology中使用的语言是经过哲学家改造过了的语言。本文不仅试图揭示这一改造过程,还论述了印欧语系的语言本身的性质为实现这一改造提供了可能的条件。语言不仅是思想的工具,也可能是思想的藩篱。只有冲破了语言的藩篱,思想才会重新回到现实。  相似文献   

6.
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负盛名、最具创造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生涯关注的主题和重心是语言问题.他的元伦理学思想可明显地划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以《逻辑哲学论》为标志,关注的主要是道德语言的逻辑分析,认为伦理学是超验的,不是一门科学,无法进行“正确的逻辑分析”,无法用语言加以表达.前期思想主要影响了维也纳学派、艾耶尔、史蒂文森等人,促使他们全面反思伦理学与科学的关系,从而否定伦理学的科学地位,视伦理概念为假概念,伦理判断为既不真也不假的伪判断,并将其作为“没有意义”的东西排除出去.后期则以《哲学研究》为标志,提倡日常语言分析,主要影响了日常语言学派,特别是图尔敏、赫尔、麦凯等元伦理学家,促使他们从描述主义的指称论意义观转向非描述主义的使用论语义观,重新关注日常道德语言,从其具体的历史的实际用法出发,对道德语言的意义和功能进行逻辑分析.  相似文献   

7.
1.哲学作为人类自我意识水平的理论表达,其精神内涵不外两个方面:其一为思想成果,其二为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的变革往往是某一时代哲学革命的直接动因。 当我们纵观哲学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每一种思维方式的实质是一种理解和说明世界的原则。不同哲学家哲学理解的系统表达,在其现实性上便构成哲学基本问题在该时代的合理逻辑展示. 通过理解,人类才能逐步洞悉自身及对象世界的价值与意义,哲学的进步才有可能。那么,哲学的这种理解功能是以何种方式实现的呢? 2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包容了哲学理解的全部出发点。 在哲学基本问…  相似文献   

8.
陈志良  杨耕 《求是学刊》2000,2(4):23-31
20世纪思维发展的巨大变化,就是知性思维向辩证思维“复归”,科学思维本身包含着“悖论”,变成一种新的辩证思维方式;从主体与客体、连续与间断、全面与方面的关系看,矛盾是思维的本质,“悖论”实质上是世界的无限性与认识的有限性、事物的多样性与逻辑手段的直线性矛盾的体现;与形式化和非形式化、完全性和非完全性相联系的是系统和非系统。现代思维的发展还表现为,当系统论扬弃机械论之后,它又自觉地意识到了非系统的存在;应从主体活动的三个层次来理解现代思维的发展,或者说,现代思维是在主体对象性活动、自我意识和反思的层次、完备的主体性和完备的客体性这三个层次中运动着的思维。  相似文献   

9.
电视揭开了人类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页。它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映像逻辑。有关映像逻辑的专文,国内似未见。我们作一引玉之论,敬请专家和读者诸君指正。1 为了能对映像逻辑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我们有必要从认识论和本体论的角度,先来考察一下此前的几种基本的思维方式。所谓“基本的思维方式”,指的是有全人类性质的、日常使用的思维方式,这样就可以把某些专业性思维和超常性思维排斥在论题之外。1.直观逻辑所谓“逻辑”,亦即思维的规律。直观逻辑,是人类的一种最基本最原始的思维方式。它的思维模式是这样的: 客体——感知——表象——思维……自然存在的思维对象——客体,被人感觉知觉后,通过记忆和想象,形成表象。“表象沿着两条路线对客体进行概括:一条路线是本着形象进行概  相似文献   

10.
艾秀梅 《求是学刊》2003,30(5):51-55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思想十分庞杂,然而在他的哲学思考中却始终体现着他对人类生存现状尤其是人的日常生存的忧虑.在<存在与时间>这部成名作中,海德格尔用独具特色的哲学术语描述和批判了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沉沦.在后期的哲学研究中,他转向技术探求人类异化的根源,认为正是现代技术制造了常人,导致了人在日常共在中越来越远离他的本真存在.进而,海德格尔提出了解决这一困境的道路诗与思,主张通过诗意的栖居破除常人的统治,回到一个澄明、无蔽的本真存在的源始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