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末清初数十年的战乱造成了四川人口的锐减和经济文化的萧条。清代初年 ,为了挽救四川的残破局面 ,稳定中央政府对西南的统治 ,从顺治帝开始 ,掀起了移民入川进行开发的运动 ,至康熙、乾隆时达到高潮 ,史称“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的移民入川 ,不但恢复了四川的繁荣 ,而且引起了四川经济的多样化发展和巴蜀文化的流变 ,对近代巴蜀文化的新面貌产生了直接作用 ,对四川经济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影  相似文献   

2.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内发生的移动,是人口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人类为了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人口迁移包括人口改变居住地点的永久性迁移和人口的暂时性流动.我们通常说的人回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的永久性迁移活动.几千年来,我国的人口迁移活动非常频繁,有文字可查的就达1000多次,规模较大、持续时间长的人口迁移也有10多次.建国后,我国曾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国内人口迁移活动,其迁移量约3,000万人左右.四川历史上也曾有过多次人口迁移,其中较大的有6次.第一次大规模移民入川在秦灭蜀之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时期,巴蜀地区人口残存无几。清政府为了稳定西南地区,实施了"移民实川"政策,历时百年之久。其"移民实川"政策大致经历了招民垦荒和"川人回川"、鼓励外省移民入川、限制外省移民入川三个阶段。大量湖广、江西、福建、广东等省的百姓,在政府的号召下,涌入巴蜀。然而,由于历史背景、移民路线、距离远近、地理形势等原因,巴与蜀...  相似文献   

4.
秦伐取巴蜀,是秦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最后,秦了却了南顾之忧,据巴、蜀之富,对楚及三晋展开了强大攻势,30余年间,取江中,拔宛城,吞鄢、邓,破楚有郢。然而,秦惠王当初派遣谁伐取巴蜀?史书上却有不同记载。从《史记》上看,司马迁在多处确指伐蜀之将乃其先人司马错。如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司马氏之后)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而守之。”没有提及张仪。《秦本记》中亦云:‘’司马错伐蜀.灭之。”也没有提及他人。据司马迁的这些记载,伐蜀由司马错提出,并由他统兵出征完成的。但是,笔者在…  相似文献   

5.
文翁化蜀是蜀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对巴蜀乃至全国吏治、文教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翁化蜀的结晶集中体现在文翁石室上.经东汉高联修复学堂及兴建周公礼殿、西晋张收增益圣贤图像、后蜀毋昭裔刊刻蜀石经,到两宋时,石室讲学盛况空前.经元代的中衰,明代的战乱,石室终毁于张献忠之乱.经清初的复建,石室延续其教化功能于后世.文翁化蜀的盛举实际上是通过引进中原文化、继承弘扬巴蜀传统文化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李郁 《百姓生活》2011,(2):56-56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7次人口大滑坡,最严重时减少达到71%。 第1次人口锐减:秦末,从3000万降至1300万,下降56%。 战国时期,有专家估计,人口总数最高时应该在3000万以上。但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秦灭六国后,全国人口总数估计2000余万,锐降1000万。又经过秦暴政统治和秦末战争,至汉初减至1300万。  相似文献   

7.
巴蜀史的问题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一、巴蜀的区域巴蜀这个地区,在历史上不同的时期,有它不同的范围。有先秦巴国、蜀国的区域,有秦灭巴蜀后巴郡、蜀郡的区域,有汉初巴郡、蜀郡的区域,有汉武帝以后巴郡、蜀郡的区域,这些都显然各不相同。更应注意的与巴蜀同俗的区域,那就更为广阔。汉书地理志于秦地说:“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武都地杂氐羌,及楗为(牛羊)柯、越嶲皆  相似文献   

8.
“四川方言”应当改称为“巴蜀方言”。“巴蜀方言”这一称谓既反应了古巴方言和古蜀方言的历史承传性,又反应了巴、蜀两地传统地缘、人文关系。巴蜀方言重庆话是重庆直辖市的代表方言,其语音特点非常鲜明。本文以重庆城区话为对象,考察重庆话主要的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9.
<正> 晋人常璩《毕阳国志·蜀志》云:蜀王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提出四川农业的出现在蜀王杜宇时代;又曰“巴亦化其教而力务农,迄今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认为川东巴人的农业学自川西蜀,所以“杜主君”世代得享巴蜀人的祭祀.这种论点在晋代以后的史籍中多所引用,形成巴蜀农业起源的传统说法,但与巴蜀地区原始农业生产的实际不尽相符.  相似文献   

10.
秦世不文,但秦统治下的巴蜀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飞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加之“秦民万家”入蜀,山东六国富豪及工匠入蜀,刘邦为汉王时又带大批政治精英、文化俊才入蜀,使巴蜀成为秦、楚、中原文化与巴蜀固有文化大荟萃、大整合的地区,从而为汉代巴蜀文化的一代繁盛奠定了基础。 汉代巴蜀散文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赋和论说杂文方面。汉赋作为汉代文学之代表,其奠基人为巴蜀人。汉赋“四大家”中三大家为巴蜀人。西汉的司马相如、王褒、扬雄及东汉的李尤、杨终、瞿酺皆为名垂当代,卓有成效的散文家。 李固、李燮父子以书、策闻名,虽为汉中郡人,但汉中古属蜀国,汉时又与巴蜀同属益州,故作为本文附录。  相似文献   

11.
文化的社会认同是国家稳定繁荣的基础。统治者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政策是否正确,社会整合是否有效,都将在文化层面得以充分反映。秦灭巴蜀,不仅是领地的扩张,也是秦文化走出秦地,迈向强盛的重要一步。秦统治者根据巴蜀社会的现实状况,制定了一系列灵活、务实、包容的政策,得到了巴蜀社会的逐渐接受和认同,实现了秦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共同繁荣。这种文化的融合,保证了巴蜀社会的稳定,促进了两地经济的发展,使巴蜀成为了秦统一全国的基地。秦文化因此走向强盛,并最终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2.
四川井盐的历史是源远流民的。秦统一巴蜀后,李冰就开始组织川西人民开凿盐并,到西汉时四川的煮盐业已弛名全国,成为当时封建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四川发掘出土的“盐井”画像砖,艺术地概括了这个历史成就。历史事实证明,四川井盐的开发是古代四川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新兴封建制战胜腐朽奴隶制的成果,是秦汉法家路线的胜利。  相似文献   

13.
秦世不文,但秦统治下的巴蜀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飞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加之“秦民万家”入蜀,山东六国富豪及工匠入蜀,刘邦为汉王时又带大批政治精英、文化俊才入蜀,使巴蜀成为秦、楚、中原文化与巴蜀固有文化大荟萃、大整合的地区,从而为汉代巴蜀文化的一代繁盛奠定了基础.汉代巴蜀散文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赋和论说杂文方面.汉赋作为汉代文学之代表.其奠基人为巴蜀人.汉赋“四大家”中三大家为巴蜀人.西汉的司马相如、王褒、扬雄及东汉的李尤、扬终、翟酺皆为名重当代,卓有成就的散文家.李固、李燮父子以书、策闻名.虽为汉中郡人,但汉中古属蜀国、汉时又与巴蜀同属益州,故作为本文附录.  相似文献   

14.
《天生城碑记》辨晨曲关键词:碑记刘文秀南明政权四川洪雅《天生城碑记》是明末大西军将领刘文秀联明抗清、永历十年(1656年)被封为蜀王后,于10月领兵入川、选址洪雅草创“天生城”抗清根据地而作的誓师词。词语简洁,叙事明白,慷慨激昂,气势磅礴,堪称历史悲...  相似文献   

15.
《移民入川与舞台人生》一书新近收入《巴蜀文化丛书》,由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著者蒋维明先生是一位知名的历史小说家和川剧史专家,他的创作和研究成果多集中于清代,因而对近世的历史掌故和历史人物有着精深的了解和体察,《移民入川与舞台人生》...  相似文献   

16.
张若是秦灭蜀后的第一任蜀守,功勋卓著却不见经传。文献资料和考古成果表明:张若采取了一系列强化秦的统治,推动蜀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措施。张若为蜀地的经济文化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四川素称“天府之国”,平畴沃野,江河密布,雨泽丰沛,气候温和。至于秦汉,已是家有盐铜之利,户有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仅成都人口即达七万六千多户,约二、三十万人,是次于长安的全国第二大城市。隋唐时,时人以巴蜀富乐,足以与扬州颉颃,俗谚称“扬一益二”。成都府户数为十六万九千五百家,与汉相比,户籍增加一倍以上。两宋时,四川是公认的全国抗战的坚实基地。明代蜀土治平,可与汉宋相比美。  相似文献   

18.
约公元前1066年的西方周族,在经过先前周文王的苦心经营后,由一个蕞尔小邦发展成拥有数十万大军的强国,为灭殷帝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武王继位,在孟津观兵之后二年,这时期的周族已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取得了能与殷帝国抗衡的优势后,从而发动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即“武王伐纣”之战)。当时跟随周方参战中的巴、蜀二国不仅参战人数众,而且还是周方作战的先头部队,在大决战的关键时刻,巴蜀之师以威武,勇猛之气势压到了对方。  相似文献   

19.
逊氏家族自湖广移民入川以来的二百余年间 ,人口发展因经济落后速度较为缓慢 ,年龄构成为过渡型人口 ,社会负担系数较高 ;行业、职业构成已由单一性趋向多样性 ,正在摆脱传统农业经济的约束 ,家庭规模缩小 ,家庭生命期延长 ,家族总人口数趋向递减。逊氏家族人口个案调查 ,视点新颖 ,运用实证性的方法 ,勾画出“湖广填四川”二百余年来四川人口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20.
北宋四川籍的文豪苏辙有诗说:“蜀吴共此一江水”;南宋江苏籍的诗人范成大有诗道:“蜀江流水贯吴城”。这些都是前人在诗歌领域里反映了蜀吴两地的文化交流历史。这里我想谈一谈范成大是怎样在他的诗篇中描绘巴蜀风物的。范成大(1126—1193),字致仁,号石湖居上,南宋平江府(今苏州市)人,与同时期的陆游、杨万里、尤表并称南宋四大家。进土出身,历任朝官及地方官职,曾出使金国,执行过艰虞的外交使命,以爱国爱民著称。孝宗淳熙元年(1174)为四)11制置使、知成都府,在任Th年,以疾告归。他在接奉赴)11任命后呈奏皇帝的谢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