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所从事的创造对象世界的社会实践,是界定人的本质和建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前提和基础;人们社会关系的存在与发展,是界定人的本质和建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依据和标志;而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是界定人的本质和建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作者认为,旧唯物主义单纯以自然属性去谈论人的本质固然不料学,但如果完全撇开自然属性,而仅以“社会关系的总和”去概括人的本质,同样是片面的。实际上,人既属于社会,也属于自然界,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的本质,既有社会的属性,也有自然的属性,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而最能体现这种统一的,则是那种既作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又体现了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具体的劳动”。  相似文献   

3.
文献信息本质上是一种人文现象;文献信息研究,是另一种方式的人对人的研究。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把握文献信息研究的本质意义与特定功能。  相似文献   

4.
社会性本质论者认为,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只有人的社会性才能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这一哲学命题的失误表现在:一是将质与量这两个内容完全不同的概念相提并论;二是混淆了事物的特性与本质两个概念的根本区别;三是将属于意识范畴、第二性的东西的社会性当作事物的本质;四是将属于现象的社会性等同于本质;五是违背了本质的定义及其规定性;六是背离了生命科学的科学结论,违背了哲学的使命和要求。可见社会性本质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站不住脚的。唯有人的自然属性才是人的本质,才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5.
唯物史观的形成与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是一个统一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实现人的本质观革命变革的显著标志。物质生产是考察人的现实的基础,人的本质由人的社会实践所决定;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是人的社会属性的依据;人的阶级性是阶级社会人的重要特性;人的集体性和群众性是人的理论的重要内容;人的异化只是生产发展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现象;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前提;用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来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6.
论文献的属性、现象和本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文献的属性,包括文献的物质属性、信息属性和社会属性,分别进行了探讨;对复杂的文献现象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着重讨论了文献的多层次本质,即文献的一级本质——记录有信息的人工载体,二级本质——信息交流的中介,三级本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观念工具。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关于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的。他曾先后提出了两种人的本质论,分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和《提纲》中的“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两种认识分别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角度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界定,但毫无例外的都是从实践的观点出发来研究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探索人的本质最重要的现实要求,就是为了塑造人的本质。作为人的本质塑造前提的社会关系具有不可选择性与可选择性相统一的基本属性。因此,能动地塑造人的本质,关键是要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以适应和改造两种基本途径,将社会关系能动地转化或内化为个人的本质,以培养和造就具有新型本质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9.
从本原上看,利益体现了人类精神的自律,具有内在的德性意蕴;历史地看,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是个人实现自我发展的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现实地看,人类公认的诸多德性在现代社会并没有被边缘化,而是得到了现代经济社会生活实践的支撑和强化;本质地看,互利主义在现代社会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原则,是从根本上维护集体主义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中外哲学家主要是从人与动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中认识人的本质,存在着将人的本质与人的属性相混淆的现象,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从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入手,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相似文献   

11.
从客体即从抽象性理解、还是从实践即从现实性理解人的本质和属性,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与旧唯物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的根本区别所在。传统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理解的根本性缺陷,是不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和属性观"问题。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有利于根本转变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澄清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人的属性"等概念的科学内涵,有利于科学地解决人们"人的本质和属性观"的完善和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以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了美”与“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的经典命题为逻辑起点,以人类的社会实践为路径,从自然美的产生、发展、人的审美能力的获得和形式美的生成三方面探求自然美的本质。结论是:自然美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实践,是求解自然美本质的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13.
人性与人的本质新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本质具有层次性,人的本质可依次深化为:社会体→精神体→生物体。与此相对对应,人具有社会性、精神属性和自然属性。人性就是社会性,规范性是社会性的基本内容和本质特征。社会化是指人从具有自然属性或精神属性逐渐地进化为具有社会性。社会整体的人性是崇高的。人的社会性塑造着人的精神属性和自然属性。  相似文献   

14.
再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的本质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核心是关于人的学说,异化劳动是贯穿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基本概念,马克思运用生产劳动的概念去解释人的本质,把劳动看成是人的本质的基础。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2条线索分析探究了人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从而建立了他关于人的本质的  相似文献   

15.
教育及其产品属性问题是现代教育研究与实践关注的一个新课题。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生产和社会服务的活动的观点不仅揭示了教育是培养人的本质,而且阐明了教育实现的条件、行为方式与价值取向。教育的社会服务性体现了教育的产品属性。从教育产品或服务内容看,不同的教育产品既可能是公共产品也可能是私人产品,而且,公共产品的类型各异,可分为纯公共产品、俱乐部产品和公共池塘资源三种类型。因此,教育是混合产品。  相似文献   

16.
社会是在物质与信息双重意义上存在的,社会实践有其作为信息活动的本质规定。信息的社会实现表现为一种使人的行为成为符合人的目的、设计或操作的活动,信息的社会实现方式应该与实践方式具有一致性。真理性信息是信息能够社会实现的保证或根据。基于人的和多元文明的合理的“价值”信息是真理的本质的、固有的构成要素,真理性信息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一个多元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人的本质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即身心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身心的全面发展。劳动是人类特有的基本活动,是人本质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实现其社会属性的重要媒介,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途径。劳动教育以特有的方式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之一。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社会需要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强调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本真涵义.马克思所谓"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不是从人与万物相区别角度讲人的本质,也不是直接讲具体人的社会本质特性,而是为研究具体人确定的科学方法,这一方法极为宝贵.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信息带给了人类无数的财富,但同时也伴随着许多不容忽视的负面现象,这种负面信息导致了社会的信息异化。文章认为,信息异化是人类本身的原因,是人的异化的一种表现。要克服信息异化,就需要从人类本身出发找出它的根本途径,即扬弃人的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性是人之为人而区别于其他事物,特别是其他动物的根本属性.人性既包含自然属性,也包含自觉能动性和社会性,其中社会性是人的本质规定性。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科学地揭示了人性的真谛,也与形形角色的旧人性论划清了界限,是我们探索和认识人性问题的科学依据和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