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抟,五代至北宋初道士,著名易学家。他的生年已不可考,卒年足公元989年。据《宋史》本传记载,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乃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后唐明宗长兴(930—933)中,举进士不第。遂先后隐居武当山、华山。后周世宗召见,命  相似文献   

2.
陈抟(?—989年)字图南,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人。《宋史》有传。陈抟是五代宋初著名的道教学者,对宋代内丹道及宋儒象数学、理学,都产生过深远影响。本文拟就陈抟的《易》《老》之学的思想渊源及《无极图》图式源流两个问题,略陈己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陈抟的《易》《老》之学及其渊源 陈抟学术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兼融《易》学和《老》学。从《周易》卦象及《老子》书中引发出一套宇宙人物生成论,又以《周易参同契》的还丹说和《老子》返朴归真、归根复  相似文献   

3.
陈抟 (约公元 871— 989年 ) ,字图南 ,自号扶摇子 ,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五代末宋朝初的道教大师 ,著名易学家 ,数术学家。中国易学的先天易 ,太极图 ,河图 ,洛书等都是经他传播于世的。《宋史·艺文志》著录 ,陈抟有《龙图易》一卷 ,可惜此书已佚。在吕伯恭编《宋文鉴》中收有陈抟的《龙图序》一文。顾名思义 ,不论是《龙图易》还是《龙图序》两书都是解说“龙图”的。那么 ,陈抟所著两本书为之解说的“龙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按照朱震所描述的陈抟易学传承谱系 ,“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 ,放传穆修 ,修传李之才 ,之才传邵雍 ;放以河图洛…  相似文献   

4.
陈抟是北宋著名的道教思想家。近年来,笔者曾对陈抟的生平事迹、著作文献、思想渊源以及理论学说,作了一些探讨。①这里,拟再就陈抟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试作论述。历史上的陈抟,本是一位儒生,后不求仕禄,师友高道异僧,既通佛法禅功,又精内丹大道。由于他的这种经历和思想特征,故在他的后学中,儒释兼容,三教皆有。首先,陈抟运用佛教禅宗“唯心是法”  相似文献   

5.
黎鲜 《广西社会科学》2004,(11):125-127
马致远的《陈抟高卧》有着浓厚的道教思想 ,道士陈抟强烈的神仙归隐之心即是一个重要体现 ,这也是作者马致远心灵的外化。仙隐有出世之意 ,却并非意味着脱离社会 ,陈抟仍是有入世心念的 ,二者形成矛盾。  相似文献   

6.
太极图一词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宋朝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的《太极图》;其二是提阴阳太极图》也有书中叫《陈抟太极图》。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第二种含义上的太极图。太极图是指一个圆形图像(如图),“阴最盛处即阳之尾部”关于太极图的渊源,目前大体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太极图为五代末北宋初道士陈抟所创造,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就是这一观点。他  相似文献   

7.
陈抟是五代、宋初道教中的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也是一位传奇人物。史籍中关于他的记载多具神秘色彩,而民间传说则进一步把他神化,尊之为“陈抟老祖”。本文通过对他生平重要行迹及有关他与赵宋王室交往的传奇记载的考订,剥除其神秘的外衣,还原其本色。同时,联系宋初两次非正常的皇位继承的政治背景,对这类神奇传说产生的原因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陈抟诗文所表达的思想和境界是其道教思想的有益补充.陈抟强调道教炼养、长生成仙不在鬼神巫术,而在于自身的心性修为,劝说统治者协心同德,兴化致治,告戒世人践履伦理,积极应世.感诚慎独,兼济天下,融合儒家仁善之德.对山林的咏叹和对自然的向往,普遍成为宋代文人摆脱尘世羁绊,获得精神寄托的终极途径,并由此形成自然平淡,含蓄空灵的审美人格和志趣.  相似文献   

9.
发生于我省的宋金采石矶之战的宋军指挥者,历来说是虞允文。今见王明清的《挥麈录》上一段记载却有异说:“(完颜)亮知江岸有备,遂全军过杨州。(宋)军奏凯,未及登岸,虞丞相允文以参赞军事偶至采石,遂与王琪报捷于朝廷。”原来完颜亮见宋军防严密,便移兵沿江而上,克杨州。虞  相似文献   

10.
黄仲则(1749~1783)初次作幕之时地,友人洪亮吉《候选县丞附监生黄君行状》云:“君为诸生,家甚贫,不愿授徒,值潘君恂、王君祖肃迁官杭、歙,君遂历访之。”本为追述之辞,未确指。清人毛庆善、季锡畴《黄仲则先生年谱》乾隆三十二年(1767)条云:“秋应江宁乡试,遂至杭州。……又按  相似文献   

11.
论太极图是原始天文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一词,首见于《系辞》,但无图形。直到宋代才由陈抟传出太极图。古太极图原无文字说明,只是一大圆圈内含两条阴阳鱼,阴阳鱼又各画一只鱼眼。笔者认为,太极图是远古时代古人立竿测日影以辨四方、冷热的产物,是一种原始的天文图。太极图虽画的是平面图,而实质是古人立竿测日影所得的太阳视运动立体投影图。据立竿测日影说,将太极图复原为立体投影图(如图1),可对太极图作出科学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可填补古人(原始氏族时代)画太极图所依的科学证据,这对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偶然遂》校本序 《偶然遂》一卷,明张永祺撰。 张永祺(一六○一?——一六六二)字多祝,河南襄城县人,天启元年辛酉科举人。父宁,字载寓,万历二十年壬辰科进士,仕至四川兵备副使。 《偶然遂》,取名杜甫“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羌村》)诗句。乃著者辨诬,并杂记其生平的一卷笔记。可作为明季史料来利用。著者生于启、祯间朝政窳败,民不堪命,农民大起义的年代。河南为崇祯十四、十五、十六数年间,李自成逐鹿的主要战场,明王朝几位阃外节钺,如傅宗龙,汪乔年,杨文岳、丁启睿、孙传庭等,均先后被击溃或击毙在这里。导致汪乔年溃死的襄城之战,发生于崇祯十五年二月。本书著者躬逢其役,  相似文献   

13.
僧一行(张遂)是我国唐代卓越的天文学家。关于他的籍贯,目前有三种说法: 一、河北省巨鹿县人。这一说见1965年版《辞海》和1979年版《辞海》。《辞海》“一行”条下解释说:“唐高僧,天文学家。俗姓张,名遂,巨鹿(令属河北)人。”二、山东省昌乐县人。此说见《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四册(中华书局1965年11月第一版)。该书选编《旧唐书·一行传》:“僧一行,姓张氏,先名遂,魏州昌乐人。”编者在注释中称:“魏州昌乐:魏州亦称魏郡,领十县。昌乐是魏州十县之一,今山东省昌乐县。”三、河南省南乐县人。这一说见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编《中国古代科学家》:“一行本姓张,名遂。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县)人。”拙作《河南古代科学家》(河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12月出版)亦持此说。  相似文献   

14.
鲁迅书信中,有时还出现“某×”之类的字样,情况不一,有的是忘其姓名,遂用“某君”代之;有的故隐其姓名,遂用“某公”代之。鲁迅在二九二一年七月十三日致周作人信(《鲁迅书信集》误署八月十三日)中说:“《时事新报》有某君(忘其名)一文,大骂自然主义而欣幸中国已有象征主义作品之发生。然而他之所谓象征作品者,曰冰心女士的《超人》、《月光》,叶  相似文献   

15.
董必武年谱     
一八八六年(光绪十二年丙戌) 三月五日(农历正月三十日)董必武同志诞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董家大湾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原名董贤琮,号壁五(因人们多写成必武,遂习用之),学名用威。兄弟行三。当时全家有近三十口人,靠必武的父亲董基文(号采臣)、四叔董基明(号  相似文献   

16.
试论喻体化量词的意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体化量词”是指原先在比喻修辞格中的喻体(一般是名词)被“借用”为量词,这类借用后经定型并且仍具原有的比喻性意义。例如人们常把太阳或圆月比作轮子。在这样的比喻中,“轮子”一词是喻体,在语言实践中,这一喻体有时可被借用为量词,如: “高秋数奏琴.澄潭一轮月。” (唐 盂郊《读张碧集》) “卧一榻清风,看一轮明月。” (元 马致远《陈抟高卧》) “只见四面狂风,扫退浮云,现出朗朗一轮红日。” (明 施乃庵《水浒传》第八回)久而久之,“轮”就定型为用称圆月或红日的量词了。说“一轮月”犹说“一个像轮子似的圆月”。相比之下,显而易见前者用喻体化量词,既有比喻的修辞作用,使描绘的物象具体、鲜明;又更简洁、典雅而富有意境。  相似文献   

17.
黄仲则佣书四库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乾隆四十年 (1775 )冬 ,2 7岁的黄仲则北上抵京。次年四月献赋津门 ,考取二等 ,旋开始五年佣书四库生涯。《两当轩集》中仅有三处语及此事 ,皆为极简单的概括。仲则未详述此段生涯 ,后人遂生出许多似是而非的提法。赖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 ,使对仲则佣书四库诸问题的澄清及进一步梳理成为可能。一、身份。黄逸之《黄仲则年谱》(下简称“黄谱”)四十一年 (1776 )条云 :“先生遂得校录四库馆。”“校录”一词 ,语颇含混。馆中总校官、分校官及誊录生皆可称“校录”。乾隆帝于四十一年 (1776 )五月二十六日有谕旨 :“…  相似文献   

18.
《捻军闻见录》(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缺)(咸丰三年某月)渡河,然河已有备,苦无舟楫,遂西趋汴城。一路宁陵、睢州、杞、陈县、陈留,所至辄陷,如入无人之境。迄至汴城,甚雨及之,雨止,不攻而去。西趋泗水县,遂自泗水临流辄渡,而过河北矣。 六月屯于怀庆府城外,攻打良久,弗克。去趋天津,未至,遂东入高唐州,明年为官军所败,虽非全军俱覆,而生还者亦无多许矣。自归亳失后,商、亳、永、夏秋夏之间,捻  相似文献   

19.
朱淑真事迹索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 朱淑真的籍贯为安徽海宁。她是南宋人,约生于高宗绍兴五年(1135)前后,卒于孝宗乾道五年(1169)至淳熙九年(1182)之间,很可能卒于淳熙七年(1180)前后,在世40多年。(二) 朱淑真死时父母尚在,并非“早失父母”;她的父亲很有文学造诣,并非“无识”;她出身于富裕家庭,并非“市井民女”。(三) 朱淑真的丈夫为一庸俗官吏,并非市井民家子。朱淑真对婚姻不满,原因有三:一是夫妻意趣相悖;二是夫婿学浅才短;三是她未嫁时已另有情人,婚后仍与情人私相往来。(四) 朱淑真的婚外恋情被丈夫或父母识破,她不堪忍受诽谤和攻击,遂赴水而死。因她负有“不贞”的罪名,故夫家置之不理。淑真的父母为免遗污后世,玷辱家声,遂将她的遗体与爱情诗篇一并火焚。  相似文献   

20.
张霖,室名遂闲堂,河北抚宁人。以业长芦盐而久居天津。康熙时构筑问津园与一亩园,在康熙中叶遂闲堂的活动影响达到鼎盛。遂闲堂是天津历史文化的开创者,没有张氏遂闲堂,也就没有代表天津历史文化高峰的査氏水西庄,因此遂闲堂在天津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至关重要。然而由于文献记载稀少,活动时间相对较短,对遂闲堂的研究并没有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与其对天津文化的贡献极不相称。文章从张氏父子兄弟事略、张氏园林、遂闲堂宾客述略、遂闲堂的主要活动、遂闲风雅余韵五个方面叙述张氏遂闲堂发生、发展的过程,呈现张氏遂闲堂的大致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