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劳动力供给是经济增长的重源泉之一.文章将劳动力供给因素分解为总人口规模、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和劳动参与率的乘积,并纳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在理论模型推导的基础上,利用中国1978 ~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发现:(1)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供给因素对经济增长有显著正向作用,其影响程度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明显小于物质资本,但远高于人力资本的影响和贡献;(2)构成劳动力供给规模的3个组成素均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同方向影响,三者的产出弹性和贡献度按照大小依次为:总人口规模、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和劳动参与率;(3)近年来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被总人口规模增加的正向作用所抵消.  相似文献   

2.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转移,我国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对农村老年人劳动时间供给状况进行研究显得十分必要。从2009年开始我国实施了“新农保”政策,而这一政策的实施是否会对老年人农业劳动时间供给产生影响,如有则影响程度又如何呢?基于此本文运用倾向值匹配方法以控制老年人参与“新农保”的自选择所引起的内生性问题,利用农业部全国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现行的“新农保”制度对于农村老年人劳动时间供给的影响。研究表明:农村老年人参与“新农保”后不会完全停止劳动供给,但会显著减少劳动时间;参与“新农保”的老年人劳动时间减少的幅度有限,老年人总劳动时间、农业劳动时间、外出从事非农劳动时间仅分别减少了7.06天、5.58天、3.53天;在相同的养老保障水平下老年人劳动时间减少程度在地区间呈现出“西部>中部>东部”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劳动力的高效配置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劳动合同法》实施为外生冲击,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并利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劳动保护对企业劳动力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优化了企业劳动力配置效率。机制分析表明,尽管《劳动合同法》的实施限制了企业用工灵活性,但有助于矫正企业工资负向扭曲、缩小工资水平与劳动边际产出价值之间的“剪刀差”,有利于减少企业超额雇员情况;同时提高了低生产率企业退出市场的概率,促使更多的劳动力流向劳动力配置不足的高生产率企业。异质性分析表明,劳动保护对企业劳动配置效率的提升在劳动配置过度的企业、非国有企业和法律制度环境较好地区的企业更为明显。文章拓展了《劳动合同法》经济效应的评估范畴,从劳动保护视角为优化企业要素配置、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侯东民副教授所著《寻求战略突破 :破解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一书 ,2 0 0 2年 4月已由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该书分析了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粮食生产已两次呈现的跷跷板关系。认为我国有限的人均耕地面积 ,不支持农业发展战略同时完整地追求提高农业效益与保障粮食自给双重政策目标。寻求建立基本独立于常规农业发展战略与常规粮食安全机制相配合新的粮食安全概念、安全体制。回顾了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与布朗的争论 ,预测今后中国耕地减少趋势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书中围绕粮食安全并多方面讨论了…  相似文献   

5.
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向稀缺转化过程中通常存在一个有限供给阶段,但古典二元经济学家的劳动力无限供给向稀缺转化理论未明确提出劳动力有限供给,导致学界在讨论二元经济转化过程中的刘易斯拐点时,出现一些争论。在研究二元经济转化路径时,又假定吸纳农业劳动力的现代部门主要将工资作为成本,通过低工资增加利润,吸纳农业劳动力,但长期低工资会造成消费不足、劳动者无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劳资关系紧张等问题。因此,文章在界定劳动力有限供给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农业劳动力有限供给出现时点、无限到有限过渡期、有限供给阶段。文章建议,在中国高质量创新发展与农业劳动力有限供给向稀缺转化(刘易斯第二转折点实现)中,推进中小微企业使用总体报酬,激励吸纳的农业劳动力提供高质量的创新劳动,实现劳动者、企业与二元经济转化共赢。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进入深度老龄化、劳动力供给不足的背景下,探究健康以及基本医疗保险对老年人退而不休的影响对未来合理有效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四期CHARLS数据将健康冲击、医疗保险与老年人退而不休放在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中,分别考察了健康冲击、新农合以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对老年人退而不休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了医疗保险对老年人退而不休影响的健康异质性。结果表明:健康冲击对老年人退而不休意愿和劳动时间均有显著正向促进效应,且对劳动时间的影响有明显城乡差异,对农村地区影响更大。新农合会明显激励农村老年人选择退而不休,发生比率提高为未参合时的3.59倍,但会降低劳动时间,全年平均减少了21.21天;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对老年人退而不休意愿没有显著影响,但会增加劳动时间,全年平均增加了13.92天,且对劳动时间供给更多的个体,其激励效应逐渐减弱。同时,医疗保险对老年人退而不休的影响还存在性别差异,其中新农合对女性退而不休意愿影响更大,但对劳动时间并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而职工医疗保险对女性退而不休意愿、对男性劳动时间影响更大。此外,本文还发现医疗保险对老年人退而不休的影响存在健康异质性,对健康变差的群体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营养与健康调查"(CHNS)数据,测度了母亲劳动供给行为对于中国农村儿童健康的影响,重点研究了全职和兼职母亲在儿童不同的年龄阶段进入劳动力市场对于儿童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母亲进入劳动力市场并不必然导致母亲照料儿童时间的减少,从事兼职工作的母亲由于工作的灵活性对于儿童的照料甚至比不参加工作的母亲更为充分;此外,在母亲劳动收入增加的正效应的作用下,母亲从事全职、兼职工作对于儿童健康有正的影响,但兼职工作的影响并不显著。在控制住儿童健康对于母亲劳动供给的反作用之后发现,母亲在儿童0~2岁阶段进入劳动力市场会对儿童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但影响在统计上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文章研究老龄化背景下中国未来劳动供给的变动趋势及其经济影响.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将不同年龄劳动者在劳动效率方面的差异纳入劳动供给要素的考察范围,定量评估人口规模与年龄结构、劳动参与率与劳动力总量、有效劳动总量的变动趋势及其对劳动力要素价格、经济产出及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有效劳动供给在达到峰值后的降速将快于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的变动,且更具波动性;在以有效劳动衡量劳动供给变动的模拟情景下,21世纪上半叶中国GDP增长率的降速将快于只考虑人口总量或劳动力总量变动的情景;若只考虑劳动年龄人口变动对劳动供给的影响,而忽视不同年龄劳动者在劳动效率方面的异质性,则有可能低估未来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如何通过科学的财税政策应对劳动年龄人口减少、推进共同富裕是学术界和政策界面临的共同命题,其中,收入所得税对激发劳动力市场活力、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劳动参与的作用尤其引人注目。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6—2020年的三期面板数据,采取双重差分法分析2018年个人所得税改革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提高个税免征额促进了中低收入群体的劳动参与,但未显著增加劳动时间。经过更换回归模型、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显示,个税免征额提高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在不同性别和婚姻状况的群体中存在差异,对女性群体、已婚群体的劳动参与影响更大。机制上,新税改显著降低了个体由于照料家庭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情况。因此,未来个税政策的改革方向应包括:持续关注重点人群的收入情况,有效发挥个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充分考虑个税改革对于女性和已婚群体劳动供给更强的激励作用,积极推行鼓励已婚女性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细化专项附加扣除项目或标准,增强劳动者获得感,激励低收入群体就业,助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中长期劳动力供需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伦 《西北人口》2014,(1):45-49,55
文章采用Leslie方法预测2015-2050年中国人口总量及其年龄分布结构.据此预测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力供给总量,根据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预测劳动力的需求总量,计算劳动力供需缺口。结果表明.劳动力供给和需求总量都呈现减少趋势,供给减少更快,2015年后,劳动力市场将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供需缺口将长期存在并有扩大趋势。面对劳动力市场出现的供需缺口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劳动供给和需求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对"十三五"以及今后更长一段时期中国劳动供求变化进行预测和分析,并使用脱离教育人数法预测了每年新增劳动力的规模和结构,结合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就业弹性变化规律预测了劳动需求变化.预测结果显示:"十三五"时期,新增劳动力供给规模稳中略降,年均增加1568万人,劳动需求增长也比较平稳,年均增加1542万人,劳动供求呈现基本平衡的格局.不过,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却在不断加大,结构性失业问题比较突出;文章在对劳动供求缺口分析的基础上,具体测算了"4050"人员、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在失业人员中的规模,并就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有关对已婚女性劳动力供给的研究由来已久。因已婚女性的"双重角色",使得已婚女性在进行劳动力供给决策时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影响已婚女性劳动力供给决策的要素很多,但各要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大小并不被人们所了解。本文利用中国营养健康调查数据(CHNS),采用标准化系数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年龄对已婚女性劳动力供给选择影响程度更大,而丈夫收入的相对重要性会随着时间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选取PSM-DID方法考察其他条件相似时,参保组与对照组在总劳动时间、 农业劳动时间供给上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新农保对农村中老年人的劳动力供给行为不存在显著影响,但新农保对不同年龄段劳动供给行为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参加新农保有效减少了60岁及以上农户的总劳动时间和农业劳动时间;但参加新农保不会影响60岁以下农户的农业劳动时间,但能够增加其总劳动时间.  相似文献   

14.
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与前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尽管我国的粮食安全现状有所保证,但长远来看仍面临着粮食生产资源不断减少、粮食供应存在结构性短缺、贫困人口数量仍然巨大等严峻挑战。综合国内外学界对中国未来30年粮食安全的预测,提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粮食储备制度;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依靠国际市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保障特殊群体粮食安全等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全国十个省份1 000余位农民的调查数据,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民疾病风险态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有新农合医疗保障的情况下,仍然有近60%的农民对疾病风险持担心态度,新农合还没有为大多数农民提供稳定的健康安全保障预期。新农合对农民疾病风险态度的显著影响体现在补偿机制合理性、政策目标实现和农民就医问题缓解情况等多个方面。其中,医药费负担减轻、报销手续繁简两个自变量对农民疾病风险态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补偿范围大小、医疗条件改善、健康意识提高、看病积极性提高、应就诊未就诊、应住院未住院和因病致贫问题七个自变量对农民疾病风险态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回顾和分析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就业保护制度的建立及改革的历史进程。通过对这些国家在解决劳动力市场僵化问题过程中围绕灵活性与稳定性的平衡对就业保护体系的各项改革分析,以及以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为目标的政策研究,总结其得失成败,有助于我们认识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中良好意愿与真实效果之间的冲突,为我国的劳动立法和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农业发展中的妇女参与及其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主要利用1997年中国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分析了农村妇女参与农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情况、存在的差距及其原因。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生产中,特别是在种植业和畜牧业部门,妇女就业比例和劳动时间明显高于男性。由于女性和男性在获得人力资本投资和生产性资源上的差距,家庭劳动分工在追求农户家庭效用最大化目标上是合理的,但它带来了男女不同性别的就业和收入差距。农业女性化对中国未来农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我国城市居民家庭规模、家庭财富、受教育程度等影响劳动供给行为的因素均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对就业政策的制定和相关福利政策的实施都有较大影响。运用来自29个省市6675个城市家庭、8771个居民的调查数据对我国城市居民劳动供给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居民劳动供给曲线整体上呈现向右上方倾斜的特征,随着工资上涨,劳动者工作时间随之增长,但是工资弹性仅有0.52,处于缺乏弹性的区间;分类型看,女性、户主、受教育程度较低者工资弹性较大,对工资变动更加敏感;女性、户主、受教育程度较高者收入弹性更大,对收入变动更加敏感;分年龄阶段看,18—30岁的新生代劳动力工作时间受工资和非工资收入影响均不显著,31—45岁的劳动力比45岁以上劳动力工资弹性和收入弹性更高,对工资和非工资收入更加敏感。本文的研究结果对细化实施就业政策和制定相关福利政策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杨雪 《人口学刊》2006,(5):40-45
欧洲传统的福利制度造成了贫困陷阱和财政陷阱的产生,为了增加劳动力供给和鼓励就业,欧盟对劳动力税收和救济金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欧盟主要针对失业保险制度和社会救济金政策、最低工资政策、提前退休制度、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减免政策以及对有孩子家庭的激励政策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对改革的成效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改革对劳动力供给和需求所带来的影响和效果。  相似文献   

20.
如果农业生产采用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工业化采用资本密集型的发展模式以及不重视对教育的投入作为一个整体会导致"劳动力转移的陷阱",从而陷入发展的恶性循环。因此如何突破"劳动力转移的陷阱"是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稳定发展的关键。而工业化、教育和农业发展的模式不仅仅受自然资源、投资、政策等经济因素的影响,一些非经济因素,比如社会文化价值观、对于劳动的态度等文化因素也起了重要的作用;文化背景很可能是亚洲和拉美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从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发展后果的原因,也就有了不同的劳动力转移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