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窦娥冤》和《哈姆雷特》为例,从窦娥与哈姆雷特对各自的道德观念的坚持,性格发展同构,命运观的不同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两个悲剧人物的异同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2.
悲剧《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关汉卿的晚年剧作,是他现存十七本杂剧中最优秀的代表作,而且历来被推崇为元杂剧之首。剧本通过年青寡妇窦娥备受欺凌含冤而死的悲剧命运,广泛而深刻地揭露批判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同时通过窦娥从“顺民”到“叛逆者”的觉醒过程,异常强烈地鼓舞了被压迫者的斗志。它是我们认识元代社会的一面镜子。《窦娥冤》所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被人称颂,并誉满中外,主要的一点就是成功地塑造了剧中女主角窦娥形象。窦娥是被压在  相似文献   

3.
关汉卿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他杰出的作品奠定了戏剧这一样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坚实基础。悲剧《窦娥冤》是他饮誉至今的代表作。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窦娥冤》……。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出于主人公之意志,则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窦娥的不幸遭遇,特  相似文献   

4.
欣赏中国古典悲剧,我们往往会注意到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悲剧作品中的故事虽然以悲剧收场,但结局却以一种幻想的方式,对悲剧作出“补偿”式的“团圆”处理。古代最悲的悲剧要算关汉卿的《窦娥冤》了,剧中不但有血溅白练,而且还有六月飞雪,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窦娥冤屈之大、痛苦之深。但作者笔锋一转,却来了个“窦天章为女伸冤昭雪”,由悲转喜。而马致远的《梧桐雨》和洪升的《长生殿》,却安排了神话般的月宫  相似文献   

5.
窦娥是关汉卿塑造的一个名副其实的悲剧形象,《窦娥冤》也因她成为"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悲剧作品。对窦娥形象悲剧起因的认识,迄今仍存较大争议。本文认为,借高利贷、做童养媳并非窦娥形象悲剧起因,而蔡婆婆在向张驴儿父子叙述被赛卢医勒杀经过时说的"止有个寡媳妇儿,相守过日",这句话才是祸根。它把窦娥推向了风口浪尖,是导致窦娥形象悲剧的直接起因。如果再作追究,窦天章一次借那么多高利贷,丢下七岁的女儿去参加科举考试,也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属于间接起因。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典悲剧中存在着一种“大团圆”倾向:矛盾冲突总难以发展到美的毁灭程度,最终结局必定是真善美的胜利,假恶丑的被惩。《西厢记》长亭送别之后,还有最后一本“有情人终成眷属”;《长生殿》马嵬坡死刑之后,还要有梦境中的月宫相会;即使《窦娥冤》这种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悲剧,在临刑三桩“无头愿”得以实现之后,  相似文献   

7.
窦娥是元杂剧《窦娥冤》的主人公,在她的身上,概括了中国封建社会劳动妇女普遍的悲惨命运。她淳朴善良、刚直正义,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同时又受封建伦理纲常的影响,“忠孝节义”、“天命观”等在思想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作者刻划了窦娥这一悲剧人物的复杂性格,具有真实的生活基础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窦娥冤》是元代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的悲剧代表作.尽管已时隔七百多年,它那巨大的艺术魅力,至今仍感染着读者观众,使得“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臧晋叔《元曲选序》).为什么《窦娥冤》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人民的检验,如此撼人心魄?作为悲剧艺术的珍品,它成功的主要原因何在呢?我们以为,根本的一点,是由于作者塑造了一个真善美的主人公窦娥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元代作家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之所以被誉为“列之于世界大悲剧”的杰作,是与剧中的主人公窦娥形象塑造十分出色分不开的。窦娥在婆婆即将遭殃的时刻屈招了“药死公公”的罪名,结果婆婆得以保护,自己因此失去了生命。窦娥的凛然气慨令人赞叹不已,但从某些论者的话里话外看,窦娥虽死得激动人心似乎未必“大义”,理由是窦娥“头脑里充满了贞节、孝顺等等封建伦理观念”,有的论者干脆直呼窦娥为封建社会的杰作——“孝女”的典型。如果照此逻辑推之窦娥充其量不过是封建殉道者,她为婆婆而死的意义也就值得怀疑了,而“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窦娥冤》自然也就有些愧色了。笔者认为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一个“孝”字上,它到底是姓“封”还是姓“人”?答案仅从定义出发由理论到理论空对空的一大套恐怕是难圆满的,正确的答案必须从具体作品中寻找,深入到具体的戏剧矛盾冲突中,始终把握作品总的创作倾向才在可能获得。  相似文献   

10.
关汉卿杂剧《窦娥冤》之所以被誉为“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亦无愧色”①的杰作,是与主人公窦娥形象塑造得十分出色分不开的。窦娥在婆婆临危之际屈招了“药死公公”的罪名,结果婆婆得以保护而她自己却失去了生命。窦娥的凛然气概令人赞叹不已,但从某些论者的话里话外看,窦娥虽死得激动人心,即未必“大义”,理由是窦娥“头脑里充满了贞节、孝顺等等封建伦理观念”,是在“按照封建统治阶级思想的指示,吸食起世上大量推销的迷信鸦片,进行自我麻醉。”窦娥“可称是封建社会的杰作--‘孝女’、‘节妇’的典型了。”如果照此逻辑推之,窦娥充其量不过是封建殉道者,她为婆婆而死的意义也颇值得怀疑了,而“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窦娥冤》自然也就有些愧色了。  相似文献   

11.
从信仰角度看窦娥之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窦娥是元杂剧《窦娥冤》中的悲剧主角,其人生悲剧的酝酿,有社会的因素,也有她恪守伦常观念的局限。这里着重从窦娥个人思想信仰的角度揭示了产生其悲剧的深层原因,认为其自觉把封建伦理纲常作为信奉理念和行为准则,迷信以守贞尽孝“修”得美满来世,乃是导致其泯灭自我,扭曲人性,酿成人生悲剧的最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 ,人们对窦娥这一形象存在着误读。从《窦娥冤》的情节、故事源流、前人的解读看 ,窦娥是封建节妇与孝妇的典型 ,这才是窦娥形象的文化内涵。这一形象的出现是元统治下的“贵壮贱老”、收继婚等社会风俗激发关汉卿深藏的民族意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谈到悲剧结局,记得叔本华说过,若有人敲开坟墓的大门,给那些悲剧主人公再生的机会,他们一定会摇头谢绝。叔本华虽然开了个玩笑,但也许对西方悲剧结局观有真知灼见。然而,若是叔本华先生去问一问中国的戏剧《窦娥冤》里的主人公窦娥是否愿再生,回答定会让这位哲人吃惊不小。《窦娥冤》中,窦娥含冤而死,她的鬼魂唱道:“痛杀我娇姿弱体闭泉台,早三年以外,就落得悠悠流恨似长淮。”《娇红记》中,主人公娇娘、申纯双双殉情,似乎结局悲惨,但是他二人却成仙,化作一对鸳鸯会于坟前。生不能合死相合,谁能说他们对尘世生活没有深深的依恋?  相似文献   

14.
鬼魂·清官·大团圆︽窦娥冤︾第四折漫议●姚昌炳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是中国古典悲剧的杰作,王国维把它视为世界级的悲剧作品。的确,整部剧作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氛围,其悲剧精神感人至深,至今演示于舞台仍能催落善良观众同情的泪珠。但面对剧作的第四折,论者们出现...  相似文献   

15.
《窦娥冤》的剧情发展,第一折是矛盾的开端,第二折是矛盾的发展,第三折是矛盾的高潮,第四折是矛盾的解决。窦娥是作者在剧中着意刻划的人物,她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和正直善良、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在戏剧矛盾冲突到达高潮的第三折中,她的反抗性格也达到顶点,她的优秀品质同时得到完整的刻划。  相似文献   

16.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我国元代伟大戏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典戏曲史上最著名的悲剧之一。 关汉卿,号已斋,大都(今北京)人。由于元蒙统治者对杂剧作家和民间艺人的歧视,致使这位“一时之冠”的著名作家名不见经传,生卒年月无从查考,所遗生平事迹也很少。我们只能根据  相似文献   

17.
《窦娥冤》《桃花扇》等剧具有双重结构,中国古代大多数悲剧作品的悲剧性和深层结构具有很多的共性,其“悲剧原型”是各个悲剧的深层主题,它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具有约定性的语义联想。中国古代的悲剧意识是由既定的信念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所引起的,中国古代悲剧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道德悲剧。文章从此出发,讨论了中国古代悲剧意识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元代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与《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合称为元代四大悲剧,被喻为“雪里梅花”。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认为该剧“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1]这部凝聚着中国古典悲剧艺术精华的伟大作品,十八世纪就被译介到西方,...  相似文献   

19.
以《窦娥冤》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古典悲剧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传统文化的伦理特质和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机制深刻地影响着戏曲作家的创作动机,规范着他们的创作手法,从立意到构思再到艺术表现,中国古典悲剧创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找到民族文化精神打下的烙印。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的戏曲批评,并没有使用过明确的悲剧概念,悲剧这一美学概念一直到晚清才在曲论著作中被引进使用。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我国古代曲论中根本没有悲剧的意识。不是的,理论来自实践的抽象与升华,既然元杂剧中已产生诸如《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等著名悲剧,而且明代的传奇悲剧又将古典悲剧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那么,它必将在理论批评中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早在元代,《中原音韵》称“南昌宫感叹伤悲”、“商角悲伤宛转”、“角调呜咽悠扬”等等,事实上已注意到戏曲音乐宫调中的悲剧色彩。而后人用以概括杂剧传奇故事情节的所谓“悲欢离合”,也来自古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