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1999年 4月,柬埔寨加入东盟, 10国大东盟最终形成。但组织的扩大,并没有改变东盟国际地位继续走低的趋势,而且也并没有使东盟内部的经济、政治合作有实质性的进展,相反,内部分歧反而加大。显然,有许多因素在制约东盟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因素一般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本文仅对制约东盟发展的内部因素加以论述。 一、领土和边界争端问题 国家主权的一个最重要内容就是领土和边界问题。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和东南亚地区主权国家的建立较晚,领土和边界争端问题一直是东南亚国家关注的焦点。正如东南亚的一位学者所说的:“… 相似文献
2.
张咸杰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7(2):65-66
我国的法治建设被学者们公认为政府推进型的法治模式。政府从1986年开始进行普法教育,可是在 农村的真实成效很难令人满意。要提高对农民普法教育的实效必须分析其制约因素。影响农村普法教育实效的制 约因素可概括为:政府的双重角色、负面影响;政府所宣传的“正式规则”同农民传统习惯的差距;宣传方式的工具主 义倾向。 相似文献
3.
论农村民主建设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农村民主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政治上,很多制度不配套,特别是保护农民利益方面的制度比较匮乏。在经济上,小农经济大量存在及商品经济不发达,是制约农村民主建设的根本因素。思想文化上,农村人口中文盲比例太高,封建落后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4.
开拓农村市场对于促进农民增收与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目前 ,企业提供的产品结构和生产经营策略不完善 ,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薄弱 ,农村市场流通渠道不畅 ,农村城镇化水平偏低等原因制约着农民的消费。为此 ,应主要从开发和生产适合农村居民消费的产品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消费品市场建设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发展小城镇建设等方面着手 ,倡导农民合理消费 ,扩大内需 ,使农村潜在需求得以释放 ,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6.
7.
农村居民消费所占比重持续走低、消费结构不合理以及消费升级相对缓慢,是河南省农村消费需求的主要问题。其制约因素主要是城镇化水平较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村居民增收难度大、消费观念陈旧以及居民对未来收入支出预期的不确定因素增加等。应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优化和消费水平提升,加快服务业发展以及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近20个百分点,处于全球最低国家之列。大大低于同期46%的世界城镇化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同期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根据城镇化发展的共同规律——纳瑟姆曲线,城镇化水平处于30%~70%时是该国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2003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0.53%。正处于这个阶段。本文通过对这一时期我国城镇化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阶段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0﹪以上,农村居民消费不足是影响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高度重视和不断促进农村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当前,制约我国农村消费需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农民收入水平偏低且增长缓慢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它已经成为近年来农业和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工作的一个焦点。本文从农民收入、消费环境、社会保障和金融信贷等四个方面分析这些因素对当前农村消费需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大批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然而,事实上,我国广大的农村劳动力的非农流动转移相当困难。造成这一困难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有六个方面。一是历史传统文化的积淀。我国以小农耕作为主要经济特征的社会制度的长期延续,在国民中积淀着两种民族文化心理:一是对土地的高度依恋,农民不愿轻易离开耕地,放弃耕地。不仅古代游牧民、传统手工业者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后不完全放弃土地,就是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资本家也不轻易放弃土地,他们 相似文献
11.
农村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没有农村和谐,就没有整个社会和谐。当前,受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法制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村不和谐现象较为突出。构建农村和谐,必须采取以下有效对策:健全农村民主政治,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完善农村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的目的在于促进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的进一步流转。然而,"三权分置"下的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并非一种独立的权利,因为它不是直接源自于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而是派生于农村集体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具有社员权性质,它在某种程度上对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由此,为实现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的目的,除了继续拓展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的内涵之外,还必须淡化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中的社员权属性,使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成为一项独立的权利。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内蒙古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速度较快,但仍未摆脱来自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因素的制约.就组织内部而言,资金供给不足、管理者与成员的专业素质偏低、运行机制不规范和农业专业技术薄弱等因素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要素供需矛盾尖锐的直接表现;就组织外部而言,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有待改善、各方对政府与合作组织关系的认识模糊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是制约其发展的外部因素.内蒙古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摆脱内外部的双重羁绊是其获得长足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实现农村小康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为此,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合理地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良性转移是整个社会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解决失业问题、提高农民收入 ,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有序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经途径。本文试图从我国已经向城市、乡镇企业转移了大量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基础上 ,分析存在的障碍因素 ,并就此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基本状况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解决农村过剩人口的一个重要途径 ,也是农业人口向非农转移的最终归宿地。近 10年来 ,无论是从城乡从业人员的变化还是从城乡人口的构成来看 ,我国城镇化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从前者可以看…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政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5(7):49-51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关键措施之一。目前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到素质低、劳动力市场发育迟缓、流动存在盲目性等因素的制约 ,因此 ,必须积极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传统社会以家庭为主的社会保障功能的局限性日益显现。现代社会的社会分工致使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显得尤为必要,这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农村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通过对当前农村社会缺失保障所带来的困境进行探讨,分析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所面临的问题,进而找到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农村人身保险发展的制约因素和经营管理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聂京华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0(5):52-53
我国的保险业要想真正做大、做强,需要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大力发展农村人身保险。针对当前我国农村人身保险发展存在的保险公司缺乏积极性,保险产品不能满足农民需要及保险专业人才缺乏等制约因素,我国农村人身保险,应从产品、公关服务、销售渠道、风险管理等经营管理策略入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农村公共物品的内生性供给是指为了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快速的发展和改善日常生产、生活环境,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农民以个体形式或组织化形式自主整合自身及其外部环境中的各种资源,有针对性地供给其所需的公共物品的行为与过程。当前,农民的公共性需求与私利性需求之间的矛盾、乡村自治系统的功能性限制和政府治理的不合理影响是制约农村公共物品内生性供给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当提升农村村民的公共意识、完善乡村自治系统和改善政府治理。 相似文献
20.
"专业镇"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集群形态,其概念最早由广东学者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率先提出.当时研究专业镇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达省市的经济奇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数以千计各具特色的专业镇的快速发展,这些星罗棋布的专业镇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成本低廉的加工制造模式赢得了较丰厚的利润和广阔的市场.综合审视发达省份专业镇的现状与未来发展之路,其后续的发展路径已经不能再拘泥于规模上的外延式拓展,而应注重通过技术创新逐步确定以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为特色的新型主导产业,从而逐步培植专业镇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完善政府在专业镇技术创新中的服务功能;激发专业镇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加大专业镇技术创新的经费投入;厘清专业镇主导产业的技术定位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