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怀宇 《市民》2006,(9):86-89
北京什刹海一带如今成了老北京“胡同游”的胜地,清晨时分走在颇有几分古意的巷子里,让人暂时忘了现代化生活的喧嚣。推开杨宪益家的大门,我们走进了—个古朴的小天地。  相似文献   

2.
老北京人将端午节称为"五月节",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三节".您可不要小瞧五月节,在我们这些老北京人心中,这可是"大节". 端午节时,南方人讲究“龙舟竞渡”,而明清两代的老北京人则讲究“ 熙游避灾” 。  相似文献   

3.
庄子的猴子     
《庄子》里有一个故事:养猴人要给猴子吃果子,先说“早上吃三个,晚上吃四个”,猴子听了,怒形于色;他于是改口说“早上吃四个,晚上吃三个”,猴子听了,转怒为喜。  相似文献   

4.
侃爷小传     
王玉 《北京纪事》2010,(3):47-49
老北京人习惯把一些能说会道的,上至国家机密、下至油盐酱醋,无所不知、无所不谈的人称为“侃爷”。而我高中时代就有这样一位“侃爷”。侃爷人如其名,还真就单名一个“侃”字,他的姓氏在哪朝哪代都绝对属于恶俗的那一类。  相似文献   

5.
吴惟 《北京纪事》2010,(10):97-99
虽然我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但我巳在北京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也算得上半个老北京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一位摄影人,我应当对北京有所回报。  相似文献   

6.
德外传说     
刘玉生 《北京纪事》2011,(1):111-112
皇城北京素有“东富西贵,南贱北贫”之说。北城——德胜门外的住户大都就属于贫民之辈。说起德外总会,让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不自觉地想到早年流传的顺口溜:“穷德胜门,烂果子市,不开眼的绦儿胡同。”  相似文献   

7.
“烧包儿”是老北京的土话。这句土话最初的意思是:侥幸得了一笔意外之财,激动得难以自制,弄得心神不大正常了。
  “烧”,是形容词,形容人火烧火燎的样子。在北京土语里,有时直接用“烧”字儿,比如说:“瞧他买彩票中了一个大奖,烧得他找不着北啦。”  相似文献   

8.
潘恭 《北京纪事》2011,(12):18-20
臧克家(1905年-2004年),大诗人。1949年3月,在党的安排下从香港来到北京。多半辈子是在北京过的,也是老北京了。活了100岁,写了80年诗,被誉为“当代诗魂”。这样的老街坊,咱北京人该引以为荣。  相似文献   

9.
往事与旧邻     
刘玉生 《北京纪事》2014,(7):104-106
老北京人对“当年就还钱”的枣树情有独钟。在物质生活寡淡,人气儿却旺盛的院落里种棵枣树,成了既实惠又美观的一道风景。  相似文献   

10.
老北京的小吃享誉中外,历史悠久。元散曲中所提到“养麦面饸饹”,就是后来北京小吃里的“河漏”。经元、明、清三代的发展,北京小吃足有一百多种。小吃的风味各异,还有许多品种创成了超群的品牌。例如:亿禄居的大薄脆、致美斋的白肉饺、普云楼的清酱肉、一条龙的炸三角、大亨轩的鸡油烧饼、九龙斋的果子干等小吃。可惜这些名牌小吃已经绝迹多年, 然而很多老北京人每一提到这些名牌小吃,无不夸耀  相似文献   

11.
郭长祥 《北京纪事》2015,(12):39-41
王永利,中等个儿,浓眉大眼,今年56岁,开公交车已行驶30多万公里。王永利是老北京人,祖上居京200年,老北京的爷劲儿在他身上处处体现。他好玩,他收藏的奇石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为此,人送他绰号“石头王”。说到“石头王”,一是他姓王,二是他收藏的奇石形成了一定规模,很有特点,所以称为“石头王”。  相似文献   

12.
有句话说:“到了北京才知道自己的官小,到了广州才知道自己的钱少,到了深圳才知道自己的人老。”其实,到了北京,又岂止是觉得自己官小,简直是连人都很小。那么大的北京,一个两个人走了进去,就像水珠融进了大海,看都看不见,影儿都没有一个。这其实也是北京容量太大所使然。一个空间,如果容量太大,纳入其中的事物就显不出“体积”来。不要说人了,就连摩天大楼立交桥那些庞然大物,在北京也显不出有多大。  相似文献   

13.
杨林 《北京纪事》2015,(1):90-92
咱北京丫头,用三个字评价“靓”“刁”“直”。
  先说说“靓”。人靓,细眉大眼,齿白唇红,透着俊俏,套句老北京的土话,这姑娘长得“盘儿靓”。走在西单、王府井、三里屯,您就享眼福去吧!随便搭上一眼,人家姑娘长得就对得起咱首都市容。不是说有多惊艳,什么闭月羞花、沉鱼落雁,那就落俗了。人家鼻子是鼻子眼是眼的,一句话“规整”,用文词儿讲,这叫气质。再搭上和四季相配的时尚衣装,与咱紫禁城的春风桃李、秋雨梧桐、夏露柳荷、冬霜腊梅相得益彰,真是十里京华,百步风情,应景儿!  相似文献   

14.
京城人难忘的“雪花”如今要是提起雪花冰箱,别人不敢说,就咱居家过日子的老北京居民,保准给您来一大堆说不完又念念不忘的故事,那可真是扯开的话匣子收不住了。虽说如今冰箱早巳不是什么稀罕物,甭管是牌子还是款式,保准多得任你选个够。可在咱老北京人的眼里,至今仍忘不了的还是雪花冰箱。  相似文献   

15.
周文凯 《社区》2012,(10):15-15
“亢秉铨劳模党支部…金秀英关爱党支部”……在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大南街道红巾社区,有10支以“人名”命名的党支部。这些“人名”不是家喻户晓的名人,而是社区里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劳模、老功臣、老志愿者。  相似文献   

16.
穿过轰鸣震天的崇外大街扩建工地,在磁器口一带古老、阴暗的胡同里钻来钻去,费了老半天劲,才找到东唐街30号,这个破旧的小院子。于正勋和他的家人就住着这院里两间不足20平方米的南屋。近几个月来,于正勋实实在在地火爆了一把。这一点,从他墙上贴的记者名录就可以看出。其实,于正勋还是以前那名退休工人,还是那名埋头“修建”京城的痴人。“我可算个老北京了。打祖上在光绪爷那会迁来,就没挪过高,对北京的一街一按我都倍儿熟,对老北京的风俗人情特留神在意。对於北京的城墙更是有段说不清道不(1的情缘。打小捉蚂蚱、斗蛐蛐、摘…  相似文献   

17.
去年大旱,今年又大旱,路旁只有乒乓球大小的柿子,风一吹便噼里啪啦地掉了下来。因子里的红果叶子都蔫了。老乡来看了说,今年的果子是长不好了。 天旱,且一年胜似一年地热。十几年前刚到北京时,时常在信中向在长江两岸的“火炉”中煎熬的友人们描述北京“一天一场雨”的夏日的傍晚,在“大杨树”“(即中关村的那几排现在已不见了的大杨树)下散步的惬意。如今是新世纪了。在这新世纪的第一个初夏,北京比火炉还热。 旱而热,再加上本应美丽的春天里八次光顾的“沙尘暴”,使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互联网一类地方关于环境问题的文字…  相似文献   

18.
与老舍小说展现老北京广阔的社会历史风貌不同,1980年代京味小说对于北京城市文化身份的型构,是通过极度浓缩简化并重复出现的“记忆素”来实现的。这些由人物、行动、空间与情节组成的“记忆素”具有高度的趋同性。而这些“记忆素”作为一种“传统的发明”,并不是要对老北京的历史文化进行多么精致的还原,而是为了应对“文革”结束后和北京城现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城市与人的身份危机而作出的一种解答。  相似文献   

19.
老北京的豆汁焦圈、河南的糖油饼、天津的煎饼果子、福建的馄饨米线……把幼年时身边随处可见的早点挨着个儿地想了一遍,然后咽下口水,“现如今,偌大个北京城,吃个早点怎么这么难呢?”  相似文献   

20.
买新房后认识了装修工小王,休息时我问小王:“老家哪里的?”他面带羡慕和遗憾地回答说:“东北吉林,你们北京人多好啊!”我告诉他:“其实你们的老祖儿也是北京人。吉林是女真人的发祥地,他们从白山黑水间一路拼杀到北京,统治北京一百多年,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