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正对于魏伯阳所撰《周易参同契》(以下简称(《参同契》),研究者向来不轻易加以问津。究其原因:一是该书"词韵皆古,奥雅难通",连朱熹这样的儒学大家也认为该书"艰深之词,使人难晓"。二是该书既被道教奉为"万古丹经王",又"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事"(东晋葛洪语),属于易、道会通的著作,倘若研究者没有易学和丹道文化的功底,将难以解读和研究《参同契》。就此而言,马宗军先生所著《周易参同契研究》一书(2013年10月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值得瞩  相似文献   

2.
陈抟(?—989年)字图南,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人。《宋史》有传。陈抟是五代宋初著名的道教学者,对宋代内丹道及宋儒象数学、理学,都产生过深远影响。本文拟就陈抟的《易》《老》之学的思想渊源及《无极图》图式源流两个问题,略陈己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陈抟的《易》《老》之学及其渊源 陈抟学术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兼融《易》学和《老》学。从《周易》卦象及《老子》书中引发出一套宇宙人物生成论,又以《周易参同契》的还丹说和《老子》返朴归真、归根复  相似文献   

3.
《周易参同契》为中国文化要籍,被称为“万古丹经王”(《悟真篇》)、“万古丹经之祖”(《周易参同契发挥·阮序》)。《周易参同契》书名解释,前人似未认真涉及。本文试作多层次划分,以历史与逻辑之统一观点,阐释《周易参同契》书名之由来及其历史积累之意义。《周易参同契》书题的解释可分八个层次。第一层次,《周易参同契》以《周易》为总的指导思想。《系辞下》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周易参同契》有:“上察河图文,下序地形流,中稽于人情,参合考三才。”亦即《参同契》遵循《周易》,前者运用后者的基本哲学思想于天、地、人。《契》原文十余家注本均作“参合”,唯朱熹注本和其后储华谷注本正文则作“参同”,更强调了《契》与《易》的关系;但亦有意改正文,提高训释层次之嫌。  相似文献   

4.
<正> (一) 《四库提要》云:“《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可见《易》道引入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领域后起了巨大作用。首先将《易》道引入古代科学领域的,是汉代魏伯阳著的丹经《周易参同契》。《参同契》借《易》道以论内丹外丹,开一说之先河,是一本研究延年益寿、长生久视之道的学术专著。它不仅被我国古代神仙家奉为经典,而且以世界现存最古的炼丹文献受到世界各国的公认,它比欧洲保存在威尼斯的希腊文抄本《圣·马克书稿》至少要早五百年。现代实验化学起源于炼丹术,而炼丹术则起源于中国。据考证,西方语言中的“化学”一词(法语、德语、英语、俄语、阿拉伯语)都是由中国金丹术中“金液”的读音衍生出来的。这使得《参同契》在化学史上的地位更为突出。1932年广州中山大学化学教授吴鲁  相似文献   

5.
<正> (一)引论东汉魏伯阳所著《周易参同契》一书,早已被各国科学史文献公认为世界现存最古的炼丹著作。其实,中国炼丹术源远流长,现存的《黄帝九鼎神丹经》和《太清金液神丹经》在西汉末东汉初出世,都比《参同契》还要早。然而这些古老的炼丹书都是一些具体的实验记录,远没有象《参同契》那样形成一套完整的丹经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易学主要阐述的是儒家的思想。但是,中国易学史无疑应该包括道、佛(主要是华严宗)及有的少数民族中的易学。我们这里谈的道教易学,是中国易学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从东汉末年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歌咏大易”开始,到现代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再将《周易》详详示”为止,几乎所有古今的道教学者都程度不同地援《易》立说。这些道教学者主要承袭《周易》、流易学阐述万物变化、人间世  相似文献   

7.
东汉末黄老学派中的炼丹家魏伯阳著的《周易参同契》一书,是世界上现存最古的一部总结炼丹技术的科学著作,被誉为“丹法之祖”和“万古丹经王”。《参同契》的丹法,主要是讲外丹,但也讲到了内丹。外丹指从金属矿中提炼丹药,内丹指炼人身体内的精气,其基本理论为铅汞论。这种丹法之所以会对后世炼丹术和道教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除了铅汞论在中国炼丹术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外,与其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有很大关系。本文想就这一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朱熹所作的《周易参同契考异》为切入点,从朱熹作文的缘由,道教、道家之宇宙论对朱熹哲学思想的影响,道教、道家之阴阳五行理论对朱熹哲学思想的影响和《周易参同契考异》中体现的涵养本原工夫论等四个方面,探讨朱熹哲学思想形成与道教、道家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朱熹与《周易》先天学关系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不仅关注《周易》先天学,而且在该领域颇有建树。他的《周易》先天学充满了寻根意识,在对先天图的渊源追溯中,他不仅看到了陈抟、邵雍在传承先天图过程中的作用,而且由邵、陈再往前追溯到了《参同契》。他所阐发的先天学也并非仅仅局限于先天图,而是将表现自然意蕴的相关图式都加以整合,诸如河图、太极图等等都被纳入其先天学的文化体系。朱熹排除门户之见,将象数学家的易图形式融入自己的易学体系之中的做法,不仅丰富了《周易》先天学内容,而且推动了南宋以来易学的发展,促进了儒道思想的深层次融合。  相似文献   

10.
张宏华 《晋阳学刊》2012,(1):139-141
学界对朱熹与道教的关系多有论述,但对其诠释道教典籍的著作《周易参同契考异》[1]却鲜有研究.朱熹思想精深博大,兼采众家之长,其易学思想同样是汲取各家融为一炉.《周易参同契》[2]本是一部道教经典,但朱熹不仅对其中的道教术感兴趣,而且将其纳入了其先天易学的传承谱系中.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朱熹的先天易学思想和《周易参同契考异》,探讨朱熹易学思想与理学思想的关系及宋明理学对道教内容的吸收.  相似文献   

11.
《诗》之兴是一种隐喻,《易》之象与其有着相同的艺术功用,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最古老的象征系统。《诗经》中的鸟类兴象与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的内在关联,早已被前人证实,验之于《易》,同样契若合符。可见,《易》与《诗》一样,都是以形象来表达意义,运用的是象征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2.
“肘传千年丹篆术,口诵《黄庭》两卷经。鹤观古坛槐影里,悄无人迹户常局”。唐代道家吕洞宾在《题宿州天庆观》中的四句诗,缩影了《黄庭经》被世人持以修炼养生的生动景象。《黄庭经》和《道德经》、《周易参同契》被目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三大经典,近年气功流行,又被气功界人士列为气功的主要经典之一。《黄庭经》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具有崇高的地位。《黄庭经》是中国道教系列经典的总名。以《黄庭经内景经》和《黄庭经外景经》为核心,环辅以《太上黄庭中景经》、《黄庭遁甲缘身经》、《太清镜黄庭经》、《黄庭养神经》、《上清黄…  相似文献   

13.
朱熹与《周易》之象数学[美]J·A·阿德勒朱熹同解释《易经》的象数学派的关系存在着矛盾心理.一方面,他的《易学启蒙》(学《易》的人门书)充满了数字图表.有些来自邵雍并依据邵雍的解释,邵雍是北来最有名的象数学家。朱惠的私淑弟子魏了翁评价说:“朱文公《易...  相似文献   

14.
《太平经》一书,是中国道教的早期经典,也是我们研究中国哲学史和中国道教思想史的重要资料。卷帙浩繁,共一百七十卷。内容也很庞杂,从渊源来看,其中既有《墨子》、《老子》思想的继承,也有阴阳五行的思想,还有神仙方术以及谶纬之学  相似文献   

15.
论王弼《易》学的“得意忘象”说张善文王弼(226—249),字辅嗣,三国魏山阳(今河南焦东)人,是中国《易》学史上一位具有非凡建树的杰出《易》家。他所创立的以“扫象阐理”为宗旨的《周易》学说,全盘冲垮了两汉《易》家沿袭了四百多年的“象数”学积弊,独标...  相似文献   

16.
《周易》,又称《易经》,其实叫《易》,因它是周代的著作,所以称为《周易》,又因后人奉之为经典,所以又叫《易经》。夏代有同类书,名叫《连山》,取其形象如同山中出纳云气、接地连天而得名;商代也有同类书,名叫《归藏》,以乾坤为首章,谓万事莫不归藏于其中;至周文王姬昌时,把他演着的书取名叫《易》。《易》是含有修、治和形象变化的意思,就是借八卦的形象,阐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动准则,在形态万千、变化不尽的复杂情况下,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代文学著名作家巴金说过:“在所有中国作家当中,我可能是最受西方文学影响的一个。”①的确,从四十年代开始,巴金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一改过去熟悉的封建大家庭生活题材,把笔触投向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描写他们的生活“小事”,《寒夜》的发表标志着巴金的创作又一次达到高峰。这一转变,有种种因素,但不可忽视契柯夫的影响,从契柯夫短篇小说代表作之~的《苦恼》与《寒夜》的比较中,可明显地观照出这一点。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社会异常黑暗,在沙皇的高压统治下,窒息的政治空气使许多人变得麻木、冷漠,契河夫敏…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中的佛教并非真正的佛教,而是道教内丹学意义上的佛教。从道教内丹学角度看《西游记》,则其中的许多佛教之谜均可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9.
《周易》是古代的卜筮书,从其性质来看,和甲骨卜辞同起源于占卜,应用也同在于占卜,虽然两者体制不同,就内容来说,范围也不相同,但无疑都是卜筮者流所做的。即因《易》是一部卜筮书,所以秦焚诗书而《易》独以卜筮书保存下来;也即因其为一部卜筮书,可以附会解释,所以到了儒家手里,便给他添上了许多道德政治和哲学的解释,如“彖辞”,“象辞”,“文言”,“系辞”之类,都只是儒家把原有的《易》加以发挥,《易》变成中国哲学胚胎的书,而且变成最早保有辩证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传统的书了。  相似文献   

20.
汉代《易》学与《焦氏易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前一世纪,西汉的梁国,即今中原豫东大地上,出现了一位富有创造性的著名《易》学家和杰出的诗人,姓焦,名延寿,字赣。他留下了一部篇幅甚矩的不朽著作——《焦氏易林》。这部著作是按他参予新创造的“卦变”法撰写的一部大型占卜书,即《易经》六十四别卦,每卦除自身遇合外,还跟其余六十三卦分别遇合(术语曰“之”),每次遇合设一占卜辞,共得4O96首;每首皆用四言韵语写成,其中绝大多数是诗,有不少堪称优秀诗篇。由此,《焦氏易林》的出现和流传有双重意义:一是作为《易》学发展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奇书”;二是我国最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