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振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5):110-115
文章以食物加工制作类动词为研究对象,旨在对其语义、句法层面的配价情况及其相关规律做深入的多角度探索.提出特有语义格概念以分析此类动词的语义价,探究价量和价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句法向,包括向量和向质;探究了特有语义格、语义价和句法向的内在联系及相关规律;总结了介标化、述结化、方所化三种促进语义价句法化的形式手段,提出“形式化指数”、“句法化指数”的概念进一步进行相关统计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尹桂丽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2):144-147
维吾尔语二价互向动词是二价动作动词中比较特殊的一类,从构词形式上可分为三类;从语义角度可分为动作动词和性质动词,动词要求其所联系的两个论元属同一语义类;在句法形式上,二价互向动词的次范畴,在句法平面的投射方式不同。文章从三个角度对维吾尔语二价互向动词进行了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3.
动词配价成分的句法位置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玲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4,(2):73-76
一个动词在句法结构中总要同一些成分发生语义联系,以这个动词作为核心(谓语)形成一个句法结构所必需具备的组配成分就是动词的配价成分,配价成分因语义性质的不同投射到句法结构中往往有固定的句法位置,成为句法成分,受到句法规则的限制.在抽象句中大多数配价成分居于主语、宾语位置,但不限于主语、宾语位置;在语境句中配价成分更不限于主语、宾语位置. 相似文献
4.
配价语法认为.动词都是结构关联的核心.双宾动词本身支配着三个强制性语义成分与之同现.这个结构的核心语义是领属关系的转移,结构本身也受到配价结构的制约.虽然英汉双宾结构在完全映射条件下的句法模式是相同的,但是,其双宾动词在各个配价成分的语义选择和句法格式的选择上存在相异性. 相似文献
5.
卢英顺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97-202
句法和语义是语法的两个重要方面,研究者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即:语义结构决定句法结构.但是似乎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东西:语义结构又是从哪里来的?本文以几个个案为例,试图通过认知图景来解释语义与句法的一些问题.文章认为,语义结构实际上是由认知图景决定的;但是,认知图景对丰富复杂的句子的变化形式的解释是不充分的,解释相关现象需要借助其他理论. 相似文献
6.
张俐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4):48-51
在汉语的句法语义关系中,一种是状语同谓词中心语句法与语义相一致的情形;另一种是状语语义指向主语、宾语及状语语义的双指向等情形,这表明状语具有多功能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
在汉语的句法语义关系中,一种是状语同谓词中心语句法与语义相一致的情形;另一种是状语语义指向主语、宾语及状语语义的双指向等情形,这表明状语具有多功能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惠安方言单动非重叠谓语句由光杆动词句和非光杆动词句两种句式构成。其主语的构成既可以是多词性词语,也可以是动词性词语,其对动词有较强的吸纳力;其语义特征比普通话复杂。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惠安方言与普通话在单动非重叠动词谓语句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近代汉语使役动词及其相关的句法、语义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美兰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2):96-105
近代汉语使役句中使役动词主要有:令、遣、使、教、著、放等,因之构成的并列复合词有:令使、使令、令教、教令、遣放、放教、著令等,它们原本都有特定的意义,因为常作兼语式的第一个动词(“NP1 V1[使/令/遣] NP2 V2”中的V1),使其具体意义逐渐虚化,最后变成纯粹的“致使、使让”的使役义。它们产生和使用的时间先后不一,其中“令、使、遣、教”在秦汉时已用,“教、交、著”等在唐宋时常用,“叫、让”字句在明清时才逐渐使用。“使”、“令”、“遣”等其原始义即为命令、派遣义的动词,“教、交、著、叫、让”等用作“使令、使役”义则引申途径较为曲折,因而在使役句中,所表的使役强度在语义、语用上强弱有别。 相似文献
10.
尚爱雪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
《现代汉语词典》对"给予"动词的涵义作了详尽的解释。从语义上可以将给予动词具体分为"给"类、"通知"类。给予动词具有生命度、空间度、定向度等特征。我们采用现代汉语研究的新方法——描写、分析、穷尽等,对给予动词的语义性质、分类范围、语义特征、语义选择、句法选择、句型构成的规律等进行探索,以揭示给予动词在基本层面上具有普通意义的体系性知识。 相似文献
11.
陈静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Z2)
古汉语中的“孰与”是个同形异构体,根据句法分布和语义类型的不同,可离析为“孰与1”、“孰与2”、“孰与3”。“孰与1”是介词结构,引介伴随对象。“孰与2”受“孰与1”句宾语前置规律影响错误类化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逐步凝固化,最终成为一个动词性复合词充当全句谓语,表示比较。“孰与3”由“孰与2”进一步发展而成,作为关联词语用于复句,在表比较的同时兼表选择关系。 相似文献
12.
句法—语义界面理论核心是把句法和语义结合起来去探求语言的内在规律,去寻找句法背后的语义动因。本文通过运用该理论对英语"给予"和"索取"类动词句法表现形式的考察,探寻这两类动词句法表现形式与语义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其在汉英互译中趋于"信、达、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王敏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4):103-104
分析了"起来"一词的句法和语义特点,通过对"起来"从实词到虚词的逐渐变化过程的描写,从认知的角度揭示其引申义之间的关系,并给予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笔者立足于句法,以句法统摄语义,设置句法—语义鉴定式,对制作动词进行更为严格的界定,并考察这一小类动词在相关句式中的不对称表现。制作动词在形容词指宾定语句和形容词指宾状语句、带补语的把字句及相应的主动句和被字句、组合式补语句Np+V+得+都+A+了中都表现出了句式成立与否的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15.
王野萍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1):34-37
本文通过对 (S)— V得 - O- C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揭示现代汉语 (S)— V得 - O- C句式在句法、语义方面的一些特点 ,使我们对这一句式能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高春雨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04-105
单词是基本的语言单位。词汇含义和语法形式是单词的两个典型特征。要想生动、形象地运用单词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理解。本文以俄语中最常使用的动词为例 ,对如何使一个单词的词汇含义与语法形式保持协调一致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7.
于广元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4)
本文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上对介词短语作了分析。在句法分析中,指出了介词短语内部结构紧密,认为它是一种粘合式结构;评析了介词短语作主语和谓语的说法;还指出了介词短语在不同结构层次上的分布位置。在语义分析中,提出介词短语能够明确语义关系,但有的也会产生歧义,并从语义指向的角度,在介词短语的内部和外部对歧义现象加以分化。在语用分析中,指出句首的介词短语常作主题,但不一定都作主题;还指出介词短语可以作为焦点,可以在句子中易位,并对这些现象作了语用特点分析 相似文献
18.
李诗平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0(5):101-102
英语动词性语义研究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名词的动词性语义,剖析形容词的动词性语义,探讨副词的动词性语义,阐述倒序性动词和否定性动词的语义内涵。 相似文献
19.
胡华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8):59-61
英语属于词类和句法成分相对应的语言。such在英语中的词类范畴属性问题向传统语法分析观点提出了挑战。传统语法分析将其分裂为限定词、代词或者副词。事实上,语义和句法标准的矛盾使得such的词类地位分析更加复杂,such的词类地位远非泾渭分明的。 相似文献
20.
侯丽霞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4):67-69
在句法分析时运用平行分析法和普遍语法的移位理论将"动词+时量/动量"和"动词+名量"进行了比较,在平行分析法中通过介入"把"字分析得出两者的不平行,由普遍语法的移位理论分析得出"动词+时量/动量"的变换形式仍为述补结构;语义分析中运用了语义指向和语境理论对"动词+时量/动量"和"动词+名量"进行分析后,发现两者的动词的语义指向有所不同,从而得出"动词+时量/动量"应为述补结构,把"动词+时量/动量"和"动词+名量"放入语境中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动词+时量/动量"为述补结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