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本学"是中国古代"书写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特有的一种建构方式。作为选本批评的一种,所谓"选词",是指根据一定的需要和意图,有意识地选取词家、词作汇集成书。清代选词学的成就较为突出,对清词流派的形成、清代词学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价值。探讨清代选词学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清代选词学的选源和选则;二是清代选词学与清代词史建构的关系;三是清代选词学与清代词学理论建构的关系。总之,通过对清代选词学的系统研究,可以深入地认识清代词学的建构及中国古代选学批评。同时,20世纪以来人们接受的"词史",最初在相当程度上是清代的"选词学"提供的。因此,以清代"选词学"研究为基础和起点,进而回溯唐五代至清以前的选词学,不失为一条扎实的学术路径,有利于梳理古代"选词学"从早期的音乐文学立场逐渐向文本文学立场的转移,有助于更切实地阐释音乐文学向文本文学蜕变的历史走向,也有助于对古代"文学史"的建构方式予以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清代楼俨的《洗砚斋集》,是一本稀见的专家论词专集.内容以研讨词律为多.从其展现的词学交游、词学活动、词学思想、内容偏好,不难窥见康熙、雍正间的词学走向.楼俨身为与修《钦定词谱》的分卷主编,此专集也就相应地具备了审视清代官方学术的某种视域以及掂量是否具有当时词学研究最前沿水平的可能,值得引起词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3.
4.
作为一部重要的<左传>注疏之作,日本著名汉学家竹添光鸿的<左氏会笺>深受中国清代考据学的影响.该著不但在书籍征引方面大量汲纳顾炎武等人的<左传>注疏及文字、音韵、训诂等成果,而且在注疏内容和方法上广泛接受清代考据学家的观点,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濡染他们重训诂、崇实学、尚校勘等学术风气.竹添氏<左氏会笺>所受清人之影响,反映了江户时期日本汉学界在清代学风影响下考证之风的盛行,对认识清代学术与日本汉学发展之间的关系多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清代礼学研究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存阳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3,(4):65-67
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触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以及因时代更迭和不同视角的解读所形成的歧异,历来是颇有争议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和学术问题。正是由于礼所具有的广泛性和具体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时代性和超越性、政治性和学术性、进取性和保守性等历史个性,所以一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成为被人们关注和争论的一大焦点。在此,结合对清代礼学的学习和研究的体会,简略谈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清代汉学兴起过程中,汉代的伏生与郑玄两家《尚书》经说重新受到重视,先后形成了以宗郑为代表的古文经学一派和以师伏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一派,两派之间发生了多次交锋,可称之为清代《尚书》学中的伏郑之争.伏郑之争涵盖了《尚书》学的文献层面、 经说层面及相关经说史料的性质归属层面等,其产生原因与清代经学重视师法家法的整体风气及今古文经学背景下学术风尚、 学术背景改变密切相关.清代《尚书》学伏郑之争不是两汉今古文之争的历史重现,而是清代学者在新的知识背景及历史语境下对两汉《尚书》学的阐释与重塑,其背后牵涉到的学术背景、 政治环境与现实诉求都与汉代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7.
李元度身历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以史著擅名学林。其诗文领域亦成就卓荦,发人所未发。其《赋学正鹄》的编选评点,寓骈文、赋体、古文、时文等理论四位一体,不仅精辟地点出科举赋作的典范要领,亦是李元度在清代绵延二百多年骈、散论争的时风下实现以赋寓骈、调和骈散、力树文坛骈文正宗目标之努力。此与他身为骈文名家和桐城后学的双重身份有关,又对此后兴起的骈文编选热潮及批评导夫先路。 相似文献
8.
清代中期是论词绝句这种词学批评类型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大量以论词评词等直接标题的论词绝句的出现,表明此期论词绝句应用于词学批评之中自觉意识的觉醒;受浙西词派和乾嘉学风的影响,此期的论词绝句又呈现出推尊姜张、重视词体探源和词籍史料辨析等新的特征。这表明词学批评中论词绝句的正式定型,在清代词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批评价值。 相似文献
9.
"四相簪花"是与金带围相关的著名典故,韩琦、陈升之、王安石、王珪四人都先后位至宰相,作为芍药著名品种的金带围因此成为吉祥富贵的征兆。清代馆课赋以"金带围"为题前后持续百余年的时间。由于"四相簪花"的富贵气象与神奇巧合,这批馆课赋往往以金带围为吉祥富贵的征兆,翰林文士以此寄寓了对自身显宦荣通的憧憬和国家富贵太平的愿望。清代馆课赋常有同题不同时的现象,但《金带围赋》时间持续之久为它题之赋所不及。百余年间馆课赋反复以"金带围"为题,既与金带围自身的物象特征及由"四相簪花"赋予的意象意义分不开,也与馆课赋的颂扬本质有关。"四相簪花"所蕴含的吉祥富贵意义契合了大一统王朝下翰林文士的创作心态与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0.
刘小萌著《清代北京旗人社会》一书填补了北京旗人社会研究的空白。本文对该书的内容进行评述,并对清代北京旗人社会研究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蜀都赋》是扬雄的重要作品之一,其影响广泛而深刻,但萧统等人编录《文选》时将之排除在外。究其原因,其间有萧统的诸种考虑,因为与《文选》中京都赋类的其他作品相比,《蜀都赋》不具备写实性、讽谏性和正统性的特点,而且与《文选》的整体结构也不相符。另外,《文选》的编选者力求精选最能代表梁前文人创作风格的作品。因此,《蜀都赋》最终没能出现在《文选》当中。《蜀都赋》在成文后可能一直以单篇的形式流传,最终被收录在《古文苑》之中。 相似文献
12.
13.
清代科举在以经义为中心的总体框架下为诗赋考试留下了一定的空间,这为<文选>在清代的接受提供了新的驱动力量.康熙十八年以诗赋为考试内容的博学鸿词科产生了巨大的"右文"效应,在这个历史机遇中.<文选>重新为举业群体所重视;到康熙中期,已经出现了"天下向风"、"家弦户诵"的火暴局面.乾隆二十二年开始的在各级考试中加试试帖诗的改革标志着文学考试的内容由制科走进常科;在此推动下,<文选>成为试帖诗考试的题库和人所争趋的举业宝典,<文选>的接受由此进入极盛期,历嘉庆而不衰.<文选>在清代刊刻和流行的基本情况印证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4.
萧统《文选》将班固《两都赋》置于赋类之首,从此,班固《两都赋》作为京都赋的经典代表地位得以正式形成。然而,《两都赋》被确认为经典有个较长的过程。南朝刘宋之前,《两都赋》长期被忽视,尤其在左思《三都赋》问世之后,重《二京》《三都》轻《两都》的审美差异化现象更为突出。这一现象也存在于注释学与总集编撰领域。萧统《文选》编撰之前,《二京赋》《三都赋》注释均有数家之多,而《两都赋》却一种注释本也没有。萧统《文选》将《两都赋》置于“京都”赋之首,是符合萧统总集编撰的皇家立场的。萧统以编撰总集的方式进行“文章之道”的确立、引导与示范,班固《两都赋序》强调“宣上德而尽忠孝”,这契合了萧统编撰《文选》的政治目的。随着文选学在隋唐时期的形成,陆续出现的《文选》注释成果,改变了《两都赋》在注释学领域受冷落的状况,巩固了《两都赋》在京都赋范围内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15.
论《周易》生态循环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以人与自然的相关性为出发点,通过对宇宙大道的体察和把握,架起了"天人合一"的坚实桥梁,为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寻找到安身之命的终极依据."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周易>揭示的宇宙根本规律,而生态循环规律则是这一根本规律在时空中的物态表征.通过对<周易>生态循环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的分析,洞观其思想义理,为寻求当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理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敦煌遗书中有两篇《燕子赋》,学术界通常以(甲) (乙)区分之。甲本以四言为主,乙本则通篇是五言诗体。这两篇同名作品都是写燕雀争窠的,因而往往给人以风格相似的错觉。其实这是两篇风格迥异的作品,本文分别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7.
《词学季刊》是20世纪30年代影响最大的词学研究专刊,体现出明显的新旧词学研究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遗著”、“词话”、“词林文苑”等栏目所刊发的词话、词集序跋等属于传统词学批评的范畴;“论述”、“专著”所专载之词学研究的新著论文与专著等,则体现了新词学研究的开拓.在作者队伍的构成上,以夏孙桐、张尔田等人为代表的旧式学人与以龙沐勋、夏承焘和唐圭璋等人为代表的新词学领军,也明显体现出新老并重的转型期特征.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以其讲述封建家族兴衰史为主旨,着意描绘了清代社会政治、文化、婚姻家庭等各个方面.从法律视角品读<红楼梦>,从小说情节中挖掘法律因素,结合清朝法律法规,分别从宗族制度、选官制度和司法制度三个角度考察小说章节,<红楼梦>这一文学巨著所反映的清代法制. 相似文献
19.
在谶纬中,河图洛书是圣人受命的天赐符应,其性质相当于以图书之象抽绎<易>象,亦即<易>象之用被转换为天启图书的形式表现之.因此,图书虽可在社会文化中追溯到它的原本属性功能,但在谶纬中它已成为天命的一种特殊具象表现形式.这样,如若从学术思想的归属层面评说之,河洛谶纬实为汉<易>象数学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为我们展示了清朝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制度,从中不仅可以发现封建王朝的宗法伦理观念和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特点,同时由于清王朝是中国法制走向近代化的重要变革时期,与以往各代的封建法律相比,其对婚姻家庭的法律控制已相对宽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