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9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夏晓虹教授应邀赴德国海德堡大学短期讲学,陈平原于是自告奋勇,替妻子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并批阅试卷。其中一道论述《儒林外史》叙事特征的题目,大多数学生举的例子是"范进中举"。这让陈平原很伤心。因这意味着那些高考成绩万里挑一的学生,进北大后没有通读这部讽刺文学经典,只记得中学课本上从《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范进中举》。学生们的回答是,作品太多,没时间读,只好读文学史。这独尊文学史的局面,让陈平原开始反思"'文学'如何'教育'"。而这一反思,最初是为了总结文学史写作经验--1987年前后追随著名文学史家王瑶先生关注"近代以来学者对中国文学研究的贡献",特别是1993年撰写"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此后,断断续续,苦心经营十七年,终于,陈平原推出新著《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近日,陈平原教授在北大出版社与中关村图书大厦合办的"博雅讲坛"上,做题为"文学史的魅力、陷阱及生机"的演讲。其后,陈平原教授就执掌北大中文系三年来的得失、高校行政化及知识分子的社会参与等话题,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张彦武的专访。本刊特发全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纽约时报》与《人民日报》头版风格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分属不同文化背景和政治体制之中的两份大报。本文以这两份报纸的三份头版为样本,对这两份报纸头版的风格、版型、照片安排及文字编辑进行了比较,从中反映出它们的异同,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3.
《人民日报》与十七年文学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日报>发表的文艺社论、编者按、文艺消息、读者来信、作家检讨、文艺评论、文艺作品引导着新中国作家的创作方向,规约和促进着十七年文艺的生产及其价值诉求,进而建构起具有党性原则的新中国文学制度.而这对于当下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无疑具有重要的典范作用. 相似文献
4.
问:您近两年出版的著作和发表的一系列文章,集中在学术史、教育史以及图文关系等方面。我注意到,这些著作和文章似乎围绕着这样一个共同主题:精英文化的传播或者说学院派文化的传播。梁启超当年将“报章、大学、讲演”作为传播文明三利器,这三者在您的著述中皆有所涉及。如《中 相似文献
5.
石家庄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的第一座较大城市。石家庄的解放,在党的历史和共和国的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石家庄是新中国的摇篮。通过研阅《人民日报》对石家庄的报道得知,石家庄解放后,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恢复和发展工商业,依靠优化环境、加强宣传、发放贷款、实行奖惩等方式,使石家庄工商业日趋繁荣。 相似文献
6.
朱颖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5(1):57-59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绝唱 ,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作为已经被汉化的北魏民歌反映了中原主流文化的精神风貌。替父从军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 ,孝悌仁义的思想 ;力辞高官厚赐 ,反映了道家“为而不争” ,返朴归真的精神。透过这部作品可以看到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并存、兼容互补的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经济学并不是完全排斥或对立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契合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深邃思想,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最为有利的文化根基。因此,进行现代经济理论的创新应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去吸取理论智慧,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思想与西方经济学的精要,以再造指导中国市场经济实践的经济学。这既是一个文化融合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新闻记者人数迅速增多,职业认知开始自觉,职业意识开始增强,团体组织也随之出现。正是在这种新闻记者的早期职业化背景下,上海新闻记者联合会主办的一份同业媒体《记者周报》问世。其对职业角色的探寻,对外来压力的抗争,乃至对职业共同体的凝聚,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而促进了新闻记者职业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精神氧吧里的自由呼吸——读张远山《庄子奥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远山先生是一位沉静玄思的边缘学者。他的研究和写作与教授职称无关,与媒体炒作无关,与大众兴趣无关。他揣摩了《庄子》二十年,这种阅读努力让人敬佩。张远山对庄子的阅读深入原典,他企图通过超越郭象版本来获得更大的真实。唐代以降,《庄子》郭象注框定了后人对庄子的阅读。其实,学界对郭象本的质疑一直未断。辨伪是(庄子〉的阅读者无法绕开的工作。王夫之较早发现了《庄子》内篇与外杂篇的思想风格的不一致。 相似文献
10.
记者:这本书从你一个月的大英博物馆行日记中,挑选了十二则;你是依据怎样的原则进行挑选,其他没有选入的是哪些?陈平原:理由很简单,这大英博物馆,我总共去了12次。日记的其他部分,记录的是游胜迹、逛书店、访名校、进画廊等,没必要收进来。别以为其他部分也写得这么详细,要是那 相似文献
11.
当笔者怀着一种探寻大学精神的心态读完陈平原教授馈赠的新著《大学何为》一书后,曾与作者就此书所表达的某些观点交换过一些意见,颇获憬悟。如今四年多的时间尽管过去了,但围绕“大学”这个万众瞩目的热点话题,社会各界特别是平民百姓家依然在给予越来越多、越来越深且又越来越不解的高度关注。有鉴于此,并考虑到大学这个神圣殿堂, 相似文献
12.
13.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3)
作为共和国文学的开篇之作,20世纪50年代中国朝鲜战争文学继承了战争年代的文学传统,以极其有效的举国体制,紧急应对民族生存面临的危机挑战,在抗美援朝问题上形成了第一条庞大的文学生产线以及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传播体系。作为新中国权威声音的《人民日报》,大量刊载朝鲜战争文学作品,以累积式的文学范例生成共和国文学范式,以同一性取消个体性的文学观念形塑、规约作家创作,与《人民文学》《文艺报》等主流报刊形成体制化的集团军效应。同构性前提下作家身份的政治考量与作品刊用的选择性差异,决定其在共和国文学建构中的作用和分量。 相似文献
14.
《福乐智慧》是维吾尔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哲理诗,长诗通过虚构的国王日出、大臣月圆、大臣之子贤明及隐者觉醒四个象征人物之间的关系与辩论对话,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一系列自然、社会、人生观、人际关系、依法治国、人才聘用、和谐社会等问题的看法,而且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睦相处的人文精神。文章对《福乐智慧》中的自然精神与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进行了些许探讨。 相似文献
15.
《离骚》与《史记》的内在精神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烈的抒情特征,一是尚“奇”的审美追求。形成这种内在精神一致性的原因,一方面是司马迁与屈原都具有“发愤著书”这一共同的创作动因,另一方面是司马迁深受楚文化及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概念隐喻是建构政治话语的有效手段之一,它能为政治话语的解读提供新的视角。本义以历时的角度考察60年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1953—2012)中的概念隐喻,总结不同的概念隐喻类型及使用频数,分析三种使用最频繁的隐喻类型(旅途隐喻,建筑隐喻,战争隐喻)的建构方式并探讨这三种概念隐喻在不同历史时期使用的变化情况。不同类型概念隐喻的使用变化与我国的社会变革以及执政党执政理念的变化相关联。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政治话语,把握概念隐喻的功用,拓宽概念隐喻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7.
《大学》一文是先秦儒家的重要文献,是先秦儒家心性学说的深刻总结。《大学》与孟子、荀子的义理关系非常密切,从孟子、苟子的学说入手阐发《大学》的义理是很必要的。《大学》的八目中诚意、正心这一正德路向体现了对孟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格物、致知这一求知路向体现了对荀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大学》八目由内而外,层层演进,是合内外之道,是对二者学说的贯通。 相似文献
18.
《老人与海》既突出地表现了基督教精神,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有了新的创造,作品中的三个人物恰似一个新的三位一体,预示了一种新的信仰的开始. 相似文献
19.
<大学>中所反映的管理思想有很多内容涉及现代管理理论的诸多方面,研究<大学>的管理思想发现:<大学>的管理思想在理论建构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如精英定位、情大于法、主体自控差等.但是,<大学>的管理思想具有中国传统的独特性,其中关于<大学>成书时的多元化和当今世界相似、<大学>所提倡的整体和谐观可以成为构建当代管理理论的合理内容,对当代管理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富兰克林在《自传》中以“有用性”标准衡量一切事物,宣扬了一种功利思想下的个人追寻。这种以实用为标准、以个人为中心的奋斗历程体现了一种实用主义的精神。富兰克林的实用主义精神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它为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