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长征研究中的两个问题进行了再认识,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第一,关于长征的根本原因问题,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是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严重危害和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笔者认为这只是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则是当时中国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第二,关于长征初期“战略转移”的提法问题,过去人们一直把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仓促退出中央苏区这一行动,称之为“战略大转移”,我认为这一提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论中原大战后南方红军向北方转移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是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领导造成的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才使红军第一方面军被迫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而转战到陕北,南方其他红军主力也不得不随之转移。似乎若无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领导,南方革命根据地便不可能丧失,红军主力也不可能转战陕北。事实上,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领导造成的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仅是南方红军转战陕北的主观原因之一,中原大战后国内外客观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3.
遵义会议揭发、批评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中共中央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批评了博古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进行辩护的错误观点。会议所通过的决议明确指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以及退出苏区后遭到的严重损失,其主要原因是博古和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一系列严重的错误;遵义会议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从而解决了党的军事路线问题。但是,遵义会议仍然肯定了临时中央的政治  相似文献   

4.
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至今整整五十年了。五十年前在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的重大转折。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曾指出:在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期间发生过两次历史性转变,“一次是由北伐战争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遵义会议就是实现“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这一历史性转变的关键。没有遵义会议,就不可能有红军长征的胜利和抗日战争的兴起,也不可能方中国革命的发展和胜利。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由危转安的标志,是革命重新发展和走向胜利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四十三年前的初春,毛主席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第一次来到四川省。 一九三四年十月——一九三五年十月,中央红军(即第一方面军)胜利地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是我军历史上被迫进行的一次战略大转移。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危害,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红军第一方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突围长征。长  相似文献   

6.
论红军长征对抗日战争的准备潘洵关键词长征,抗日战争,准备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K263.4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是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转变到抗日战争兴起的关键。"长...  相似文献   

7.
中共处理福建事变的失误导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中共通过争取粤系、滇系和川系等国民党地方实力派,促进了红军长征的胜利.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共对华北、西北等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作,巩固了长征胜利的成果,为中共立足陕北,继续领导全国革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的长征,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由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到抗日战争兴起的第二次历史性转变的序幕。那么,红军长征前有无准备呢?我认为,一方面王明左倾路线领导人在退却中实行了逃跑主义,没有在广大红军干部战士和根据地群众中作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动员;另一方面长征前中央领导核心已有打算,并在政治、军事、物质上进行了一定的准备,当然这些准备对于一次战略大转移显然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9.
论红军长征战略目标的演变孙欲声关于红军长征战略目标的演变,在中国现代史、中共党史学界曾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一般都说是为了北上抗日。亦有寻找新的落脚点、建立新的根据地和保存有生力量打破敌人“围剿”等提法。笔者认为:对红军长征的战略目标,不应该一概而论,不...  相似文献   

10.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南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随中央红军一起长征的有30多名女红军,她们中走完二万五千里征程、最后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只有25人,李建华就是其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的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国民党曾对我中央苏区发动了五次反革命军事“围剿”。前四次“围剿”都被我中央红军英勇地粉碎了,但第五次“围剿”却没有被粉碎,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一第五次反“围剿”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李德和中国的“左”倾冒险主义者抛弃了毛泽东的正确的军事路线,而推行了与之相反的错误的军事路线。毛泽东的军事路线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列主义的军事理论同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包括红军的建军原则和红军作战的战略战术原则两个方面。建军原则主要是:红军必须全心全意地为着党和全国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必须担负起打仗,做群众工作和筹款这三项任务。  相似文献   

12.
过去人们都知道邓小平有三落三起的曲折经历,今年1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黄允升撰写的《毛泽东三落三起》一书。全书4编24章45万字。第一编第一次大落与复起——“开除党籍”和复起,开创“工农武装割据”新局面。第二编第二次大落与复起——被迫离开红军,共产国际发讣告;复起,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第三编第三次大落与大起——被排挤出党政军领导,招致红军反“围剿”失败和长征;遵义会议上大起,走自己的道路。第四编大起又遇严重挑战——实行全面抗战,排除王明右倾教条干扰。黄允升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资深研究员。该书材料翔实、准确,熔…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说:“反对(第五次)‘围剿’的困苦斗争,证明了党中央的政治路线无疑义的是正确的。”我们认为,这是会议不得不采取的暂时的党内妥协。 第一,时间紧迫。当时,红军处于敌人的包围圈中,不允许会议用较长的时间去“详细地检讨政治路线”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般认为,导致红军长征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但是,深入研究红军长征的整个过程会发现,导致红军长征这一史实发生的原因有四:一是中共党内连续发生的三次"左"倾错误,使党和红军的自身发展受到限制;二是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根据地和红军的存在发展构成威胁;三是寻找战略依托,寻求苏联援助;四是北上抗日救国.前两个原因是被动原因,后两个是主动原因.在长征的前期,即懋功会师之前,被动原因有重要的影响,红军不得不为了生存而离开根据地,转战于高山大川之间.后期,主动原因开始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明确了长征的方向,扭转了党和红军的命运.  相似文献   

15.
一民 《山西老年》2012,(11):21-21
近年来,随着“谍战剧”的热播,以往鲜为人知的有关民主革命时期我党情报工作的历史,被揭开了面纱,为普通大众所关注。曾希圣是红军时期军委二局的局长,负责对敌军电报的破译工作,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位无名英雄。据记载,仅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曾希圣领导的二局就先后破译敌人密电数万份之多,尤其在长征中南下贵阳时,曾希圣在危急关头利用掌握的密码冒充蒋介石的电报调开了追敌,使红军避免了在乌江边背水一战。  相似文献   

16.
五十年前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纠正了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所犯的‘左’倾机会主义性质的严重的原则错误,团结了党和红军,使得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转到了抗日的前进阵地,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自此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下,彻底地走上了布尔什维克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自从1921年成立以来,已经走过85年的光辉战斗历程。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革命战争在党的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1927年蒋介石叛卖革命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地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在这个过程中,既取得巨大的成功,也经受了1934年严重失败的痛苦考验。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和中共中央不得不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着重从军事上批评和纠正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结束了“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使红军和党中央在…  相似文献   

18.
今年一月,是我党历史上具有伟大深远意义的遵义会议召开五十周年。一九三五年一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在党中央统治四年之久、给党和革命造成极其严重损失的王明“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历史已经证明:遵义会议不仅是党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抗日战争兴起的伟大历史性转变的开端,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同时也是毛泽东思想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9.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主力被迫举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留在南方的党组织和红军,在项英、陈毅等领导下,在革命遭到极大挫折后,进行了顽强的自卫求生的战斗,胜利地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成为“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在南方各省的战略支点。”①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它“和二万五千  相似文献   

20.
张国焘在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期间的错误,是他在该苏区任职时所犯诸多错误中的一个主要方面。本文从五个方面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这个问题:当敌人加紧部署对鄂豫皖苏区的第四次“围剿”时,他错误估量了敌我形势,盲目轻敌,认可和支持了荒谬的“偏师”说,种下了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的错误路线的根苗;当敌军即将开始“围巢”时,他错误认为,只要攻克敌之据点麻城,便可打破敌人新的“围剿”,强令红军西次围攻麻城,犯了冒险主义错误,也贻误了红军准备反“围剿”的时间;当敌人向苏区腹地进攻时,他急令已经疲惫不堪的红军正面堵击,与敌硬拼,犯了拼命主义错误;当敌人不断缩小包围圈,苏区首府、重镇和中心区域沦入敌手之后,他惊慌失措,急率红军主力撤出苏区,无具体目标的盲目西进,犯了逃跑主义错误;当红军主力撤离苏区之后,他在思想上再无重回鄂豫皖苏区的打算,严重违背了黄柴畈会议的精神,致使鄂豫皖苏区的绝大部分丧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