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孔子思想的社会生活来源和基础,是孔门弟子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各个时期的弟子,特别是那些高足弟子,对于孔子思想在事实上的形成与发展都颇有助益。孔子思想在社会实践中产生以后,还有一个文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逐步定型、逐步系统化,并有所深化的历史过程,其中的核心工程是《论语》编纂;另一项重要工程则是孔子搜集、整理和传授的"六经",经过弟子后学一代代传承而发展为"九经",在不同时期著于竹帛。这两项文化工程,虽然都以孔子的生平业绩为基础,却也都显然包含着孔门弟子后学的思想创造。  相似文献   

2.
在教化民众、实现理想社会的这一过程中,老子和孔子都注意到:一个理想的为政者具有重要作用,侯王是实现理想社会的直接推动者。这样的思想具体就表现为对侯王概念的论述。虽然侯王不同于作为理想人格体现的圣人,但是无论是老子还是孔子都期待和要求现实的侯王应以圣人为榜样,教化民众,推动理想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正> 对于孔子思想历史地位形成原因的探讨,是直接关系到孔子思想评价的重大课题之一一。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孔子思想褒贬不一,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与对孔子思想历史地位形成原因的认识不同有关。本文想就学术界比较流行的观点,根据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内容和社会历史条件,对确定孔子思想历史地位的原因,提出几点初步看法。(一)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大动乱大变革时期,也是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黄金的时代。  相似文献   

4.
孔子“和”的思想与其关于“人”的思想密不可分。本文认为 ,孔子的“人学”思想虽没有摆脱严格的等级规范 ,但尊重人的观念已提到相当高度 ,孔子“人学”思想全面地把握人的本质 ,高扬了个体人格的独立性与主动性 ,并且认为自然美与社会美都是个体生命充足、完满、和谐发展的对象化  相似文献   

5.
一般公认,中国古代儒家的大同学说确立于《礼记·礼运》,但它并非战国前后儒者的凭空杜撰,而是直接源于孔子,是对孔子大同思想的系统化,《礼运》关于大同、小康、一统三论,均与孔子思想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孔子大同思想的出发点是理想主义,其理论基础是宗法主义、仁道主人、平均主义、至善主义和中和主义,其主要学说由大同社会、小康国家、四海一家、天下一统四大部分构成。孔子的大同思想是人类文化思想史上乌托邦学说的最早形态,它不论在当时还是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孔子所处的时代及其所属阶级的限制,其大同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孔子思想在过去两千多年中,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何评价孔子思想,迄今仍无定论。本文试图以孔子的一些重要言论为线索,并分析几个争论较多的问题,对孔子思想的实质作些探索。 一、形成孔子思想的历史条件 孔子思想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呢?这要回溯到周对殷的统治思想的因袭与变革。周取代殷,由于社会性质基本相同,继承了殷的天命观,“先王有服,恪谨天命”  相似文献   

7.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其廉政思想作为其政治思想中的主要部分对当代社会有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对孔子廉政思想的研究,深入分析了孔子廉政思想的内容。但是孔子的廉政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孔子廉政思想的出发点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因此我们应该在对孔子廉政思想进行充分学习与批判的基础上挖掘其合理成分,结合现实情况指导我们当代的廉政建设,这也是我们对于孔子廉政思想研究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8.
孔子德治的最高理想是大道之行下的大同社会 ,王道之行下的小康社会则是其最低理想。“仁”是孔子德治思想的核心 ,“礼”是孔子德治思想的总纲 ,“天命”则成了孔子德治思想的封闭环。“克己”与“爱人”是实现孔子德治思想的两条主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论孔子社会思想的理想性与现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社会思想既有理想的方面,又有现实的方面。孔子的理想社会是仁人组成的社会,人们自觉守礼。孔子的现实社会是约束守礼的社会。孔子的理想社会指明了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孔子的现实社会强调有序,并体现人的本质,将拯救西方文明“无名性”的恐惧。同时,它们又有明显的缺陷。我们应正确评价孔子的社会思想,以弘扬民族自信心,并让其精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论语》是今天我们了解孔子的思想和学说的基本文献,它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行事的著作。本文主要是通过《论语》去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创新的理念,然后分析推动教育创新的社会背景和条件,为今天我们主动适用社会环境的变迁,迎击挑战进行教育创新,努力做好培养人的工作而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1.
"社会和谐"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了"社会和谐"的思想,他构建了以人为本的仁学体系,主张宽缓平和的礼治方略,倡导均衡发展的经济理念。孔子的社会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国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理论与孔子的"社会和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2.
孔子所推崇的"仁爱"思想、保民养民思想以及均平思想是人们扶贫济困、帮助弱者等行善行为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了乐善好施、重义轻利、荒年减税等在内的社会救助思想。其社会救助思想具有博爱精神与普世性,在历史上有长达两千多年的深远影响。借鉴与吸收孔子社会救助思想的合理内涵,克服其局限性,以期有助于中国当代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民本思想是作为春秋时期思想解放的社会思潮出现的,而由《左传》一书得到深刻的反映。在《左传》关于春秋社会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事件记述中,民本思想贯串始终,构成全书重要思想线索,体现了作者进步的政治观点。 虽然都是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但《左传》作者不同于孔子,也不同于后来的孟子、荀子。孔子的民本思想同“仁”相联,孟子的民本思想同“仁政”相联,荀子的民本思想同“王道”相联,各有其特点,《左传》的民本思想也有自己的特点。本文不拟比较其  相似文献   

14.
孔子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应该是非常明显的,现代人对其历史作用及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业已有了比较客观理性的结论。孔子思想被奉为绝对真理的时代业已终结,就连总体的基本肯定都被认为不合时宜。不过,世人对待孔子及其思想的态度是复杂的,全盘否定的做法似乎难以被普遍接受。较之古代,孔子的权威虽已大大降低,但他仍居于最受尊重的历史人物之列,并且位置相当显著。事实上,二千多年来,孔子之所以被读书人奉为“圣人”和“万世师表”,除了统治者及个别人的过分美化和大力扶持外,其思想体系自有其一定的勉力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这一“魅力…  相似文献   

15.
论司马迁仁学思想的来源与帝王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代道德思想律的基础是孔子的仁学思想。汉代的价值判断体系主要取法于孔子的仁学思想,司马迁通过历史研究,看到了孔子仁学思想对于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从而把思想立场移到了孔子仁学思想的方面。仁学是司马迁进行帝王批判时的思想武器。在审视历史的过程中,司马迁将帝王批判盛载于社会批判之中,以道德自律为纲绳,为帝王批判树立起新的标尺。  相似文献   

16.
儒家人文教育的价值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是儒家教育体系的奠基人,儒家教育思想的首倡者。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儒家教育思想的目标有所侧重,教育内容和方法有所改进和发展,但大都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延续和发展,都没有偏离和改变孔子教育思想的人文主义特征。本文对儒家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进行价值审视,是以孔子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为基本内容来进行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孔子和柏拉图美学思想基础和本质差异的研究,探讨了其产生差异的原因。孔子美学思想的基础是仁学,而柏拉图的美学基础则是理念论。就美学的本质而言,孔子的美学是一种生命美学,而柏拉图的美学则是知识美学。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因为社会历史条件、思想文化状况乃至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正> 数千年来,孔子思想几乎渗透到了中华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享有其它任何中国传统思想都无法相比的历史地位。关于这一历史地位的形成原因,学术界多从客观方面去寻找,认为孔子思想之所以能发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主要原因是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宣传、封建社会政治的需要以及后人对孔子思想的改造等等。这些固然是重要原因,但绝不是根本原因。孔子思想历史地位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本身的合理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孔子儒家政治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影响巨大而深远。从历史发展上来看,儒家起源于治国安邦的政治活动。儒家的古代圣人是伟大政治家,儒家传承周代国家治理的礼乐文化。孔子儒家关注社会人生,担负入世参政的使命。对于政治,孔子有非常全面深刻的思想。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中,孔子儒家政治思想不断传承发展。在当代中国,许多政治理论和实践也和儒家思想有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0.
孔子道德观的核心是“仁”,即“爱人”。“爱人”的基础是人与人在道德、人格上的平等。因此,孔子主张,在社会管理中执政者要“为政以德”,要爱民、惠民、养民、富民、教民,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这些主张反映了孔子浓厚的民本思想。孔子的这些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