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纪传体中“通古为书”的创作之作.但通常人们评论所及,多在《史记》对中国史学发展的巨大影响和重要地位方面.笔者在研习中国地方志发展历史的过程中,深感《史记》对地方志发展的影响也是全面而深刻的,值得重视.一、方志刍型胚成于《史记》说任何科学学科的产生,发展与形成,都是缘于社会需求的.并且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人文文化文明的发展紧密地联系着的.方志是方志科学运动的核心,它是随着社会与社会人文文化文明进化渐渐发展形成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只有人类在有了对记事的需求下方志始能孕育而出.我国从“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开始,人们在生活中就运用“结绳”、“锲木”、“刻陶”等作记号以记事,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记事技法的发展.从原始社会解体,到夏、商奴隶社会已发展为使用甲骨文、金文等技法记事.周王朝的建立,实现了封建社会变革,国家制度逐步健全,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人事社交活动空间频繁,这时再用甲骨文、金文的记事方式已不能适应人们对记事的需求,于是便发明诞生了文字,并且获得从由刻符号记事革新为刻字记事的技术进步,从而实现了使用文字书册典籍记事存史的飞跃.《周礼·春官·外史》载:“外史掌四方之志”,  相似文献   

2.
论《史记》兼容性陈友冰本文拟对《史记》的主要特色——兼容性进行若干探讨,分两个层面进行:兼容性的表现;兼容性的原则。一、兼容性的表现如果要问司马迁的思想和创作的最大特色是什么.我以为就是兼容性。这种兼容,表列在以下五个方面:(一)学术思想上的兼容班彪...  相似文献   

3.
4.
丁琴海 《东岳论丛》2001,22(4):86-90
自司马迁创作《史记》以来 ,古今学人对《史记》的创述宗旨提出了多种见解 ,实录说、发愤著书说、谤书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种看法。这些观点都包含着深厚的历史意蕴 ,立论各有所据 ,但均对《史记》的创述宗旨存在不同程度上的误读。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解读 ,探析出现这些误读的原因 ,探讨隐藏在这些观点背后的时代文化内涵 ,既可加深我们对《史记》及《史记》研究历史的了解 ,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读不同历史文化心态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现代研究《史记》的人都爱引用鲁迅先生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两句话。笔者认为它高度概括了《史记》的基本特征和司马迁的著书态度。细论之有如下五个方面: (一)《史记》是司马迁受宫刑之后,“退论书策,以舒其愤”的发愤之作; (二)《史记》是“谬于儒术”的异端之学; (三)《史记》是效法孔子作《春秋》,即通过著书来寄托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的著作;  相似文献   

6.
《史记》峻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峻洁论俞樟华司马迁的《史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班固叙三百年事,乃八十万言,烦省不同,不如迁一也。”①说这话的是晋人张辅,他是历史上第一个从语言的角度出发对马班作比较评论的人。他的话虽不无偏颇,因为文章的好坏.不是以字句的...  相似文献   

7.
互见法是撰史的一种方法。把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或一件历史事件的始末经过,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相补,司马迁在《史记》中广泛运用互见法,其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一、互见法详此略彼,叙述史事条理分明。司马迁在《史记》中,以五体结构撰史,因而能容纳丰富的历史材料,这是其优点。但是,一个人物的事迹或一个历史事件,总是错综复杂和彼此牵连的,所以,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史,若是一个一个人物分散来写,势必会造成记事重复冗赘,这又是五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所经历的时代,正是中央集权政治制度逐步成熟的时期,《史记》记录了这个历史转折时期的政治人物及他们的思想与行为,其政治史性质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通古今政治之变、载古今之政治人物、述古今之政治现象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吕特 《云梦学刊》2004,25(5):8-10
《离骚》与《史记》的内在精神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烈的抒情特征,一是尚“奇”的审美追求。形成这种内在精神一致性的原因,一方面是司马迁与屈原都具有“发愤著书”这一共同的创作动因,另一方面是司马迁深受楚文化及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从《尚书》、《春秋左传》开始的史传文学,发展到汉代,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以《史记》、《汉书》为代表的汉代史传文学,获得了辉煌的成就。《史记》、《汉书》的开创性的成就是在吸取先秦著作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再加自己独特创造的结果。我们知道,先秦历史散文是中国历史散文发展的源头,它之写梦乃其记史的一部分,有的还是一种创作的表现手法,因此记梦也可以说是其特点和传统之一。当然,这个传统有它的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因素,有其成功,也有失误,两者均  相似文献   

11.
近读中华书局校点本《史记》,得校记三条,述下,以资参考: 1.《乐书》云:“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按,两节”字衍一。此文采自《荀子·乐论篇》:“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可为证。史公变荀文“合奏”为“奏合”,为古人行文惯例,“合奏”与“奏合”,义本一揆。从句法来看,“节”字亦不当重出。2.《扁鹊仓公列传》云:“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死生,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甚精。”按,“药论”后夺一“书”字。这是史公叙事之笔,下文阳庆  相似文献   

12.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纪传体中“通古为书”的创始之作,但通常人们评论所及,多在《史记》对中国史学发展的巨大影响和重要地位方面。笔者在研习中国地方志发展历史的过程中,深感《史记》对地方志发展的影响也是全面而深刻的,值得重视。本文仅就愚识所及,厘为三端,略作述议。 一、《史记》的著述主旨对后世修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史记》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伟大精神。历史告诉我们 ,一个民族要发展 ,要充满活力 ,就必须有创新精神。创新 ,关键在于一个“创”字上 ,要想前人没想过的 ,做前人没做过的。这种精神体现在各个方面。如《史记》中记载了许多有作为的政治家在治理国家方面的创新精神。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树立了以“德”治天下的楷模 ;夏禹“披九山 ,通九泽 ,决九河 ,定九州” ,是一个极富开拓和创新精神的英雄形象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实行郡县制 ,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等 ,适应大一统社会的需要 ;汉文帝、景帝在经济凋敝的情况下实行休养…  相似文献   

14.
卢盛江 《学术研究》2002,(3):110-116
日本歌体论的许多分类名目和汉诗对属都来自中国诗学,这说明了《文镜秘府论》对日本诗学的直接影响;但日本诗学在发展中又经历了一个本国化的过程,即使那些与中国诗学风体概念有相通之处的歌体论,也融入了日人的独特认识,日本诗学对中国诗学的吸收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过程。  相似文献   

15.
陆魁宏 《船山学刊》2007,(3):209-210
湖南省荣誉社会科学专家肖浩辉研究员,年过七旬,仍集中数年时间,专题研究"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创性的运用和发展",即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最后形成一本47万余字的专著《继承与创新》,可喜可贺.这项科研成果首先表明,作者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满坚定的信念.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荣誉社会科学专家肖浩辉研究员,年过七旬,仍集中数年时间,专题研究"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创性的运用和发展",即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最后形成一本47万余字的专著《继承与创新》,可喜可贺。这项科研成果首先表明,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我与青年同志研习历史,在介绍研究史学经验时,我总觉着在古代司马迁是一个值得学习的人物。最近北京正在上演历史剧《司马迁》,也肯定和赞扬了他那种不避艰难困苦,发奋研治史学的可贵精神。因成是篇以自励,并希望能对青年史学工作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18.
《史记》中的战争场面描写,五彩斑斓,雄浑大气。以史传与战争小说为参照,《史记》战争场面描写呈现出以下特征:峻洁简净,不枝不蔓;战斗描写,泄郁抒愤;自然描写,点到为止;小说倾向,实中有虚。《史记》战争场景之所以具有强大的震撼力,与司马迁敢于打破史家"潜规则"密切相关,也源自他对前代艺术经验的广泛汲取。司马迁叙战除了以史为鉴,还有要把曾经发生过的战争活灵活现地再现于笔端的自觉意识,描写英雄们酣畅淋漓的战场搏杀也是他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9.
论《史记》中的商贾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说,《史记》列传首篇《伯夷列传》就对所谓天道表示了极大的怀疑.那么.末篇《货殖列传》便在贫富问题上再次表现出对封建正统观念的叛逆精神。所以《汉书》指责司马迁“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是非颇缪于圣人”。其后,这个问题引发了长期的争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领会了太史公卓越的经济思想。《货殖列传》诚然是一篇奇文,它夹叙夹议,论述天下经济民俗,为先秦和西汉的三十个商人树碑立传。在二千多年前,司马迁就能用心考察商贾活动,认识到商品经济对社会生活的巨大作用,实在是难能和贵的。无怪乎梁启超慨叹:“…  相似文献   

20.
《史记·六国年表序》说: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 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 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独 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战国 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这段话,很容易给人造成这样的错觉:秦统一天下后,烧尽了各诸侯国的史书。因此,很有辨正之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