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豳风·七月>:"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相似文献   

2.
“殆及公子同归“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豳风·七月》是《诗经》风诗当中篇幅最长的一首,而且被当作农事诗流传了二千来年。当代的《诗经》研究者们则大多认为这是一首反映奴隶痛苦生活的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虽然同意反抗性不太强烈。这种对此诗的性质认识的分歧,必然要影响到对《七月》这首诗的具体词向的解析上,特别是对“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这一句的解释,这种分歧更为明显。这句诗在《七月》原文的第二章: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相似文献   

3.
<汉语大词典·羽部>"翩"的义项⑥释为:"通‘谝'.参见‘翩翩'⑨";而"翩翩"的义项⑨则释为:"花言巧语.翩,通‘谝'".其以"谝"释"翩"的立论依据是清代马瑞辰对毛诗的训释.<诗经·小雅·巷伯>:"缉缉翩翩,谋欲谮人."通释云:"翩翩即谝谝之假借."  相似文献   

4.
<豳风·鸱鸮>中"我"所指对象为谁,自<毛诗>至今历来有不同的看法,这也影响到对整首诗的理解.从<尚书·金滕>的创作年代来看,则排除"我"为周公之可能性;从鸱鸮为恶性鸟来看,则"我"非指鸱鸮.<豳风·鸱鸮>应是一首禽言诗,"我"实则指鸋鴂一类小鸟.后人受<毛诗>影响,误以鸱鸮为鸋鴂,以讹传讹,遂有诸种误解.  相似文献   

5.
<韩非子·五蠹>一文说"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麂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其中"麂裘"何解?查<说文>:"麂,鹿子也.""裘,皮衣也."合起来"麂裘"就是"用幼鹿皮制的皮衣服."再看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注:"小鹿皮做的袍子."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麂,幼小的鹿.麂裘,以麂皮制的裘."再翻翻目前通行的各选注本,亦无一不同上说.但笔者总有疑惑.  相似文献   

6.
释"强梁"     
<老子>四十二章:"强梁者不得其死."又据朱谦之<老子校释>:敦煌本"强"作"疆".宋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强梁,犹言刚暴也."<释文>:"强梁,多力也."  相似文献   

7.
《山西老年》2014,(3):37-37
春于自然四季,从来是一个沧桑轮回的开启。而在画家的眼里愈加感到它竟是一次次对生命艰难迟涩复苏的谶语……"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这出自《诗经·小雅·出车》的写春之句已很古老了,但体会其意,品味其韵,感思其境,真让人觉得春从来不光是草绿花新,也不光是莺燕啼鸣,甚至更不尽是一派无限的生机,而给人更多的是一种困惑,是种不安躁动中那一份莫名的眷怀与遐思!"幼年绿,少岁红,旧时境,又是春之梦"。正是这从古至今的令  相似文献   

8.
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后序>云:"<原道>篇:‘干越生葛缔.'高注:‘干,吴也.'刘本改‘干越'为‘于越',并改高注,而不知‘于'之不可训为‘吴'也."王说似不确.此处"于"当是发语词,也写作"於",<说文·于部>:"于,於也."段玉裁注:"凡<诗>、<书>用于字,<论语>用於字."<庄子·天地>:"於于以盖众."郭庆藩集解:"於、于今同,於于,犹于于也."  相似文献   

9.
"提封"一词,商务印书馆1988年出版的<辞源(1-4合订本)>(修订本)第697页列有二个义项: 1.通共.谓举其总数言之 <汉书·刑法志>:"一同百里,提封万井."<注>引李奇:"提,举也,举四封之内也."王先谦<补注>引王念孙:"<广雅>曰:'提封,都凡也.'都凡者,犹今人言大凡,诸凡也,……都凡与提封一声之转,皆是大数之名.提封万井,犹言通共万井耳."  相似文献   

10.
"中谷有蕹,噗其湿矣"是<诗经·王风·中谷有蓷>中的一句,前人对它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照原文理解,大意是谷中的蓷因过分潮湿而枯萎.持这种意见的如:毛亨释作" 遇水则湿".郑玄笺云:"骓之伤于水,始则湿,中而修,久而干."另一种意见认为,湿当作"曝",与干同义,因此应该是因为干燥而枯萎.<经义述闻·中谷有蓷>:"熯,干貌,则膜为状干之辞,非状湿之辞,可云暵其干,不可云暵其湿也.  相似文献   

11.
梁代陶弘景的<周氏冥通记>是重要的道教文献.该书卷一云:"亲属道义,赍其上果,要往看之."清代黄生<义府·冥通记>:"道义,谓同事道法之义友."<汉语大词典>采用了黄氏之说.然以<中华道藏>及其它文献来看,"道义"无此义.在中古吴方言中,"友"和"义"读音相近,抄刻道藏经典的茅山道人受方音影响,把"道友"误写为"道义",黄生又对此"道义"牵强解释,<汉语大词典>则原封照抄.对<周氏冥通记>中"道义"一词的考辨,能为今后研究<义府>和修订<汉语大词典>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2.
敦煌变文的发现,历时百年,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对其进行校勘和考释的论著不断涌现.黄征、张涌泉先生的<敦煌变文校注>可以说是对其中词语进行考释的集大成者.笔者不揣浅陋,结合异文语境和方言调查的方法,运用多种文献材料,对<敦煌变文校注>中的"嚇"、"贴"、"(走曆)(走赤)"三个词语进行了重新考释."嚇"原作"赫",徐复先生校注时认为应该作"嚇",蒋礼鸿先生亦主此说:"'嚇'与'(誶)'、'謼'皆字异义同.'诳(誶)'双声字,俗亦作'懗',<龙龛手鉴>心部:'懗,呼嫁反,诳也,与(誶)同.'"因此,可以说徐先生是从本字的角度认证"嚇"与"謼"、"(誶)"同义,蒋先生是从俗字的角度发明"嚇"与"懗"、"(誶)"同义.他们无疑都是正确的,但还缺乏文献例证的支撑,说服力不够.遗憾的是黄、张两位先生在作校注时也没有提出明确的解释.我们调查历史文献和现代方言时发现"嚇"当有"欺骗"的意思."贴",黄、张校注:"原卷实作'贴'字,'贴'为黏附之义,切合于文意."司马相如<长门赋>:"飘风回而起闺兮,举帷幄之襜襜."李善注曰:"<楚辞>曰'裳襜襜以含风.'王逸曰:'襜襜,摇貌.'""襜襜道服,贴天上之云霞"的意思是"道服的飘动黏附天上的云霞",我们认为动作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不符合文意,"贴",乃"形容、描述、临摹"之义,这有异文佐证.关于"(走曆)(走赤)"一词的释义,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趫走赤)"的异体书写形式有"(趫走赤)"、"(趫)趚"、"曆刺"、"歷刾".<广韵·锡韵>:"(走曆),(走曆)趚,行皃."又<广韵·麦韵>:"(走赤),急走也.出<字林>."<玉篇·走部>:"趚,子亦切.小行皃.""急走"强调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而"小行"是因速度快而产生的结果.段玉裁认为:"趚,侧行者,谨畏也."于此可知,"(走曆)(走赤)"有"因谨畏而侧身急行"义.<集韵·昔韵>:"趚,侧行也.或作趞."又"(走曆),(走曆)趚,盗行.""盗行"可以和"谨畏急行"相互发明,典籍中亦不乏其例.  相似文献   

13.
"东道主"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常用词,从汉语词汇的历时演变角度看,它实则是由短语凝固而成的合成词."东道主"作为短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左传·僖公十三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相似文献   

14.
杨树达<论语疏证>之宗旨为"疏通孔子学说",该书"首取<论语>本书之文前后互证,次取群经诸子及四史为证,无证者则阙之."且"一章数句,句各有证".(<论语疏证凡例>)然<论语·子路>、<论语·宪问>有孔子与其弟子樊迟和南宫适关于耕稼的谈话记录,就其耕稼之句,可证,<论语疏证>却阙如,今详补之.  相似文献   

15.
<毛诗序>对<周南·螽斯>诗教义所作的阐说,在经学时代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后世经师有反序派、尊序派,对<诗序>的理解并不一致,讨论主要围绕"后妃不妒"和"子孙众多"两个关键词展开,汉郑玄、唐孔颖达等笺疏<诗序>,认为<螽斯>讲"后妃不妒,若螽斯不妒";宋代"反序派"欧阳修、朱熹等认为<螽斯>讲"后妃不妒,非螽斯不妒";南朱"尊序派"范处义、张纲等认为<螽斯>讲"由螽斯不妒,而后妃不妒";又有经师认为<螽斯>讲"非螽斯不妒,非后妃不妒";今文<韩诗>则认为<螽斯>表现的不仅在于子孙之"多",更在于其"贤",所谓"母教圣善,不止不妒而子多".以上诸家,都未从根本上颠覆<毛诗序>之说."借问中宫谁作范,千秋宜把后妃师",<螽斯>后世诗教之用多与宫闱相关,且关乎皇室安宁、子孙昌大之"国家大事",背后蕴藏着深刻的政治意义."现代诗学"反对<毛诗序>,提倡在"就诗论诗"原则指导下解诗,固然凸显了其文学价值,然实未得<诗>之本相,与"古典诗学"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6.
"方"与风释     
卜辞中记载:"东方曰析,风曰(礨);南方曰荚,风曰(屼)……"为什么把方向与风联在一起?人们没有考虑,这正是"方"源于"风"的可靠记载.<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有神人)名曰折丹,东方曰折,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  相似文献   

17.
<诗经·秦风·蒹葭>有叠句:"遡洄从之,……;遡游从之,……".其中"遡洄"、"遡游"何义?二者的区别何在?自古以来,训释家大同而不确诂,小异而见矛盾.本文认为,"遡"当训本词本义:趋向、朝向."洄",逆流而上;"游",顺流而下."遡洄":指诗人朝着逆流而上的方向走去."遡游",指诗人朝着顺流而下的方向走去.  相似文献   

18.
一、重要字词误写说 甲<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南京第13项印刷版)"疑"字条,3、níng音,义项⑧曰:通"凝".凝结.例句为<苟子·解蔽>:"以可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偏也."就其例句来看,前三句好懂,但第四句别则上下不顺."  相似文献   

19.
明万历年间,新安县立,越十五年,知县邱体乾初修<新安县志>.予数读明、清二朝所修<新安县志>诸序文,感无量矣."邑志.盖国史之遗.用以彰往鉴来也."此乃修志者之初衷.所谓"邑志".亦即本地县志也.明刊本<新安县志>已湮,唯于清刊<新安县志-艺文志>中可检得旧文一二耳.康熙戊辰,邑令靳文谟重修<新安县志>,<序>谓:"新安,弹丸小邑也.  相似文献   

20.
<国风>"淫诗"之说,源于宋代,欧阳修<诗本义>说<静女>,"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1]197解<野有死肩>"吉士诱之"为"吉士遂诱而污以非礼",[1]192蛇并说"其卒章遂道其淫奔之状".说<东门之扮>"陈俗男女善淫风……男女淫奔多在国之郊野,所谓南方之原,犹东门之墠也".[1]211"这样直指某诗为淫诗,也可以说是欧阳修启其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