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作家是实践的人,是创作主体,是艺术的感觉世界的创造者,所从事的是特殊的精神劳动,需要有一种特殊的精神。胡风把作家的这种特殊精神概括为“主观战斗精神”。在革命文艺运动高涨的三十——四十年代,在笼罩着浓重左倾迷雾的普罗文学运动中,广大革命文艺工作者,积极宣传和实践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和创作原则。胡风不但强调先进的创作原则的重要,而且还洞察到作家主观战斗精神的积极作用。现实主义理论指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胡风的文学理论批评表现出较为鲜明的主观表现价值趋赴。其特点是在创作论上强调“主观精神”的“源泉”作用,而又不否认“主观精神”与现实生活的联结。在他看来,创作主体之主观精神的发扬,还和作家与对象作为“感性的活动”紧密联系着。“主客观的融合”是胡风每言必称的一个观点,而“融合”的前提则是创作主体主观精神的充分发扬。  相似文献   

3.
“主观战斗精神”论是在三四十年代左翼文坛反对主观公式主义与客观主义的斗争中逐渐定型的,但它对创作主体的尊重,以及由此引发的人对自身价值的人文关怀,其思想魅力也就不仅属于三四十年代,而应当属于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史。  相似文献   

4.
曾遭极大误解与批判的胡风“主观战斗精神”论,其实是一种深具现实洞察力与针对性的文学人学观,它将创作主体与描写对象的主体性旗帜鲜明地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对当今失去精神维度与生活底蕴的文学仍有着巨大的警示与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拜伦的诗作《唐璜》具有一个突出的特征──“主观战斗精神”。这种“主观战斗精神”就是诗人拜伦在诗歌中用投枪式的锋利语言,对19世纪初欧洲黑暗社会的深刻揭露和大胆抨击。“主观战斗精神”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原因。这一特征具有深广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诗学史上的"完全融合"论实质上是诗歌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论.主流派的观点认为,诗美是诗人精神主体与客观客体相结合的结晶,诗人"主观战斗精神"的有无对于诗歌创作至关重要,主体与客体只有在"对于血肉的现实人生的搏斗"中才可能达到完全的融合,意境与境界的形成是作家的主观与现实的客观"完全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论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胡风的文艺思想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这便是主观战斗精神。什么是主观战斗精神?胡风自己并没有讲清楚。有时它指的是作家的“献身的意志和仁爱的胸怀。”有时又指“文艺家的人格力量和战斗要求,”到后来他又将它解释成作家和人民共命运的立场,”和那一种为“民族解放,人民解放的高扬的热情。”最后,他在上中共中央的意见书中,解释现实主义的两个中心环节之一的对人民的态度问题时说,“这既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纲领的基础,同时也是艺术创作的生命。主观精神要求的,就是这个对于敌、友、我的爱爱仇仇的感情态度。”也就是“革命人道主义精神。”这样,它又变成作家的感情态度了。  相似文献   

8.
七月派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创造性实践,他们坚持"思想力和艺术力的统一",认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力量来自于作家"突入"生活的程度和"搏击"生活的力度.七月派作家坚守和实践的是胡风的主体性现实主义文学观,他们的艺术思维轴心在于作家主观一方,这种客观与主观、思想与艺术的新型协调关系,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现实主义审美方式,铸就了独特和卓越的流派风格,也决定了七月派在现代文学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和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我们向来十分重视第一性的客观社会生活对文艺创作的最终决定作用。这是正确的。但是,我们的文艺理论对作家的主观在创作中的重要地位重视不足,这却是个大缺点。五十年代中期,我国文艺理论界曾大批特批“主观战斗精神”,从那以后,似乎人们不再过多谈论文艺创作活动中作家主观因素的作用。这种状况,无论是对于文艺理论的建设,还是对于文艺创作的繁荣,都是不利的。如果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不能充分享有创作自由,不能无拘无束地发挥自己的主观作用,不能痛快淋漓地宣露自己的主观性,这就必然难以创作出思想和艺术质量很高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胡风的语言观是和他的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理论相联系的。他把语言能否反映“活的生活样相”和“活的民族现实”作为评价语言优劣的标准,坚持作家对语言取舍的主观精神,坚持语言的现实主义精神。他认为民间语言(形式)或多或少夹杂着封建意识,因此反对对民间语言的过度迷信。胡风的语言观体现了他捍卫五四文学传统的精神,体现了他对“民间形式”(语言)相当程度的警惕。  相似文献   

11.
三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论要求作家在体验生活和反映生活的过程中,具有一种热烈的感情,“燃烧似的精神状态”,具有一种感情上的“冲动力”,要用自己的血肉去“拥抱生活”。他反对对生活的那种“公平无私”的“冷淡态度”,反对“不明不暗的立场”,反对在创作中“贫血的想象”,反对那种“去了势的文学”,反对创作中的“一般性”的原则。他对作家感受作用的重视和感情在文学创作中作用的这些思考是从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12.
胡风关于创作的理论是他的文艺思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现实主义原则为指导 ,以“主观战斗精神”为内核 ,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表现出时代性、独创性、深刻性和思辩性等鲜明特色 ,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湖南长篇小说创作存在对时代精神底蕴和未来走势把握不够深刻精确、创作主体精神态度犹疑拘谨、作品气韵不够浓郁丰盈的缺陷。根源在于作家们既未能从湖南地域文化的负面阴影中进行及时的精神突围,又难以在全国的精神文化格局中获得有效的审美定位。摆脱这种困境,需要湖南作家找到自我独特的文化站位和精神空间,从而把体验性内涵转化为价值性话语,成为精神自觉者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文学史上的郁达夫,是以他“自我”的创作个性而显示其特色的。这个“自我”使他成为那个时期浪漫主义作家的主要代表。创作个性,是一个文学家区别于其他文学家的主观方面的特征。它是在文学家一定的生活实践和文学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胡风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作了论述,对“主观战斗精神”、“自我扩张”等理论主张作了充分肯定。文章指出,胡风的悲剧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悲剧,吸取这一教训,学习、研究胡风的理论主张,对于我们的文学创作、理论研究以及坚持走现实主义的文学道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80”后作家中,文珍作品的意义确立与她精心设计的书写策略密不可分。她的小说借由爱情破碎的过程展现作为时代症候的虚无,而绝望中的“信”构成了人物自救的一种方式。在双重叙事的互动中,一个具有深度内面自我的主体形象得以呈现,其根本的特征在于获得作为一种现代性精神的自省意识,这是小说中人物性格生成的内在机制,也是文珍主观思想原则的投射。文珍着力描写的就是个体在世界上的局限性,为有限的自我写作构成了文珍的创作旨归。  相似文献   

17.
鲁迅精神之火,照亮了科尔沁满族作家江浩的人生之路、创作之路。在身上带有“尼采气”、坚持民间立场和边民立场、“原生态”与“现代性”结合等诸方面,江浩都受到了鲁迅的强烈影响。与其说是他被动地接受了鲁迅的影响,毋宁说他是在鲁迅思想文化资源中找到了自我。  相似文献   

18.
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来说 ,文学是作家生命的体验和生存状态的展示。源于对人生意义的探寻所滋生的苦闷情绪 ,是作家创作的元初动因 ;作家创作的风格外象 ,是其生命精神的直观展现 ;“心斋”“坐忘”的静观方式 ,是对生命本体力量的探求  相似文献   

19.
文学的主体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内容,能否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一理论,决定着作家创作的成败,也直接影响我国文艺创作发展的方向.近年来,关于主体论的争论已旷日持久,但作者认为,作为文艺工作者,应该在自己的文艺活动中毫不犹豫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此作为创作活动的理论指导.本文着重从创作的主体、创作的对象以及二者的关系来进一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理论.一、主体的反映文学,作为作家认识、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手段,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但这种对生活的反映不是主观对客观的机械摹写、“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观对客观的把握.主体在反映中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参与反映的过程,其反映的结果,也不是“镜像式”的纯客观的映象,而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渗透了主观的因素.两种反映论之所以有如此重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离开人的社会性和人的社会实践来考察认  相似文献   

20.
胡风以“主观战斗精神”为理论武器,批评抗战时期文学创作里广泛存在的“类型”化倾向,提出以“熔铸”为艺术手段,实现典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有利于现实主义小说理论的深化和创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