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以我国世界史学的发展,说明世界史观对世界史学科建设的至关重要性,同时评介了吴于廑教授对新中国世界史学科建设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由武汉大学历史系、武汉大学世界史研究所、湖北省世界史学会联合主办的“世界史学科建设与世界史观学术研讨会”,于1993年4月6日至8日在武汉大学隆重举行。此次研讨会的目的在于从世界史观的角度,探讨并进一步推进我国世界史学科建设。国内许多知名的世界史专家、学者和新闻、出版单位的代表,围绕世界史观与世界史学科建设的关系这一中心议题,追溯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历程,展望世界史学科发展的前景,高度评价吴于廑先生对我国世界史学科建设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世界史成为一级学科后,加强对世界史学科发展史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世界史编纂是世界史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的世界史编纂的萌芽与草创时期,这一时期的世界史编纂经历了从国别史、地区史到世界通史层层深入的演进过程,世界史编纂中注重对史学理论的阐发与介绍。  相似文献   

4.
由武汉大学历史系、武汉大学世界史研究所、湖北省世界史学会联合主办的“世界史学科建设与世界史观学术研讨会”,于1993年4月6日至8日在武汉大学隆重举行。此次研讨会的目的在于从世界史观的角度,探讨并进一步推进我国世界史学科建设。国内许多知名的世界史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世界史研究日益繁荣,在建设世界史新体系方面,提出了三种新史观:“世界史纵横发展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和“文化史观”。进入21世纪,国内学术界站在全球化的高度,围绕这三种新史观,从世界史学科新体系建立的必要和可能、全球化、全球史观和世界史学科建设、构建世界史新体系的几重困境和偏差等方面对构建科学合理的世界史新体系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全面探讨和反思。  相似文献   

6.
20 0 2年 10月 12 13日 ,新世纪世界史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如何促进世界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会议由武汉大学历史系和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编辑部联合举办 ,并得到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协助。一大批国内有影响的中青年世界史工作者参加了这次会议 ,他们来自国内 10余所著名高校。老一辈世界史学家齐世荣、马克、刘家和、庞卓恒、王敦书不辞辛劳 ,参加了这次重要的学术会议。另外 ,人民出版社、三联书店、《光明日报》社、《历史研究》编辑部和《世界历史》编辑部也派代表出席了本次学术研讨会。会议开幕…  相似文献   

7.
世界史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源于人类出现之初。世界史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作为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结果。世界史横向发展的结果是形式上的世界史出现,纵向发展的结果是本质上的世界史出现。所以世界史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世界史的形成阶段、世界史的出现阶段和世界史的发展阶段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世界史观与世界史学科建设的关系极为重要。没有科学的世界史观,很难进行根本上的世界史学科建设。这里所说的世界史观,是系统的、涉及全局的世界史观点,如吴于廑先生提出的由分散到整体、纵横交织以及游牧、农耕、工业世界的发展的观点,就是这样的世界史观。在老一辈史学家中间,吴于廑先生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他注重于理论问题的思考。他还有一个长处,就是有深厚的经济学功底。1984年我去云南大学时,在滇池风景区踏石阶而上,一个学生告诉我说,吴先生1982年在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的报告中就引用了山上的一幅名联:“置身须向极高处,举首还多在上人”。我在这幅因风雨长期侵蚀而模糊不清的对联之前,停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世界史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这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世界史研究中的指导地位进一步确立,世界史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方法论的理解和掌握,更...  相似文献   

10.
世界史观与世界史学科建设的关系极为重要。没有科学的世界史观,很难进行根本上的世界史学科建设。这里所说的世界史观,是系统的、涉及全局的世界史观点,如吴于廑先生提出的由分散到整体、纵横交织以及游牧、农耕、工业世界的发展的观点,就是这样的世界史观。在老一辈史学家中间,吴于廑先生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他注重于理论问题的思考。他还有一个长处,就是有深厚的经济学功底。1984年我去云南大学时,在滇池风景区踏石阶而上,一个学生告诉我说,吴先生1982年在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的报告中就引用了山上的一幅名联:“置身须向极高处,举首还多在上人”。我在这幅因风雨长期侵蚀而模糊不清的对联之前,停立良久,倾听学生转达吴先生的赋以新意的解释:“置身须向极高处”,就是说科学研究首先要站在理论的高度,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这个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能站得高,看  相似文献   

11.
由《世界历史》杂志社和南京大学世界史学科联合主办的“遵循学术规范,加强学科建设,发展世界史学科专题研讨会”于1998年9月19日至21日在古都南京东郊秀丽怡人的紫金山麓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史学会东方历史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讨论世界史双语教学中如何对待原版文献、资料,如何编写世界史双语教学教案以及世界史双语教学教师在选择原版资料、文献以及编写教案时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关于编纂世界史的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会议要我在今天讲一讲世界史方面的问题。主要想讲两点意见:一是对过去我国引进的两种影响较大的外国学者所编世界历史的看法;一是为了改变我们世界史编纂的面貌,应当研究一些什么样的问题。不能把各种问题都讲到,只能就自己所看到的一点两点,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可能完全没有说中要害的意见。话题拉开以后,涉及的方面难免要广泛一些。因此意见难免粗疏,表达也未必准确。请同志们指正。世界史的编写,如果不拘泥于世界史这个名词的现代涵义,我看是从古就有的。当  相似文献   

14.
<正>徐勇主编的七卷本《新编世界史话》,已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世界史包罗万象,如何将人类社会绚丽多姿的故事系统而通俗地讲出来,让那些与中华文化不同的文明事迹进入寻常百姓家,是许多世界史工作者一直关心并为此付出艰辛努力的事情。这部《新编世界史话》,就是这些努力产生出的一个果实。  相似文献   

15.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历史学家李来福(Leif Littrup)1988年来华考察中国世界史学科的状况。李来福在华期间,同我国史学工作者广泛接触,并搜集了一些世界史书刊。1989年他发表在丹麦《文化与历史》杂志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一文,以他的史学眼光,介绍了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历史与现状。现将此文节译出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历史学家李来福(Leif Littrup)1988年来华考察中国世界史学科的状况。李来福在华期间,同我国史学工作者广泛接触,并搜集了一些世界史书刊。1989年他发表在丹麦《文化与历史》杂志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一文,以他的史学眼光,介绍了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历史与现状。现将此文节译出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著名历史学家、我校历史系吴于廑教授八十寿辰之际,我国史学界的部分世界史专家于4月6日云集珞珈山,举行了“世界史学科建设与世界史观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高度评价了吴于廑教授在世界史学科领域的辛勤劳作、开拓精神和重要贡献。研讨会结束的次日(4月9日),吴于廑教授又主持了由他和著名历史学家齐世荣教授主编的6卷本《世界史》编务会议。吴于廑教授发言时突然发病,抢救无效,不幸逝世。本刊特发表我校校长、著名哲学家陶德麟教授在这次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以及与会专家为此会提供的部分学术论文,以此缅怀吴于廑教授。  相似文献   

18.
我校世界史学科始创于1973年,著名世界史专家刘文鹏教授、姜桂石教授是本学科的奠基者。早在1985年,世界史学科即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首批重点学科,也是迄今为止自治区该领域唯一的重点学科。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迄今已招收11届92名硕士生。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史教学中引入系统论,即将整体性、相关性、结构性、层次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等原理具体应用于世界史教学中,是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英国历史学家芬伯格(H.P.R.Finberg)指出:“近来我们可以听到这样的抱怨:著述或教授大规模历史的人已经不存在了。如果谁要想写这样的历史,便立刻会遭到某些领域里的专家的围攻”。这种看法对于反复讨论“世界史的规律”和“世界史的形成”等问题的我国史学界来说,也许不那么恰当。然而,倘要跨越自己挟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