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韩愈的诗论     
司空图曾说:“愚常览韩吏部歌诗数百首,其驱驾气势,若掀雷挟电,撑抉于天地之间,物状奇怪,不得不鼓舞而徇其呼吸也。”韩愈不但是我国中唐时期的伟大的散文家,也是一位有理论,有创作实践,有独特风格的杰出诗人,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享有特殊地位。 真正有见地的诗人,总是能站在时代的艺术顶峰,在学习前人和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探索艺术规律,总结出一套理论,反过来指导自己的艺术实践,影响于后人创作的。韩愈就是在自己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他的诗歌理论。他的诗歌理论虽然与他对古文的看法有所不同,然而有些观点是他的基本思想,于诗于文则是相通的。总括他的诗歌理论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正> 对于韩愈的诗文创作,有人认为“韩昌黎文与《语》《孟》出入,而喜玉川、刘叉、东野等诗,至于自作,亦效其语,何诗文不同也”;也有人认为“设想奇,造句亦奇,公之诗文,其用笔同出一机轴”。那末韩愈诗文究竟是同是异,走着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本文拟从韩愈对散文和诗歌的理论主张及创作实践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既开风气又为师——韩愈与北宋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仅从唐代诗歌史的角度来看,韩愈似还称不上是最优秀的诗人,至少与李白、杜甫等诗坛巨星相比还有差距;但从对宋诗的影响而论,韩愈则是仅次于杜甫的二号盟主,而且杜诗的影响有不少还是通过韩诗的中转来实现的。清人叶燮谓:“唐诗为八代以来一大变。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苏、梅、欧、苏、王、黄,皆愈为之发端,可谓极盛”,今人钱钟书先生谓:“韩昌黎之在北宋,可谓千秋万岁,名不寂寞者矣.”,都看到了韩诗在北宋的巨大影响,惜未及展开。本文以此为基点,就北宋诗与韩愈的绍承关系胪述如次。 一 为了更好地理解韩愈对北宋诗的巨大影响,这里有必要先谈一谈韩诗本身。同一切艺术大师一样,韩诗的艺术风格是多种多样、不主一宗的,陈衍谓“元和以降,各人各具一种笔意,昌黎则兼有清妙、雄伟、磊珂三种笔  相似文献   

4.
赵李娜 《理论界》2009,(3):176-177
对于韩愈诗歌之风格,学者多有怪奇和平易两说,称怪奇者多从题材怪异的诗作入手来研究,称平易者,亦会引用清人赵翼的评价: "其实昌黎自有本色,仍在文从字顺中自然雄厚博大,不可捉摸,不专以奇险见长."而对于具体的意象或者意象群考察得很少,尤其是其中常用或典型者.由于作者艺术手法的运用,同一类型意象群在不同的作品中并不都代表同一种意义或表达相同的意境,日意象亦是如此,探究这类普通的但较容易为人忽视的意象群或亦能从不同角度理解韩诗的风格,观照诗人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5.
中唐时期,以韩愈为代表的古诗文革新十分兴盛.在诗歌方面,韩愈因独特的社会环境和深厚的文化修养,不因循守旧,从而使其创作有了个性化风格,别开诗界面目.韩愈诗歌作品风格多样,其中尤以怪怪奇奇、险奥隐晦的诗歌著称,形成了险怪奇崛的审美风格.对韩愈诗歌的"怪奇"风格进行研究不但可以深入了解韩愈诗歌的特殊风貌,而且对"怪奇"风格本身的特点研究也具有推动作用.陌生化语言的运用、新奇的意象、以文为诗三个方面是韩愈诗歌怪奇的风格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6.
欧阳修诗歌审美追求与创作效果的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欧阳修在诗歌理论上, 追求并推崇“奇险”、“险怪”, 在诗歌创作上也努力尝试写“奇险”、“险怪”风格的诗歌, 但是诗评家们却大都认为他的诗歌主体风格是平易。奇险和平易是两种完全相反的风格范畴, 欧阳修的诗歌在审美追求和创作效果上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主要是由欧阳修的个性和修养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李福标 《学术研究》2005,(11):141-142
韩愈诗文在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宋代以来有关的校勘、笺注资料繁多,号称“五百家注韩”。但近一个世纪中,其作品较有规模的整理惟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简称马注)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近年韩愈研究得到重视,作品集的整理也接连展开,如1996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屈守元、常思春主编《韩愈全集校注》,2003年台湾国立编译馆出版罗联添主编《韩愈古文校注汇辑》,但屈注力求详集历代旧注,当代重要的校勘、诠评成果却有遗漏;罗注称“涵盖历代笺校成果、纵摄古今评释源…  相似文献   

8.
赵彩娟 《阴山学刊》2001,14(3):22-25
韩愈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种地位的确立与他"以文为诗"创作倾向息息相关."以文为诗"至韩愈形成一种有影响的创作倾向绝非偶然,它的出现主要由诗歌自身发展的规律和韩愈个人主观选择等原因所决定.  相似文献   

9.
王树森 《学术界》2023,(3):5-17
韩愈一生,有过长达十二年的地方经历。各级地方官吏与友人的照顾救济,不仅帮助韩愈显著减轻沉重家累,尤其让他在迭遭政治挫折的背景下而能安然无恙。长期浸润于长安之外的地方社会文化环境的见闻乃至其本人主政一方的亲身实践,为韩愈的政治器识培育,从而使其成长为中唐时期一位见识深远、风骨刚健的知识分子,亦起到关键作用。韩愈作诗务求奇险,但真正具有更为持久思想和艺术生命力的,还是那些包含深刻政治内涵,深广人生感慨与深郁诗情诗境之作,那种“自然雄厚博大”的诗歌本色所以在其手中得以回归,同样离不开多次地方生命体验的特殊支撑。  相似文献   

10.
<正> 李贺诗歌“奇崛冷艳”的艺术风格,在中唐独树一帜,自成高格。李贺诗歌的这种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就此问题作些探讨。一“文如其人”,“风格就是人”。文学作品的风格与作家的创作个性是分不开的。而作家的创作个性又与一定的社会、历史、家庭及个人经历密切  相似文献   

11.
论"晚唐体"与张籍诗的共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唐体”是唐代诗坛一个比较大的流派。因时代浸染 ,“晚唐体”诗人以“苦吟”为创作手法 ,形成“轻浅纤微”的风格。整体把握唐诗风格流变 ,发现“晚唐体”诗风和中唐张籍诗有共通性。张籍在中唐儒家思想演变中得风气之先 ,其心态与晚唐诗人相似。他以“苦心觅句 ,专意为诗”为近体诗创作方法 ,诗歌风格具有哀婉纤柔色彩。张籍与“晚唐体”诗人“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 ,乃“晚唐体”之始作佣者。这一现象表明 ,我国古典诗歌风格的形成和流变有其内在的承传关系 ,而不是断然孤立的。  相似文献   

12.
元结(719——772),字次山,唐代文学家。他诗,文兼擅,尤其是在创造新型的散体“古文”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关于他在“古文运动”中的地位,早已有人论述过。韩愈把他与陈子昂、苏源明、李白、杜甫并列,称之为唐代的“以其所能鸣”(《送孟东野序》,《韩昌黎全集》卷十九)者。欧阳修说:“次山当开元、天宝时,独作古文,其笔力雄健,意气超  相似文献   

13.
<正> 象大自然的鲜花各有其色彩和芳香一样,每一个成熟的作家,也有其不同的创作个性。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说:“各师成心,其异如面.”意思是说每个作家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创作,作品的风格就会象各人的面貌一样彼此互异。秦牧是一位执着地追求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作家.无论是观察生活的角度、揭示生活的深度,还是艺术表现的手法,都有一种与别的作家不同的素质与才能,他的作品,都在“思想和形式的密切融汇中按下自己个性和精神独特性的印记”(《别林斯基论文集》),在风格上独树一帜,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 ,李贺的创作可谓独树一帜 ,其诗歌风格以冷奇幽艳著称 ,宋人曾以“鬼才”目之、“鬼仙”誉之 1。对于李贺的创作特色 ,前人已有充分认识 ,如杜牧所谓“鲸口去鳌掷 ,牛鬼蛇神 ,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2 。周紫芝所谓“李长吉语奇而入怪”3、王思任所谓“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 ,如此之美 ,幽冷溪刻”4 ,皆为中肯之论。李贺之所以形成独具特色的诗歌风格 ,与他独特的人生体验和独特的创作心理定势有着直接的联系 ,而后者恰恰是李贺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文拟通过揭示李贺创作个性和创作心态的特点 ,进一…  相似文献   

15.
韩愈虽然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关于天命问题的系统理论,但他着重从“天人相仇”的角度充分说明了人类怨天情绪产生的现实根源,为文人诗家抒写因人生坎坷而引发的愤懑之思提供了独特的理论依据。受此影响,韩愈的不少诗歌作品在抒发感激怨怼之气的同时,往往诉及上天,从而强化了其作品的情感力量和批评是非颠倒的社会现实的力度,并且深刻地影响着韩愈诗学审美思想的形成,改变其观察社会、审视自然的眼光和心态,改变了历来诗家重在刻画自然之美的创作传统。  相似文献   

16.
李商隐诗的艺术特色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中的一大家,具有多样化的风格。沈德潜在《唐诗别裁》的七古里选了他的《韩碑》一篇,称:“晚唐人古诗,秾鲜柔媚,近诗余矣。即义山七古,亦以辞胜。独此篇意则正正堂堂,辞则鹰扬凤翽。在尔时如景星庆云,偶然一见。”极力推重。其实,《韩碑》诗是商隐摹仿韩愈的诗,像“帝得圣相相曰度,贼斫不死神扶持”,“表曰臣愈昧死上,咏神圣功书之碑。”这些就是仿照韩愈的以文为诗。诗中称“文成破体书在纸”,韩愈的《平淮  相似文献   

17.
杨子怡 《天府新论》2006,(5):137-141
韩愈、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两座大山,他们各自构建出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世界,他们以其博大和深邃奠定了自己在唐、宋文化史上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以至赢得“韩潮”、“苏海”或“韩海”、“苏潮”之称。最早对此评价的是宋人李涂,他在其《文章精义》中说:“韩如海  相似文献   

18.
周敦颐诗歌研究者寥寥,这与对他的理学研究形成极大反差。结合周敦颐的人生境界来解读他的“思心”与“诗心”,在他古雅、自然舒畅和理趣盎然的诗歌风格中自有一种“性焉安焉”的至情至性。  相似文献   

19.
刘纪新 《兰州学刊》2011,(10):102-105,156
纪弦的创作风格形成于"大陆时期",这个时期的诗歌在其一生的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纪弦也是在穆旦之前身体意识最为鲜明的中国现代诗人,他的诗中还蕴含着深邃的"存在之思",身体意识与"存在之思"在诗歌中水乳交融。一方面,他把身体从某些新月诗人的颓废中提升起来,使之饱含着形而上的精神,成为"诗性身体"。另一方面,他又将深邃的"存在之思"与鲜活的身体融合,踏出了一条通过身体探寻存在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一 李奎报是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中叶朝鲜(高丽王朝)的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清高正直,批评时政,忧国忧民,屡遭贬谪,一生坎坷。然而他创作不辍,以其独特的创作个性和卓越的才华“名震海外,独步三韩,出入凤池。”成为当世的文章巨擘。 李奎报一生创作了二干多首诗歌,青年时期创作的咏史诗很有特色。其中,他在27岁时创作的《开元天宝咏史诗》四十三首,从其史识和情感,对中国的开元天宝时期有关唐玄宗朝的事迹作了跨域的批评与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