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钱大昕治史特色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大昕之历史考证学在当时享有盛名,并对近代学者产生了巨大影响,原因在于他治史有鲜明的特色。一是考证方法严密精良,对历代正史中文字错讹、记载错误等项作系统的考辨,“订千年未正之讹”,把传统考证方法提高到新水平。二是把考证的史料范围扩大到典籍以外,以金石文字证史,开近代以考古文物证史、“二重证据法”之先河。三是有很高的史识,不仅考史上运用了缜密的逻辑思维,且对许多历史问题发表了真知灼见,故他与只会作琐屑考证者不同,具有理性思维的光彩  相似文献   

2.
论张舜徽在考证、辨伪、辑佚诸领域的理论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著名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在考证、辨伪、辑佚诸方面,有其精辟的论述。他主张考证有内证与外证两种形式,这实质上是对前人考证方法的高度总结;对于古书伪托的原因,他亦有全面分析,强调从识古书大体的角度进行辨伪;至于辑佚,指出难在别择,贵在有识,并为我们提供了足资借鉴的有关辑佚的具体经验。  相似文献   

3.
通过《大正藏》与王文颜著作中有关玄奘译场的记载,考证了玄奘译场的职位设置和译场布局.除了作为译主的玄奘,还有笔受、证义、缀文(证文、质文、饰文)、证梵语梵文(证梵语)、字学(正字)、执笔、文官监阅(润色、监译),以及“守卫”数名.玄奘译场各职位责任明确,译者(译经僧)来自全国各地,各具专业优势.农学典籍英译可以仿效玄奘译场,设立译主、证义、缀文、小学类等职位.  相似文献   

4.
韦勇强 《船山学刊》2009,(2):193-196
崔述的历史考证方法大致可归纳为“以经证吏”、“辨文体及文风”、“据史事的时代特征断文献记载真伪”、“利用逻辑推理断史事真伪”、“利用文字音韵知识断古籍真伪”等。这些方法,是崔述在古史及古书考证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前提与基础,也是他的学术遗产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相似文献   

5.
常建华 《河北学刊》2005,25(6):157-162
明代著名学者程敏政所修统宗谱具有开创性,对本族与徽州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认为,程敏政所修统宗谱的十条“凡例”主要表达了别宗姓、严谱系、明教化、新体例等四个方面的主张,进一步明确了徽州望族的条件,强调族谱编纂的宗法精神与严谨的学术性,使统宗谱成为学术考证后的规范性族谱。程敏政“谱辨”建立在考证的基础之上,由考而辨,提出宋以前的世系因太详细而不可信,一般人奉为姓氏学指南的《元和姓纂》不尽可靠,应该根据具有可靠史料价值的金石碑刻、古谱考证世系,建立信而有征的谱系。通过考证,程敏政否定了流传已久的祁谱。“谱辨”的看法始为新安程氏采纳,后来基本上被作为一说而已。程敏政对于族谱世系的等证与宗族文化存在着内在的紧张关系,尽管新安程氏尊重作为著名士大夫的程敏政,佩服他的学问与考证功力,但是不愿接受其考证结果。这不能不说是学者修谱的悲哀。  相似文献   

6.
唐代学术处于汉学与宋学两座高峰之间 ,常易被忽略 ,但以经注、史注和《文选注》为代表的唐代注疏之学却在倡导平实的学风和以文证为主要依据的考证方法等方面 ,自有一定的成就 ,并为宋学的兴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惠栋的考证方法包括注疏法、训诂法和校验法.注疏法改变了疏不破注的经学解释传统,强调以疏证注;训诂法发展了"识字审音"的"小学"技术,强调文本之真;校验法扩充了经义取证的范围,强调经义之真.这些考证方法的广泛运用使惠栋超越了"复兴汉学"的狭隘性,而迈向"知识性"的朴学之途,从而开启了清代学术的新学风.  相似文献   

8.
顾炎武《日知录》勾勒了《易》学发展简史,不但泛滥易学的"玄""理"二家,还清楚看到了"史事宗"这家存在的可能性,并深度揭示了史事"参证"方法在杨万里等《易传》中得到确立,认为"史事宗"《易》学以用《易》为学术趣旨,是方法论与目的论的高度统一。顾炎武作为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不但以史证《易》,还由此在其《音论》等著作中推出"广证""博证"之法,终至形成乾嘉学派赖以存在的"疏""证"相结合的范式。乾嘉学派虽以"复古""回到汉学"为旗帜,但纯粹"注疏"的方法范式毕竟已成过时的笺注学。后继的乾嘉学者们分别以吴派、皖派大成之作《周易述》《孟子字义疏证》等为代表,蔚成了以考据、考证为特征的乾嘉学派,标示了中国哲学方法范式薪火相传的学术气派。  相似文献   

9.
彭国良 《文史哲》2007,(1):51-60
自张荫麟提出默证适用之限度问题,用以批判顾颉刚对尧舜禹问题的考证,八十多年来从未有人质疑。然而事实上,所谓“默证适用之限度”是有其特定的认识论背景的,是一个永远不能达到的限度。默证适用之限度问题是一个伪命题。顾颉刚论辩古史时对默证的应用,诚然是中国上古史“文献无征”情况下的无奈选择,但也因此获得了新的天地,开辟了史学新视野。相比之下,以不能自立之“默证适用之限度”为考史准绳,却难免自缚于逻辑陷阱之中。  相似文献   

10.
一部研究宁夏史地的力作──评吴忠礼《宁夏志笺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忠礼所著《宁夏志笺证》(以下简称《笺证》),已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部著作在整理旧方志,即明朱海编撰的《(宣德)宁夏志》时,不仅进行了一般的标点、注解,还把作者对宁夏史地研究的成果,通过笺证这部志书,反映了出来。所以,可以说这是一部研究宁夏史地的力作。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筹证》对这部志书的作者、编撰时间、重刊者的身份等,进行了考证,纠正了过去着录上的一些讹误。朱海编撰的这部《宁夏志》,是宁夏历史上现存的第一部方志,其价值自不待言。但因此志在明代后期即告失传,永斋万历年间的…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史学史上,历史考证与史学批评呈现出水乳交融的态势。历史考证中的纠谬、考异、商榷等是史学批评的重要形式,历史考证中蕴涵丰富的史学批评思想。同时,史学批评也离不开历史考证,史学批评总要涉及历史考证的问题。历史考证中的实事求是精神可以给予史学批评以学风上的滋养。  相似文献   

12.
1940年3月20日,宁夏抗战部队八十一军参加了五原战役;1941年2月9日,八十一军参加了围绕王爱召的著名保卫战.有董其武、韩哲生、云特并太等亲历者的回忆录为证,又有许庆阳、韩仲明、王国柱的回忆录为佐证.然而,宁夏几名作者出版的文章、文集和著作中,却将两场战斗张冠李戴,使重要的抗战史料失真.本文经严格考证并且披露新的史料,提出辨误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明徐渭的《四声猿》自问世以来,以其奇绝的文字和离奇的情节给人留下许多扑朔迷离的悬念.本文结合当时史料、传说以及徐渭一生行事对这四部杂剧之本事进行考证和补证,并对《四声猿》之冠名、四剧的先后顺序,以及体制风格,也作了必要的补充说明.  相似文献   

14.
<<四声猿>>本事考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明徐渭的《四声猿》自问世以来,以其奇绝的文字和离奇的情节给人留下许多扑朔迷离的悬念.本文结合当时史料、传说以及徐渭一生行事对这四部杂剧之本事进行考证和补证,并对《四声猿》之冠名、四剧的先后顺序,以及体制风格,也作了必要的补充说明.  相似文献   

15.
作者按"诗经"原则,从西周铭文中"读"出诗四首,将不合诗韵的旧释"推陈出新"。"史墙盘"旧释有误处略作纠正,"术语解释"作说明。文章考证"庙"即"灵台",先哲在此测黄道而治平朔历。考证古人祭祀"北子"(月王),非时王之父。证"昭格"(各)为"昭阁",均以出土文物、遗址为凭证据。首创西周铭文学:以科学的西周年代学为前提,再以周文字、语规律讨论铭文内容,考证周史时自觉规范于二大学科部类中进行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卢柟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位著名文学家,但他的生卒年有关文献却语焉不详.本文从内证和外证几个方面,对卢柟的生卒年进行了初步考查,确切地考证出了卢柟的生卒年时间为生于明正德二年(1507),卒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各大学里逐渐兴起了一股"考证热",许多学生想通过考证来增加就业的筹码,从主流上说,这是一种进步.但是,在校生考证盲目地跟风,没有自己的明确目标,就会荒废学业,结果适得其反.透过大学生考证热的现象,分析考证热的社会根源、社会对考证热的认同以及考证热的社会负功能,引导大学生合理考证、理性对待考证,具有十分重要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史记》徐广注是目前所存最早的《史记》注本 ,记载了六朝时期的《史记》异本 ,对校正今本《史记》之讹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依据徐广注所列异文 ,证以其他先秦、两汉典籍 ,论述了六朝时期《史记》异本的特点 ,并考证了今本《史记》文字致讹的原因 ,为恢复《史记》原貌提供了一定的根据。  相似文献   

19.
《说文解字》是我国传统小学的经典,也是一部百科全书。本文采用以字(词)证史的方法,考证《说文解字》所蕴涵的以下古代特色丧葬文化内容:对"死亡"的界定;对人死的称谓;丧葬的方式;丧葬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雅学史论纲(上)申小龙(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200433)自汉代《尔雅》问世之后,以《尔雅》的语义研究为范式的著作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形成了一个壮观的雅学源流。其中有校勘辑佚、注释疏证、考证名物、阐说新义、研究条例、编制索引、专著提要等等。这些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