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般而言,文学研究有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种基本方法。前者以文学为工具,视文学作品为指涉作品之外的世界的象征符号,认为文学是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的反映,满足于查看作品是否符合现实历史的所谓客观真实;后者以文学为本体,强调文学的超越功利之外的纯粹审美性,割断文学与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的联系,局限于在文本内部探究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学以功利性和超功利性的两面对人类的精神产生有力的影响,进而以审美的方式对文化系统发挥建构和解构的作用。同时文学的作用又处在与文化系统的互动关系中,实际上反映的是整个文化系统的现实要求。文学功能根源于在文化精神上与文化系统的深层联系,以及对于人类文化自由理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90年代初期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具有的无功利与功利的双重性 ,表征了知识分子试图在文学的自律性与文学的他律性研究之间建立对话关系。但是随着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 ,其强烈的功利性消解了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双重性。中国文学理论在全球化语境中面临寻找新的表述方式的任务 ,恢复政治意识形态批评的合法性将有助于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4.
审美文化的超功利走向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功利性为先导的当代审美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审美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但是由此带来的文化艺术的泛化、大众化和商品化却消解和异化了美学精神。文章阐释了经历了功利场的疲惫转战后,审美文化必将从对美学精神的背离走向融合,把超功利的美学精神作为其核心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王士禛与遗民群体的交往主要集中在其五载扬州推官期间。他千方百计赢得遗民群体认可,为其在文坛以至政坛发展铺石筑路,是王士稹与遗民交往功利目的的初始。进而对遗民群体持以似有还无,若即若离甚至敬而远之的态度,是王士旗与他们交往的功利心态发展演变过程的体现。最终,“鸟尽弓藏”可谓是王士稹与遗民交往的功利目的实现之后的必然结果。王士禛对遗民群体的“用行舍藏”,顺利完成了自己文学地位的确认以及政治功绩的积淀,某种程度上也使其成为了满清统治者怀柔文化政策的执行者。  相似文献   

6.
一、审美功利性问题辨析审美的非功利性,是西方古典美学很早就提出的一项原则。我国当代美学工作者一方面接受了这一原则,一方面又对它加以限定,普遍地持有“真善美相统一”的观点,或者更进一步地说,美就是真与善的统一,“善”主要表现为功利性。为了协调功利性与非功利性(或日超功利性)的关系,有代表性的说法是:“美是以功利为基础而又超越了功利的”,所谓以功利为基础,就是说,美不是为了满足狭隘的自私自利的需要,而是要“同社会存在发展的整体利益相一致”。①与此类似的其他观点,或者是把审美需  相似文献   

7.
人们对文学艺术的审美心理趣味,是一种受一定社会生活影响而带有深刻社会功利因素的特定价值定向,决不可能有超时代超阶级超功利的文艺,但是只有无产阶级才敢于公开宣布文艺的阶级功利性。本文提出,建立在特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文艺的功利性是由其阶级特征和历史使命所决定的;社会主义文艺的功利性体现在审美的特殊性之中;文艺本体永远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人们对文学艺术的审美心理趣味,是一种受一定社会生活影响而带有深刻社会功利因素的特定价值定向,决不可能有超时代超阶级超功利的文艺,但是只有无产阶级才敢于公开宣布文艺的阶级功利性。本文提出,建立在特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文艺的功利性是由其阶级特征和历史使命所决定的;社会主义文艺的功利性体现在审美的特殊性之中;文艺本体永远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审美性与社会性是任何一篇文学作品必然具有的两种价值指向,前者较多非功利色彩,后者更具功利性成分。二者作为阐释方式都具有其合理性,但文学之为文学,审美性则是文学的本色。对《雪》的解读,也必须超越既有的社会学层面,从而向人性的更深层次掘进。  相似文献   

10.
谢灵运具有以“情用赏为美”为核心的“赏情适性”的审美追求。此种创作审美追求,突破了“诗言志”的传统,强调了审美主体的心灵自由性,以及审美的超功利性和情与理的辩证性,把文学上升到审美经验的层次,丰富与发展了我国的文学理论扣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一、审美功利在审美的功利性问题上,历来存在不同意见。有一种意见认为审美是有功利的,如休谟就认为审美是由便利和效用观念导致的愉快,柏克也认为审美是人类基本情欲的满足而引起的愉快。一个说审美是理性观念的愉快,一个说审美是感性欲求的愉快,二者都是讲审美功利的。到康德那里似乎为之一变,因为他在美学史上第一次把审美愉快从官能快适和道德愉快中剥离出来,强调审美不受感性和道德欲求这类利害的纠缠和干扰,仅与心意机能即想象力和悟性的谐调活动对形式的观照相联系,因而是纯粹自由的愉快。这就是康德所说的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的文学思想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在承袭传统文论的基础上 ,更多地立足于经学和政治的立场 ,以功利性、实用性论文 ,强调文学的教化宣传功能 ,甚至于直接将文学当成是政治的传声筒。晚年则以“诗从寺 ,寺者 ,法度之所在也”这一诗歌定义为中心 ,将批评重心转移到诗歌文本本身 ,对“诗之所以为诗”、诗歌创作中诸多艺术表现技巧、创作法则、历代诗人的品鉴等问题做出了独到精辟的论述 ,开启江西派论诗之先河  相似文献   

13.
英语词literature原有学问、著述的意思,19世纪后期特指诗歌、戏剧和小说等审美性著述,形成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秉承“诗艺”传统,彰显科学与艺术、功利与审美的区分。古汉语中的“文学”意为“文章博学”,强调文章的学术内涵和经世作用。日本学者用“文学”对译literature,通过笸川种郎的《支那历朝文学史》中译本传入中国。中国学者接受了新的文学概念,观念上则形成两种主要倾向: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一派注重文学的明道经世功能,将审美当作是特殊有效的手段;以王国维为代表的一派强调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审美特性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汪曾祺所追求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美学思想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的现代文学中注定是一个边缘性的存在。即使进入新时期,政治与文学的蜜月期也让以天下为己任关心民瘼的作家以牺牲文学的启蒙的审美一维而获得了启蒙的文学的功利性的轰动效应,但他的秉性气质、生活阅历都决定了他的超功利性的审美叙事风格与主流文坛的格格不入。到了文学与政治分离回归文学本体的九十年代,失去了对文学的敬畏和职业操守的新新作家在与钱共舞的欲望泥淖中将文学打扮成码字儿的职业,嗜短篇小说如命而且宣称自己只会写短篇小说不知长篇小说为何物的汪曾祺也只能在众声喧哗、多元共存的无名时代处于边缘的边缘的位置了,这种边缘化的叙事美学风格在叙事题材的边缘化、叙事观念的边缘化、叙事风格的边缘化等方面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关于审美价值的功利性争议,美学史上讨论了几个世记了。在审美和功利问题上,往往形成两种偏激的观点,即审美无功利和狭隘实用主义。目前,审美价值和功利性有联系的观点,已经基本上被承认。然而,作为功利价值的一部分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是否有相关联系。还仍然是个模糊的概念。有位学者把功利分为别人的直接功利和种族、社会(系统)功利,又把系统功利划分为实用功利对人的本质力量和理想对系统的社会功利。这样划分,突出了人的社会主体性。但是,是否这样下结论是科学的呢?  相似文献   

16.
过去学术界往往局限于从实践活动出发去讨论美感,因而把美感与现实活动中的实际的愉悦即满足感混同起来,该文着重从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同时又超越于实际活动的审美活动出发去讨论美感,指出美感只不相对于审美活动而存在,是审美活动所造就的主体效应:一种自由的愉悦即超越感。它不再以外在的功利事物而是以内在的情感的自我实现、不再以外部行为而是以独立的内部调节来作为媒介,因此是对于超越性的生命活动的鼓励,也因此,才形成统一“功利性”与“非功利性”于一身的“超功利性”这一根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关于功利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历来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审美离不开功利,一种认为审美与功利无关。之所以如此,在于前者着眼于审美的起源,多关注以往被称为“不纯粹美”的事物;后者着眼于审美的过程,多关注被称为“纯粹美”的事物。本文根据现代神经生理学、心理学及近年来美学的研究成果,对功利在审美中的作用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说明和描述。  相似文献   

18.
<正> 江泽民同志号召我们,要进一步“学习鲁迅,宣传鲁迅”,继承和发扬鲁迅精神。鉴于近年来,文艺界有些人单纯强调文艺的审美意义,而否定其功利性。本文就鲁迅审美的功利观,作一些研究和探讨,想必会对我们有所启示和教益。 鲁迅的美学思想博大精深,非常丰富。美的功利观,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文学的审美性长久以来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而文学的功利性却缺乏更深层的学理上的探讨.文学的功利性自然有其负面的影响,但也不应忽视其对文学的积极影响.从文学创作方面来说,作为一种文学实践,功利性是其本质属性,这种属性有个人性和社会性之分;从文学作品来说,功利性也是其作为一种产品的内在属性,即一种“被阅读”的诉求;从文学阅读来说,选择的目的性也决定了其功利性.对文学的功利性进行深入探讨并正确认识,是促进文学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20.
美育具有功利性,语文美育也具有功利性,其功利价值主要表现在它巨大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上。要根据语文美育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学好语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